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博士讲孔子思想礼、孝、仁
剑桥大学博士讲孔子思想礼、孝、仁
剑桥大学博士讲孔子思想"礼"、"孝"、"仁"
胡司德博士夹着一本破了皮的线装书走进教室,看上去很兴奋。今天,这位在剑桥大学教授中国古代史的比利时人不仅要将学生带入风起云涌、你争我夺的战国时代,还要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根基之一——孔子学说。
评说了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的此消彼涨,胡博士开始向学生一一展示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和荀子的幻灯图片。
这个话题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一个学生举手问:“这个‘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都叫‘子’?”胡博士回答道:“‘子’,可以理解成一个人的后代。当然,在这里更重要的含义是‘大师’、‘大家’。”
他向学生解释说:“在中国,许多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源自战国时期的政治需要,在当时七国混战的背景下,一些‘智者’开始向不同的统治者出谋划策,孔子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环视一圈这些刚入校的大学生,胡司德用双手捧起那本线装书,大声说:“这本经过两百多年才发展定型的《论语》,涵盖了孔子的大部分思想。下学期,你们将会学习其中的章节,而且是文言文。”
听到这里,几个学生吐了吐舌头。毕竟,他们中大多数人两周前还不知道“拼音”是什么,更别提读懂文言文了。
放下《论语》,胡司德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但中心内容是如何塑造完美的、值得尊重的人,用中文说就是‘君子’。这个观念有点儿像英国人所说的‘绅士’,只不过女性在这种观念中的地位不高。”他解释了一些孔子思想的精髓:“‘礼’是规范从宗教祭祀到行、立、坐、言的行为标准”;“‘孝’是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是解释中国人行为的最佳依据”。他一边解释,一边抱怨对这些词汇的英语翻译有些局限。
接着,他在黑板上写下汉字“仁”,再注上拼音。他说:“‘仁’译作英文最恰当的意思是‘慈善’,‘慈善’会让你想到什么?”一个学生答道,“慷慨、大方,乐善好施。”
“对。但孔子所说的‘仁’绝不止这些。也许将这个字拆开,就更容易理解它的含义,”胡司德说着在黑板上写下“亻”和“二”,学生大声说出了这两个偏旁的英文意思。“对,两个人。‘仁’说的是一种集合概念,意思是人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是指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胡博士解释道。
他指着一位学生举例说:“用希腊哲学的观点,你会用‘灵’去分析里奇这个人,判断他表象背后的‘真我’。而用儒家思想分析里奇,你看到的总是他的社会关系。他总是以某人的儿子、某人的学生或某人的兄弟这种表达社会关系的身份出现。在儒家思想里,个人就等于某个集体的一部分。”
看着有点懵懂和疑惑的学生,胡司德笑了,他知道“礼”、“孝”、“仁”的概念把这些英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生引入了中国文化的大门。
回到办公室,胡司德翻出了《睡虎地秦墓竹简》、《战国竹书》和《郭店楚墓竹简》。他对记者说:“每年我们都能得到一些新的历史文献来研究孔子。当然,不了解孔子,就无法解释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不了解中国的古代历史,更无法研究中国的现代社会。”
先后在美国及英国牛津和剑桥教授中国历史的胡司德对孔子学说在西方社会的应用有独到见解。他说:“孔子的思想可以解决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很多西方国家的财政因为社会福利而不堪重负,如果这些国家的文化中有‘孝’这种理念,就可以将国家责任部分转移给家庭。”
胡司德同孔子学说打了20多年的交道,越来越感到自己研究的重要。他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全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可以说,21世纪是汉学家、中国文化研究者的黄金时代。”
不过,谈到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胡
司德也表现出一些担心。他说:“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经济发展,就是奥运会。我们要推介中国文化,需要更多的基金来吸引研究生,培养下一代的教师。中国人也要尊重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只有重视文化,才可能让中国研究这个题目存活下去!”采访结束时,胡博士从桌上拿起自己的印章,指着上面的孔子像说:“这个人,影响了我的一生。”(记者曹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