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无价
诚实无价
2004年12月19日,广东卫视报道了一个关于昆明电视台摄制组在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居住地拍摄白鼻仰面猴生活习性的故事。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旖妮,“驿路梨花处处开”。当年彭荆风笔下助人为乐的哈尼小姑娘也许就生长在这个山峦重重、青松绿树、梯田层层的地方。然而,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商业味充斥着每个角落的今天,过去的哈尼小姑娘还会在吗?那美丽的梨花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受摧折吗?昆明电视台摄制组的同事们见证了这一切。
……(前面内容不详)半山腰上,绿树成荫,一堆乱石中,摄影师架好机子,已工作了好一会,导演说:“还差一头牛。”一工作人员走回车子边去,对仰坐在车上那闭目养神向导模样的人说:“你能否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借一头牛来?”那人说:“可以。”“再借一套哈尼服装,要多少钱?”“一百块。”……摄制组后来又找来了一个哈尼少年,其模样不过十一、二岁:“你能不能到附近的村子去借一套哈尼服来?”“可以。”男孩回答。“要多少钱?”“五块钱。”男孩怀中抱着两三个摄影设备的盒子之类的东西。“那再借一头牛呢?”“借牛不用钱。”叔叔把一个微型麦克风拿出来,说:“把这个带上,借到了就喊一下。”“行。”男孩说完先去找水牛,找牛得翻过几个山坳,男孩胸前别着摄制组给的对讲机,蹦跳着前去了。
镜头一:男孩翻过了山坳,不见了踪影,层层梯田如一面面镜子……“老伯伯,昆明电视台的叔叔来拍电视,想借你的牛拍摄一下,行吗?”对讲机中传来了男孩和老人的哈尼族方言对话。“我的牛已犁了大半天的田,饿得很了。”“只借用一下。”“牛还没吃饱呢,它没吃早饭。”男孩央求:“就站在田埂上拍那么一下子!”“告诉他们,得要一百块。”老人的声音。别看这是偏远的山寨,可村人的市场经济意识还挺强的。男孩:“不能少了吗?”“不行。”男孩只得喘着粗气翻过山坳,爬上半山腰向拍摄组一一讲述。
镜头二:男孩带着一位摄制组成员又去找牛,三位村妇正在半山腰上放牛,都打着花伞,男孩爬上前说:“大姐,昆明电视台拍电视节目,想借你们的牛用一下。”一村妇说:“牛还饿着呢。”另一村妇道:“那要看给多少钱喽?”说的都是方言,摄制组成员说:“告诉她们,十块。”男孩:“十块干不干?”“十块太少。”“问她们要多少?”村妇回答:“以前有人来借牛用,给一百块。”男孩说:“太贵了。”“你怎么帮着别人说话!”村妇怪道。“对她们说,给二十块。”男孩又转向村妇:“二十块,行不?”“还是少了点。”“你们干一天也挣不到二十块!”男孩急了。
“你是村里人,怎么帮城里人说话?”村妇骂人了。
“他们身上没带什么钱!”男孩说。“他们城里人有的是钱。”一个村妇边说边玩弄手中的花伞。摄制组的那同志说:“三十块,只要一个人的一头牛就可以了。”男孩照样传达:“三十块不少了吧!”
村妇又骂开了:“大家都是村里人,你老是帮着城里人,不借给你了。”边骂还边用花伞遮住自己的脸……
镜头三:男孩和摄制组又在山的另一边找到一个正在放牛的老婆婆,老婆婆表示同样也要钱,只是不知要多少,要去问问别人。不一会儿,一年老男人过来说不能少于五十块……男孩又和老人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牛还是没借到。
镜头四:中午,在街道的一饭馆里,男孩和摄制组一起吃午饭,和他一起去借牛的那叔叔坐在他身边,不住地往男孩碗里夹菜:“多吃点,个儿才会长高。”男孩说:“谢谢。”扒了两口饭又说:“叔叔,我到外边去一下。”说完端着碗就小跑出去。街道上,并排坐着三个头戴帽子、穿着破旧、满身尘土比他更小的男孩,他跑到他们跟前,一一夹上肉菜递到他们手里,不停地劝道:“吃,排骨,吐出骨头来。”小男孩们用手接着,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吃着,边吃边环顾四周……好一会儿,他才又回到饭桌上,叔叔问他:“刚才哪里去了?”“外边有几个伙伴,我去找他们说说话。”……
镜头五:山坡上,男孩拎着设备继续随队来到梯田的.田埂上,“那是阿龙。”男孩指着梯田里正在犁田的一个赤膊青年说,“要不要跟他借牛用?”那叔叔没直接回答,却问那个叫阿龙的青年:“你是在犁自己的田吗?”阿龙说:“帮村里人干的?”“要多少钱?”“帮村里人干的,不要钱。”阿龙头也不抬,接着干。
“要不要借他的牛?”男孩又问。
“不用了。”
牛累了,人也累了,两头水牛就势并排挨着身子躺倒在田里的泥水中。
摄制组要走了,分手前,那叔叔问哈尼男孩:“给你多少钱好呢?”“你给多少,我要多少!”男孩的回答很肯定。叔叔说:“两块,原来说好的。”
“行!”
那叔叔掏出一叠钱:“这是一百二十块,给你的。”男孩怔了一下,马上说:“我不能要这么多……”
摄制组走了,男孩喊着:“谢谢叔叔,谢谢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