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更美丽
姹紫嫣红更美丽
我们每周都评选“好孩子”,对幼儿一周的表现给予评价。在生活、学习、社交习惯等方面均表现不错的孩子,被评为“好孩子”,奖励小红花。孩子们都渴望被评为“好孩子”,可总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某方面表现不够好 而得不到小红花。志豪已经几周没得到小红花了,他撅着嘴巴,看上去满不在乎,可眼光始终不愿离开其他小朋友手中的小红花。
第二天,志豪妈妈送孩子入园时说,志豪在家发脾气,说他再也不要小红花了,因为老师不喜欢他,总说他表现不够好。听了志豪妈妈的话,我想了好多。我们本意是通过小红花来肯定孩子的表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却没想到孩子因为得不到小红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认为是老师不喜欢他。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为不科学的评价伤害了孩子而深深自责。
我们总是习惯 于用固定的模式去评价孩子,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甚至把那些循规蹈矩的幼儿作为“好孩子”的典范,我们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而用同一种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
这件事以后,我们重新制定了“好孩子”的评价标准。只要有一方面表现好或有进步的就可评为“好孩子”。只是花的颜色不同,如红花代表学习游戏花,黄花代表将卫生花 ,绿花代表文明礼貌花等,姹紫嫣红显得更美丽。如:一向爱打闹的志豪小朋友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本周就得了朵小红花,而不太讲卫生的张琦小朋友却得了朵绿花——文明礼貌花。这样做的效果真的很
好。这天,我听见两个孩子在议论:“我什么花都有,就是没绿花,我真想得到绿花!”“那你就不要再和小朋友打架了。这个星期我一定认真画画,星期五我要得一朵最漂 亮的紫花!”听到着童稚的声音,我是多么高兴。评价方式的改变,使孩子们变的更可爱、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