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萨拉依乡
阿克萨拉依乡
阿克萨拉依乡
阿克萨拉依乡(阿克萨拉依乡)
阿克萨拉依乡位于墨玉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阿尔瓦克村,距县城 17 公里 。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东西宽 5 公里 ,南北长 13 公里 ,总面积约 35 平方公里,全乡耕地面积 25686 亩。东临加罕巴格乡,北接芒来乡、奎牙乡,西连扎瓦乡,西南与萨依巴格乡接壤。 2003 年全乡下辖 23 个行政村,全乡维吾尔族 24127 人,占总人口的 99.89% ,有汉族人 27 名,占总人口的 0.11% 。 适宜种粮食作物及棉花等,2003 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 30316 亩。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 自然条件 经济状况 收缩展开 简介阿克萨拉依乡位于新疆墨玉县城南部,东临加罕巴格乡、托胡拉乡;北接托胡拉乡、奎雅乡;西连扎瓦乡;西南与萨依巴格乡接壤。乡政府驻地阿尔瓦克村,距县城17千米,地处东经79。34′~79。43′,北纬37。05′~37。13′,海拔1335~1400米。地形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东西宽5千米,南北长13千米,总面积4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5562亩,人均占有耕1.05亩。 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3837.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988.75万元,占总产值的77.89%;第二产业360.56万元,占总产值的9.40%:第三产业487.68万元,占总产值的12.71%。2006年人均收入1160.09元
。全乡粮食播种面积30777亩,单产407.64千克,总产12546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5000亩,单产400.53千克,总产6008吨:玉米播种面积14965亩,单产412.56千克,总产6174吨;水稻播种面积812亩,单产448.28千克,总产364吨。棉花播种面积800亩,单产111.25千克,总产89吨(皮棉)。年末牲畜存栏52547头(只)。 2006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8万元,农村固定电话用户206户。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1人。有初中1所,在校学生1502人,教师95人;小学11所,在校学生3919人,教师159人。2006年教育基建投资202.92万元。年末广播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58户。有图书室36个,各类图书8l109本,有文化活动室36个。卫生院1所,拥有医务人员25人,病床34张。 2006年,安居工程投资281.17万元,完成建筑面积50 512平方米。 历史沿革墨玉县建县前阿克萨拉依乡为巴拉木苏明,建县后为上巴拉木苏明。1936年~1944年主要属墨玉第一区,少部分属墨玉第六区。1944年~1948年主要属育德乡,少部分属大有乡。1948年为育德乡。新中国成立后为墨玉第二区,下辖阿克、求那克拉、艾力西拜西、古鲁瓦克、西塔其、孔巴恪共六乡。1956年后,又将第十一区之吾宗艾的克、第一区之艾西克拉划给第二区。公社化后为跃进人民公社。1978年地名普查时为阿克萨拉依公社,1984年划出二个管理区后,改建为阿克萨拉依乡。2006年,辖16个乡直单位,23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6152户(农业户6001户,非农业户151户),25370人(女12459人),其中维吾尔族25323人,占总人口99.81%,汉族45人,占总人口的0.18%。
自然条件阿克萨拉依乡属南部浅山区前戈壁与中部洪积一冲积扇老绿洲的过渡带。南部土层稀薄,地势起伏。东北部临河一带地势低洼为水稻土,西部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年日照 2356 小时,年平均气温 11 . 44 ℃ ,降水量 35 毫米 左右,无霜期 190 天左右,适宜种粮食作物及棉花等。
经济状况1985 年以后,统购派购的政策已基本改变,阿克萨拉依乡政府坚持以“林、牧、农为主战场,以手工编织地毯和劳务输出为补充”的发展战略,走内函挖潜与外延扩大的道路,依靠科技,使阿克萨拉依乡经济逐步走上了商品经济发展轨道。 2003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851.2 万元 , 其中 :第一产业 2358.6 万元 , 占总产值的` 82.7%;第二产业达到 214.6 万元 , 占总产值的 7.5%; 第三产业达 278 万元 ,占总产值的 9.8% 。 2003 年人均收入 758.06 元。先后建成 25 个面粉厂、 4 个地毯厂、 17 个榨油厂,年产值 47 万元。 2003 年乡镇企业总收入 887 万元,比 2002 年增长 2.3% 。阿克萨拉依乡形成了“强林、兴畜、稳粮、发展特色”的模式和思维定式,素有“核桃之乡”、“地毯之乡”的美誉。农田林网化达 82% ,绿洲覆盖率达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