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
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
内容摘要: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气氛压抑沉闷,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沉闷的课堂?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读的时间太短,对文本内容不熟,没有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
几个语文教师在一起聊天时,经常谈到一个共同的感受,都觉得上课很沉闷,学生不怎么爱发言,尤其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更不用说主动举手提出问题了。这样的情况确实让许多语文老师头痛,老师讲课的一番激情往往在整班学生的沉默前缺少了共鸣。许多人都曾经看过这样的情景:小学一年级课堂上,小朋友们一听到老师提问就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还把桌子碰得砰砰响生怕老师看不见自己,老师在如林的小手中叫了一个,其他的人都失望的把手放下来。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再看看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举手的少了大半;再看初中的语文课堂,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下面的学生一片沉默,老师于万般无奈中只好“点将”,结果站起来跟老师交流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并且大多是班上的尖子生。
为什么学生越长越大,上课却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呢?本来学生随着知识量
的增加应该疑问越多、应该越来越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呀?为什么应该气氛活跃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的课堂现在却这么沉默呢?出现这种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落后,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缺少师生的双向交流;学生缺乏自信心等。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阅读的时间太短,对文本内容不熟,没有自己的感悟。
一堂语文课,教师要设计许多问题。如: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重点语段、重点词句有哪些?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一环套一环的让学生回答,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结果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老师拆的'支离破碎。学生听得瞠目结舌。学生几乎没有纯粹的读书时间,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中,一般评课者往往把留出时间给学生读书视为课堂教学之大忌,说这样“气氛太沉闷”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书,但问题是这种读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配合老师的教。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甚至是走马观花的读,装腔作势的读,作秀的表演读!心是浮的,气是燥的,何谈“神游其间”,何谈“浮想联翩”,何谈“悠然心会”。
读是学的基础,读是感知的先导。老师们要彻底摆脱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学生应该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少提一些问题,多一些阅读。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师生之间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教学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做到“三读”:
l、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勾画生字新词并查字词典,口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拿到一篇新的文章,应该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细读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如碰到了生字、新词应该将其勾画下来,在阅读完之后,立即用手中的工具书对生字、新词的音、形、义查证并掌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并口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随意在书上写出直观的感受,写出自己对课文内容、人物、语言、写法等的心得体会。这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阅读文章的快乐,让其能够自由的体会文章的优缺点;更好的全面的感受一篇文章,然后写出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