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难忘的旅程
一段难忘的旅程
一段难忘的旅程
作者:陆丽敏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11期
编教材,是第一次,极具挑战和压力,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编写的内容要适合二年级孩子,编写后呈现的方式要适合二年级孩子,毕竟这不是语文书,校诵课也不是语文课,应该让孩子带着一颗愉悦的心来阅读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孩子爱上我们的校诵课本,爱上语言文字。在后来编撰的过程中,我时时刻刻都会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作孩子,而不仅仅是编者,这一路上,我一边思索着,一边欣赏着,一边编撰着,享受着这个过程。
一、内容适合才是王道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句广告很适合我们的教育。当然,对于我们编撰教材也是正确的指导。于是,我去经典诵读网学习了一些相关文章,希望自己能少走弯路,避免前人编写的经典诵读书目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我更坚定自己在做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在儿童时期,经典诵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意义深远、合乎人性的素质教育,具体的施教也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于是,我每一部分选择内容时都会去想:这个内容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难吗?他们会喜欢吗?对孩子的成长,这个内容具有什么价值?
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识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步阶段,于是,在编写教材时,我考虑到二年级孩子在识字方面已经建构了一些方法,但对于汉字的文化了解还是不够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这个瑰宝应该从儿童开始,喜爱、珍视我们的汉字及汉字文化。于是,这也成为我们教材的一部分。
古诗部分一学期我选择了四首送别诗,分别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赠汪伦》。首先我给这四首诗寻找了匹配的体现中国山水画特色的插图,这也无声地熏陶了我们的孩子。这四首诗脍炙人口,四首诗的意思只要根据插图、词语注解就比较好理解。通过这一组诗的学习,我们引导孩子提出学习后想了解的关于送别诗中的“文化”:送别的方式不第一文库网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送别方式。或许孩子还能提出自己希望去了解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进行古诗系列的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孩子对古诗及古时文化的探究欲望。
二、编排的样式贴合孩子的心理
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的样式,我们编排时,首先应以儿童为中心,要时刻清楚:编排好的教材所面对的是西新二年级的孩子。于是,我们的编排样式也大胆地进行了改变。特别是关于古诗诗人的注解,国内外儿童文学家或作家的注解。我们摒弃了以往传统式的对诗人、作家的注解,用孩子更易懂的词句,更想知道的内容来进行注解。
如,李白,汉族,据说李白妈妈生他时,梦见了太白金星,于是给他起名白,字太白。李白被称为“诗仙”,很爱喝酒。有人说:“李白醉酒诗百篇”。在古诗《赠汪伦》之后,还附了,与本诗有关的一则故事:【小故事】有一位与李白素不相识的人叫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可别小看这种小小的改变,我记得很清晰,自己小时候背古诗,最害怕的就是记诗人名字和朝代之类的文学常识,因为它太难了,而且有的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意思,于是,我们用更贴合孩子心理需求的内容,孩子认知能力能达到的水平来给予孩子一些额外的“营养”。让孩子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些“文学常识”。用孩子的话来渗透知识,这也是我们编撰的校本诵读的一大特点。
在编排的过程中,我总是把自己当成二年级的孩子,读着读着会想什么?想知道什么?会有怎样的反应?于是在排版时,我就巧妙设计了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让孩子的阅读更有意思。还给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让想象和书写成为一种阅读的习惯。三、反馈形式更接地气
校本诵读的内容,不要过分增加孩子的负担,不要从小就让孩子成为经典的傀儡。它应该为孩子后续的发展注入前行的动力。如果这些文章只是让孩子背诵一下,似乎在老师的规定下可以达到,那在这个评价体系的背后,我们失去了什么?或许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于是,我在每一篇文章之后,都会有相对应的一些学习要求——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反馈。我们的反馈遵循了:适合孩子年龄特点,不同层次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挑战。体验成功是孩子继续前行很大的外在驱力。
如,读完法国拉封丹著,远方译的现代诗歌《知了和蚂蚁》,我从如何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让读书后的所思用孩子的语言来表达。我是这样设计的,知了们会怎样去请求蚂蚁的帮忙呢:“勤劳的小蚂蚁,____________。”“可爱的小蚂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蚂蚁,___________。”那此时的蚂蚁们会怎么回应知了们呢?“爱唱歌的知了,
___________。”
用说话的方式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表达的指向性也很明确,就是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给予自己的思考和启迪,比起我们枯燥的说教要生动、灵动得多!
当然,语言表达的练习只是我们反馈形式中的一种,我们还注重反馈设计的层次性、多样性,让不同层次的孩子能在不同方面得到提升,在阅读中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创造。反馈形式如果是富有儿童情趣的设计,那孩子会更容易地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孩子一起阅读自己编撰的教材,和孩子一起分享文字的魅力,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为西新孩子的幸福阅读,编撰教材是一件幸福成长的事儿。用心去享受这个编撰的过程,自己在其中也成长了。做一个真正了解孩子的语文老师,才能让孩子真正喜欢文字,真正喜欢阅读。愿西新的孩子能在西新的校本诵读课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和魅力,让自己能在阅读中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王倩.试论儿童文学阅读中的唤醒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