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课堂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在课堂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赏析、创造等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设计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一个主问题就替代了繁多的教学环节, 达到语文课堂的高效。如何在设计课堂主问题,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点看法。
一、梳理学生质疑,设计课堂主问题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在课前质疑的习惯。学习课文前,布置学生预习,将不理解或很想了解的问题写书上,作批注。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到课堂上,纷纷晒问题,期望得到解决。于是一种现象产生了:孩子们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课堂活跃了,但也形成“满堂问”模式。学生成了“放牛郎”,老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回顾整堂课,看似热闹,收效甚微。困惑之余,我开始反思。我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可分为两类: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表层的、简单的,很容易解决的)。如果将一个个问题梳理成一个至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大家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讨论,那么课堂开放的同时又能很好地集中。经过几番尝试,我采用如下策略:课前的预习质疑时,让学生尽量有条理地将问题写出来,交由学习小组的组长收集、整理。个别的、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有共性的则交给老师。与教学目标和任务无关或不是直接相关的,则可以延伸到课后解决。语文课上前五分钟,老师将共性有价值的问题呈现于大屏幕上,讨论后合并成一至两个主问题。接下来结合主问题,进行对话、体验、感悟、交流等活动。这样的课堂交流显得有针对性、目的性。有时大家会结合主问题展开争辩。不过,万辩不离主线,老师轻松地成为课堂的掌舵手。
如上《两小儿辨日》时,梳理学生的质疑后确定主问:两小儿的话都有道理吗?孔子是个怎样的大师?
争辩片断:
生1:我认为因为早晨人们看到太阳的大,傍晚看到的太阳小来确定太阳离人远近是不对的,不科学的。
生2:我认为太阳与人之间不存在远近的距离问题。因为,根据“地心说”,在银河系中,地球每时每刻绕着太阳转。地球本身有吸引力,有磁场,这个距离应该不会改变。
生3:我有补充,数学课上学过圆的性质: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永远相等。
生4:我反对。地球并不在太阳这个圆上,而只是围绕太阳转,你能确定上作圆周运动吗?
生5:我补充,地球本身是个椭圆,况且本身也在自转。这当中也许会有误差,所以造成距离不一样。
生6:假设你们说的是对的,那么人们感觉“早上凉而中午热,早上刚升起时太阳看起来大而中午时看起来小”这一现象又怎么解释呢?,
师:看来这是个很深奥的问题
呢!生:所以孔子不能答也!
……
通过争辩,得出孔子不愧是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大师啊!
二、找准重、难点,设计课堂主问题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仍然习惯于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问,过多、过散、过易、过难的提问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频繁的提问让学生静不下来,得不到沉思默想和实践练习的大量时间。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表面的、随意的、模糊的、笼统的,学生要么是不需要认真思考,要么是不知道如何思考,那么这样的提问也没有多大的价值。例如,有位老师在上《草原》一文时,欣赏完草原图片后提问:“同学们,草原的景色美不美?”“你们喜欢草原吗?”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又提问:“草原上的空气怎么样?天空怎么样?天底下怎么样?”“课文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对不对?”“‘流入云际’一词中的‘际’是不是边的意思?”“课文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什么来写的?”
课堂中的提问都是一些简单的、表面的.问题,答案要么是预设好的,要么是课本上的,要么是简单的是非问,这样的课堂既费时又无效。深人钻研教材,找准重难点精心切入,精心设计主问,使问题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以下笔者在“小语工作室”的二次磨课经历:《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第一次上课:)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问1: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生:一群海鸥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问2:是啊,天空那么大,海鸥为什么唯独要在老人遗像前盘旋呢?而且海鸥在遗像前连续鸣叫,如此反常的举动,预示着什么呢?
生:海鸥们急速煽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问3:同学们,瞻仰表示什么?从这里我们发现,海鸥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属。
生继续找到相关句子。
问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老人平时喂海鸥与其他人不同之处?
……
这堂课就在老师不断地提问与学生回答中草草结束,直至课堂的后十五分钟,才绕到本课的重点。这次失败的尝试令我深思:除备课时我没有好好备学生外,更重要的是问题的琐碎,一个个小问题串联成了一节课,导致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走,效率低下!在工作室老师及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将教学环节简化了。体会老人与海鸥间那浓浓的亲情是本课重、难点。于是,我从课文重、难点出发,整合了课堂中的众多小问题,设计了主问题。
主问:细细品读课文,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如同亲人一般?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爱是十多年的坚持!
生齐读句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海鸥啊!
师: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
生: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老人把海鸥当成自己的儿女!
师: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
……
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二次上课时,围绕课堂主问题,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诉说感受,朗读与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这堂课的重点突出了,难点也解决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教无定法,但巧妙设计少、精、实、活的课堂主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