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
抓饭
抓饭
抓饭(抓饭)
抓饭,维吾尔 语叫“波糯”音译是po lo,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兄弟民族执行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
目录 抓饭-美食资料 抓饭-美食简介 抓饭-美食习俗 抓饭-营养分析 收缩展开 抓饭-美食资料抓饭,维吾尔 语叫“波糯”,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兄弟民族执行宾客风味食品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先请客人们围坐在炕上,当中铺上一块干净餐布。随后主人一手端盆,一手执壶,请客人逐个淋洗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待客人们全部洗净手坐好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布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饮”。现在多数家庭吃抓饭时,一般都备有小勺。
抓饭-美食简介手抓饭原料
抓饭的原料是用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做法是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炒至7成熟,然后再放洋葱和胡萝卜在锅里炒,并酌情放些盐加水,等二十分钟后,再反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四十分钟后,抓饭即熟。做熟的抓饭油亮生辉。味香可口。维吾尔族群众把抓饭视为上等美餐。
传说
关于抓饭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的医生,在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研究了一种饭,
进行食疗。他选用了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盐后小火焖熟。这种饭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点,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周围的人都非常惊奇,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便成为现在的'维吾尔族人普遍吃的抓饭了。 抓饭-美食习俗维吾尔传统饭食
抓饭中国新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穆斯林民族喜食的传统饭食。因盛入大餐盘中以手抓食而得名。维吾尔语称泡劳。唐代史籍中译作“孛锣”。抓饭是汉语名称,维吾尔语称波劳,原为波斯语,意为用(牛)羊肉、大米、黄萝卜、植物油混合焖制的米饭,因用手抓食故称抓饭。抓饭是新疆各族人民最喜爱的食物。它是吐鲁番维吾尔民族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日子里,招待亲朋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
喜庆日子
每逢古尔邦、肉孜等节日以及其他喜庆日子,几乎家家都要做抓饭。食堂,餐馆多以抓饭配上薄皮包子出售,若再佐以奶茶和烤肉,则更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清代《西疆杂述诗》曾记载与上述大致相同的抓饭做法,称“若烹稻米,喜将羊肉细切,或加鸡蛋与饭交炒,佐以油盐椒葱,盛于盘,以手掇食之,谓之抓饭。遇喜庆事,治此待客为敬。”
起源
据考证抓饭最早始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间,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据说有位叫阿希艾里依比西的医生晚年身体虚弱多病,吃了很多药都无济于事,后来他发明了一种用胡萝卜、大米、羊肉、皮芽子作为原料,加油焖制的饭,称为抓饭,食用一段时间后,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于是他把抓饭介绍给周围的亲戚朋友,抓饭也就开始慢慢流行起来。
区别
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都有吃抓饭的习俗。抓饭的做法依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极富盛名的是乌孜别克式抓饭,据说做法有二十余种之多。它们是能干的乌孜别克巧妇们在普通抓饭的做法基础上,变换添加食品和调味品的种类而制成,同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抓饭相比,颇具独特的风味特色。
抓饭-营养分析排骨抓饭
其制作过程为:先将带骨羊肉切成核桃大小的块,放入清油中煎炒,再加入胡萝卜、洋葱以及调料,焖至五六成熟,将淘好的大米放置肉上,添水将米漫过,文火焖熟即可。有时也用杏干、葡萄干、木瓜等做成甜抓饭。是款待宾客的上等饭食。
抓饭之核心
黄萝卜是抓饭之核心,俗有“新疆人参”之称,很多人称它为“地参”,药理上具有补气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洋葱,新疆人称为皮芽子,也是抓饭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含有大量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还含有硫醇、二甲基二硫化物、三硫化物等多种成分,药理上讲,它具有祛风、发汗、解表、消肿,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中风、面目浮肿、痢疾之功效,据现代科学证明,洋葱还具有溶解血栓的功用,所以欧美国家称洋葱为蔬菜中的皇后。新疆的穆斯林群众将这几种食物配料进行有机组合后,就成了一种滋补性极强的饭食,因此有一些人称新疆的抓饭为“十全大补饭”。 抓饭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却是实实在在的。羊油、洋葱、胡萝卜和大米都是含多种维生素的补品,特别是胡葛卜被人们称为“小人参”和“地参”。用这样的原料做的饭,当然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