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伪圣化
反对伪圣化
我以为,中国的语文教育,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弊端,其中一个是“伪圣化”。
所谓“伪圣化”,就是用一套惟一的“公共思维”模式,箝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 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就是用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 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 真实的现实生活。
“伪圣化”产生于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情结。推动它的是中国语文教育中的两股思潮, “文以载‘道’”思潮和“文‘道’合一”思潮(“道”之所以加引号,是因所谓“道”不过是狭隘的、急功 近利的政治思想)。
第一种表现——禁绝个性语言、多元解读
譬如,我们总喜欢面命耳提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我们总爱说, “《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 之间的矛盾”;“《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悲惨生活的同情”;甚至“《绿》是对祖国 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
崇高、有意义这些人文价值理应倡导;但关键是怎样理解、如何把握“有意义”和“崇高”?那些课文也 的确可以如此解读——但是,是否只有惟一的解读?必须强制性地如此解读?可否允许教师与学生做出自我的 、多元的合理解读?
一位高中生说:“最令人气愤的就是作文课了……所谓练习议论文是怎么个练法呢?第1段必须在4行以内 ,并且提出论点;第2、3段都必须先设立分论点然后行文;第4段总结全文,提出口号,也必须在4行以内。纯 粹一个‘四股文’!且慢,论点还有要求,必须
是靠近理想、奉献、爱国等重大主题。有一次老师要求评述《 祥林嫂》一文,我评论的是她的几个希望的产生与幻灭,自以为文采等都还可以,没想到被判为零分,并被勒 令重写。原因是评述本文最佳角度是抨击封建礼教的罪恶。”(付刚《学生:作文如八股》)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不能抒发自己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不能说出有独立精神体验的有个性的 话。
再者,教师们如此这般日久天长地面命耳提,一节课一节课地训导熏染,我们的学生就学会了根据不同的 公众场合、根据不同的人们的不同需要,说人们想听的话,而不是说自我真实体验的话。有时甚至说假话、套 话。
教师在课上也不敢跟学生说自己的真心话,只能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包裹起来:只为应付考试背一串 教参上抄来的话,说一通不得不说的话。语文课,应是最具人文特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