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精选10篇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一篇
摘要: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社会主义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其本质,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象;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有本质,必有现象。遵循这一思路,我在学习、研究xxx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时候,常常想到社会主义现象这个问题。但社会主义现象该如何概括,它与社会主义本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类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依据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我们可以认定: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
如何概括社会主义现象?依据马克思、xxx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我们大致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现象。
从社会生活方面说,马克思、xxx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美妙的情景:人人都受到良好的德、智、体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面的教育,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在政治、经济、思想和个性方面都得到彻底解放,成为社会、自然和自己的真正主人;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整个社会变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
从社会制度方面说,马克思、xxx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实行产品经济;国家失去政治职能,不再具有xxx性质,只有社会管理职能;等等。
上述社会主义现象是马克思、xxx设想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很长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样式去建设社会主义的。它寄托着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社会主义的现象中国有吗?中国正在搞社会主义,与之相比,够格吗?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理所当然地要高于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看待社会主义,应当从共产主义的高度着眼,不能因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过重大波折以及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状况而降低社会主义的水准。马克思、xxx设想的一些社会主义现象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依托,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相对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而言)应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
当然,应该承认,中国目前搞的社会主义远未达到马克思、恩斯斯所设想的程度,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1987年4月,xxx同志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的谈话中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也就是不够格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必须实事求是,充分看到这一点。
然而,尽管不发达、不够格,中国毕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中国社会主义又有哪些现象呢?我们仍然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方面来概括。
从社会生活方面说,物质文明上表现为奔小康、求富裕的极大努力,精神文明上表现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努力,社会风气上表现为弘扬正气、扬善抑恶的极大努力。
从社会制度方面说,经济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xxx制度和xxx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与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以及国家的政令、法律、法规等等也都是社会主义现象。
以上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象的不完全概括。之所以与合格的社会主义的现象相差甚远,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而不是象马克思、xxx设想的那样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中国xxx领导人民在政治制度、思想意识、经济制度等方面建构了一定的社会主义现象,跨越了“卡夫丁峡谷”,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是中国xxx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但是,发展生产力的峡谷是不能跨越的。目前中国社会主义现象比合格的社会主义现象相差甚远,与缺乏来自生产力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密切相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从中国社会主义现象中看出合格社会主义的雏型,不难听到向合格社会主义前进的坚实的脚步声。
二、社会主义本质
xxx同志说我们以往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是说我们以往对社会主义问题一无所知,而是指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现象的个性特征。应该说,马克思、xxx对社会主义现象的描述是最有水平和最具普遍性的,后人无出其右者。xxx同志坚决主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现象的个性特征以深刻的启迪。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最权威、最科学的概括,则是xxx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为了不起的贡献。
1992年春。xxx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用毋庸置疑的语气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如此清晰、准确的概括,这在国际共运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概括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一,xxx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普遍性。有人认为xxx同志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xxx同志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什么阶段,他最清楚。他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时理所当然地要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符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要求。然而,xxx同志又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他在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又是放眼整个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他没有使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直接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其用意是很清楚的。因而,我们学习、研究xxx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时,要以忠于原意为出发点。再者,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最深刻、最稳定、最高层次的东西,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本质一经科学地概括出来,也就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全过程的东西了。因此,无论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或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或外国的社会主义,本质都是xxx同志概括的五句话,区别只是在于对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是将来时(即五句话并未实现,还有待于去努力),对合格的社会主义是现在进行时或过去时(即五句话正在实现或已经实现)。
第二,xxx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它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xxx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前两句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地位,体现出强烈的实干精神,从而克服了长期以来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以及其它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在理论上早已得到了证明。xxx同志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④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说到底就无任何社会主义优越性可言。xxx同志抓住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特性,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法宝。后三句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归谁享有的问题。“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做到这点。xxx同志反复阐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⑤“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⑥前两句与后三句互相联系,兼顾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而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xxx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xxx同志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⑦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一方面指出了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又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上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质的规定性,不能动摇,但对于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则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是质的规定性,不能动摇,但对何时或用何种方式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可以因时因地有别。中国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暂时保留了私有制、剥削和差别,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消灭私有制、剥削和差别。总之,一切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事都可以大胆地去做,一切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事都可以放开地去做。将社会主义的原则性与建设方式、方法上的灵活性充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xxx同志的实事求是精神。
第四,xxx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有人认为xxx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如果加进去对人的关怀就更好了,言外之意是xxx同志忽视了对人的关怀。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直观的看法。众所周知,xxx同志毕生所从事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xxx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恰恰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首先是对全体人民的普遍关怀,表现为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追求。资产阶级也曾标榜“平等”、“公平”,但事实上做不到。xxx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后三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资本主义的不公平在生产关系层面上的否定。其次是尊重人的个性,表现为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而,允许和鼓励先富又不是为了搞两极分化,目的在于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种关怀既博大又具体,充分体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xxx同志的宽阔胸怀。
第五,xxx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展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不要认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一经创立和传播,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会自然显露出来;也不要认为一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一经建立,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会自然显露出来。xxx同志总结历史经验,纠正历史偏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他使用的是动态的描述方式,表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永无止境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既不能为此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不能为此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三、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对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可作如下的分析。
第一,两者是对立的。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特征,是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有些(如社会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主义本质存在于社会主义内部,不能被感官所直接感知,只能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象是丰富的、生动的、易变的(比如,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制度体制是可以创新的、政策法规是可以修订的,等等);社会主义本质则是深沉的、单纯的、贯彻始终的(但有个逐步展现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现象,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现象因国、因时而异,是个别的、具体的,从而也是片面的(例如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会产生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第二,两者是统一的。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现象,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发育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现象的样式。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露和表现,其样式的不同又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发育的状况。
第三,弄清两者辩证关系的重要指导意义。由于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立的,就不能把社会主义现象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比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们在实现形式上的变化或暂时中止(这里单指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暂时中止)都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弄清这点,有利于人们更加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澄清各种疑惑,脚踏实地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建设社会主义(哪怕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就不能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就不能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就不能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乃至重大的方针政策。如果这些东西都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无从体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就会动摇。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时还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
注释:
①《马克思xxx选集》新版第一卷,第294页。
②③④⑤⑥《xxx文选》第三卷,第225页,第373页,第63页,第123页,第364页。
⑦《xxx文选》第二卷,第312页。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二篇
在课本上,我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冬天在一个车站专供母子上车的地方,几个衣冠楚楚的大男人却站在那里,对于旁边“母子上车处”的牌子视而不见。车站旁边,站着一位抱孩子的妇女,十分无奈,却又敢怒不敢言。
看完这则漫画,我感到十分气愤。他们真的是文盲吗?不是吧。当今社会,真正的文盲有几个?真是文盲还会觉得自惭形秽,没有脸面站在那儿呢。而且,他们中有的人一副干部模样,有的人还故意闭着眼睛,怎么可能是文盲呢?
在生活中,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很多,令人反感。如在公交车上特设的“老、弱、病、残、孕”专席,许多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坐在那里。而当真正的特需乘客上车时,却没有人让座。对于车上赫然贴着的“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的标语,许多人视而不见。倒是一些六七岁还不太认字的小孩,会给他们让座。假文盲们不管,不太懂事的.小孩能做,这是什么现象?他们难道连小孩都不如吗?!我想,这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来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感到寒意,是心寒!
说实话,在贴有明确标语的地方装成假文盲去故意违反规则最令人厌恶,比起违反那些没有明确指出的规则,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人是真正的小人。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按标语要求做就会损失很多吗?不会。最多不过是多走点路、多站会儿、多等会儿、累一点儿,可这又有什么呢?就为了这么一点点儿,去做一次“假文盲、真自私”的彻头彻尾的小人,值吗?做一次也许没有什么,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下去,你真的是赚了吗?不,是赔了,赔上了公德。
所以,我呼吁:不要为了一时图省事儿而做“假文盲、真自私”的小人,哪怕累一点儿,也不能在品德上打折扣呀!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三篇
上海世界博览会召开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各类好的坏的,正面的负面的社会现象都不可避免地通过媒体展示在了每个人的面前。面对这些现象,舆论纷纷,有人包藏祸心地大肆批评,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指向世界博览会本身,也有人对政府充满信心,相信政府,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揣测着,他们在世界博览会期间又有着不同的心情,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
不仅仅值得赞赏,同时也让我对政府增加了信心,至少我们知道无烟世博的确名副其实。不该要的东西就不能接受,如果政府都不能坚守公约,没有原则,其结果是百姓不信任政府,且成为百姓的无视政府规定,世博规定的借口。那么到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人大肆地“呜呼唉哉”了。我知道政府是理智的,所以我期盼人民也可以理智,不要一味的贬低世博。当然,一系列鄙夷的目光是可以理解的。
把一些展馆外墙当攀岩项目爬上爬下,将夜景地射灯当板凳坐,看演出时脚搭在前排椅背上,世博园古巴馆的签名墙上满是游客留下的涂鸦……看到这些,每个公民借恶之弃之,耻之鄙之,但是那些对世博会本身大肆批评的,也确实不知所为啊。
其实,这样不文明社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样的暴露也不一定是坏事,“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不暴露又怎么改进呢?所以,那些应该嗤之以鼻的本不该是那些不文明的现象,那些不遵守规矩的游客和公民。所以我们要批评,大大的批评,这样社会才会进步,才可以举办大家期待的世界博览会!
或者说,我根本不关心那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问题会不会出现,而是出现了之后以何等态度去面对,是责怪当时不该做,还是计划今后如何做。所以我认为那些只知道批评政府的人以后如何,我觉得又能如何?如果做事没有与人统一战线有怎么会有走想成功的最大动力,总是让力有夹角有分歧在很多程度上不是好事!
其实我更想说的,高考的确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是如果学生只知道抱怨高考本身,而不是把心放在学习,把气发在题目上,那怎么行,哈哈……好好学习吧!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四篇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xxx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和家人团聚、和朋友一起分享;最大的悲哀是与自己的家人相处的快乐。xxx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人对我们的教育是无微不至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人对我们的教育和关怀是我们无法替代的,他们给予我们的不仅有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心,还有无限的鼓舞和支持。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很忙而且很累的,所以我一直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时候的我很调皮,经常和伙伴们一起在院子里的石头上爬上爬下,有时还把一根很粗的树枝折断了,爷爷就会大骂我一顿,还说我是个捣蛋鬼。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爷爷去医院做了检查,发现她有点发烧。就带上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去看病,一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我的好朋友——孙子孙女来陪我,我的病怎么会那么快好呢?
到了医院后,奶奶就开始打吊针,她把我放到她跟前,一直在给我喂药。奶奶的手摸上去十分粗糙,而且有点粗糙,但是看起来非常温暖。医生说我的病要打三天吊针。我的心里顿时涌进一种不祥的预感,心跳的非常快。但是,当奶奶把药喂到我嘴边的时候,我发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预兆,我一口就把药吞下了肚子,奶奶看着我这样子,也很痛苦,就用那双粗糙的手着我的头说,“你这样,是不是很不孝顺呢?”我看着奶奶眼神中的无助,心中感到了一股暖流,奶奶对孙女的爱。我感到无比的愧疚。从那以后,我和奶奶的感情更加浓厚了,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了。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代沟,我感到很快乐,也很幸福。现在想想,以前那种感觉真是好难受,我真后悔自己没有把握好和朋友之间的友情,现在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有许多的好朋友,但是他们也经常帮助我,我们在一起玩,也经常开玩笑,也很快乐,但是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和同学之间这样的情缘。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五篇
昨天下午,在回家的路上,前面有一辆车,突然一只小手从车窗里伸出来,扔出几片果皮,这个景象让我一路都忘不掉。这是孩子天性的随意的行为,还是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感染?不论何因,这都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绝不能让不良行为影响了孩子的意识。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是不文明行为,多数人对此也是很反感,但是生活中还是有好多人对此事明知不当为而为之。比如乱扔垃圾,明明再往前走一点就可以把垃圾放入其该放之地,但是有些人偏偏就懒得走这几步。
城市中乱吐、乱倒、乱丢垃圾等现象难根除,一是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个人惰性与社会公德的正面冲突。二、这与现在社会的整个大环境也脱不了关系。现在城市环境有的地方存在着严重的脏乱现象给市民不文明行为提供了温床,他们觉得反正这么脏了,我再“丢一点”、再“吐一口”也无所谓,就是这么多的“无所谓”,久而久之使城市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观念很普遍,垃圾堆在家里很别扭,但是没有想到随便扔在大街上给城市造成了更大的不合适。
现在对付乱吐乱扔等不文明行为各地都推出了比较严厉的处罚办法,但是很多人对罚款根本不当一回事,电视中也演过这种现象:“随地吐痰,罚款五元”城-管人员把罚款单给随地吐痰者,吐痰者交给城-管人员十元钱,城-管人员刚要找钱,那人却说:“别找了,我再吐一口”,由此可见罚款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城市的这些不文明行为,当务之急还是下大力气提高市民素质,进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管理与疏导相结合”,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六篇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经济和政治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在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运行体制方面表现为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形式上具有发展性,有其自身的质与量、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思维方式
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和各国的国情不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论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潮。社会主义的运动、实践、理论、制度、前途都面临着挑战,因此,无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丰富和发展,还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探索,都必须坚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新的世纪,全面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至关重要。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既相统一又相矛盾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认识
理想的社会主义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和实践的社会主义是具有矛盾性的。理想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且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地域性等特点的基础上,在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创立的,因此与现实的社会主义是有差距的。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模式由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之上的且具有国情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把理想的设想的社会主义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更加注重现实的、具有国情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研究和建设。
实践历史性的一面决定理论的历史性及其需要继承的一面.实践现实性的一面决定理论的发展性及其需要在现实的实践中检验的一面。马克思科学预测的社会主义,列宁、xxx、xxx、xxx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社会主义都有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发展性两个方面。现实实践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固定模式且需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与现实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把理想的、理论的社会主义与现实的、实践的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认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矛盾性的研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才能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加体现“中国特色”,才能使社会主义更具实践性和发展力。
二、坚持用经济和政治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认识
任何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因此,对于任何社会制度的考察和认识都必须坚持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给社会主义下定义也要坚持经济与政治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用经济的观点来考察认识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生产力标准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用政治的观点来考察认识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阶级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从阶级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与政治的统一,表现在政治上的主人必须以经济上的主人为前提,经济上的主人必须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前提,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前提,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与人民当家做主是统一的。因此,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首先应用经济的生产力的标准来揭示。在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如果单纯用经济的生产力的标准来考察和认识,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如果单纯用阶级的政治的标准来考察和认识,就会犯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坚持用经济与政治统一的观点来考察和认识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科学地确立用“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作为检验和判断工作得失是非的标准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们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观、真理观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坚持用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运行体制在本质上相统一,在表现形式上需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认识
社会主义不仅表现为一种科学预测和思想理论,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社会发展形态,同时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行体制。从社会形态上考察,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客观规律的,是不可跳跃式发展的,而过去我们党及原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左”的错误,主观地、脱离实际地进入了以产品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从社会制度上考察,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参政和共和制,
xxx处于核心领导地位;作为社会的经济制度应该是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处于主体地位的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而过去我们党和原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此问题上也犯了“左”的错误,脱离实际地搞纯而又纯、公而又公的所有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应该是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并存,而我们党在此问题上犯了教条主义一刀切的错误,不分层次地要求所有公民都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搞所谓“公而忘私”教育。从社会运行体制来考察,由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决定社会运行体制,社会运行体制的模式又取决于各国的国情,社会主义的运行体制既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又必须符合国情。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运行体制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xxx制度和xxx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体制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就是要进行以马列主义、xxx思想、xxx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坚持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认识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要坚持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事物的内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及其组成部分。质和量是统一的,既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质决定事物的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量表现事物的状态,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将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定性分析就是分析事物包含哪些成分及性质;定量分析就是分析事物所含各种成分的数量及发展状况,就是分析事物具体的存在形式和实现形式。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xxx制度和xxx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和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科学界定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要科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立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我们党在如何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曾经犯过“左”的错误。之所以犯“左”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性,割裂了考察认识社会主义方法上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性。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的方法来考察和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应当是:既注重定性分析,又注重定量分析;既注重社会主义是什么的界定,又注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的定位;既注重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注重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事求是地认识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需要量的积累,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既注重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更注重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形式、运行体制模式的研究和发展。
五、坚持用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认识
马克思、xxx在《xxx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的这一论述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实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自由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xxx的执政等方面。
(一)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角度分析
任何社会形态、社会制度都有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实现价值取向的手段。作为社会主义形态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表现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不断发生质的变化,生产关系不断进步,向着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国家和人民都富裕起来;另一方面表现为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情况下,促进社会经济形态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建立一种从根本上符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模式。就这两个方面相比较,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方面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价值取向的根本手段,一是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xxx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对于社会形态的进步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发源于l8世纪中叶的四次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二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高度社会化发展的推动,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所表现出的旺盛的活力更加体现出实现手段科学定位的重要性。我们党在此问题上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没有从根本上弄清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把实现手段倒置为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发眨趋势,表现为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社会制度的进步,表现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的根本手段,一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是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两者相比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更具根本性。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两者相比较,改革更具艰巨性。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正是在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统一理沦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正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和实现手段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结果。
(二)从xxx的奋斗目标、执政方式的角度分析
任何执政党的奋斗目标、执政方式都是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的统。资产阶级执政党的奋斗目标、执政方式的价值取向足维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少数人的利益,实现手段是经济上的少数资产阶级的垄断,政治统治的少数资产阶级的独占。xxx的奋斗目标、执政方式的价值取向是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数人的利益,实现手段是生产资料的人民占有,政治统治的人民当家做主。当今世界的国家大多都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是当今社会主要的领导力量。对于中国xxx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考察和认识应当坚持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中国xxx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80年的奋斗历程充分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的内在统一。中国xxx执政和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价值取向是第一性的,不能动摇的,实现手段是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价值取向是有阶级性的,而实现手段是中性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执政党可以运用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实现其价值取向。中国xxx之所以伟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借鉴有益于实现其价值取向的手段,中国xxx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也就在于实现手段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既对立又统一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但是也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在处理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十分重要的是要注重矛盾方面的研究,这就是我们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在所有制结构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严重不相适应的情况下,对单一的公有制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借鉴了具有市场经济共性的资产组织、经营形式——股份制,创立了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资产组织、经营形式——股份合作制。在公有制实现形式方面的积极探索所取得的成效,为我们在经济领域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的关系拓宽了视野。在社会政治方面,主要表现在xxx治国和执政方式与xxx治国和执政的价值取向根本统一方面,确立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确立了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执政方式不断改革的党建思想,使党和国家走上了法治化的道路。中国xxx在治国和执政方式方面的积极探索所取得的成效,为我们党在治国和执政领域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实现手段的关系拓宽了视野。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手段也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七篇
当今社会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人越来越少了,是人们的思想改变了呢?还是社会治安不够好呢?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得去年夏天,我和妈妈一起在温岭人民路逛街,忽然妈妈在我耳边小声地说:“儿子,快看!”我听了,顺着他指的地方回头一看,只见大约有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正把手伸进一名女子的钱包里。咦,他在干什么呢?我的脑子里一大片问号,睁大眼睛一看,哦,原来他们在偷钱!我得赶快阻止他们。于是我连忙大声喊了起来:“喂,偷钱啦!“忽然,一名彪形大汉出现在我们面前,拔出尖刀,恶狠狠地说:“小子,给我闪开,不然我……”妈妈听了,吓得脸色发白,慌忙蒙着我的眼睛,说:“没事,没事。”接着,赶忙拦了一辆出租车坐了上去,拉着我的手一直在发抖,过了好长时间,妈妈才松开了手,气喘吁吁地说:“都怪你,把我吓得魂都没了。”回到家,我和妈妈把路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外婆、外公他们 ,外公严肃的批评妈妈:“你真笨,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大声地喊叫,周围的人都会过来抓他……”外婆连忙打断了外公的话,埋怨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如果大声喊叫的话,歹徒气了,一刀刺过来,那就来不及了,后果不堪设想。”我眨眨眼睛,俏皮地说:“如果爸爸在,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把他们踢飞了。”忽然,外婆、外公他们哄堂大笑起来:“你爸爸怎么会有那么大胆子呢!”接着,我们又你一言我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纷纷……
有的不削一顾地说:“反正现在小偷到处都是,不管公交车上、超市里、大街小巷,他们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都那么的猖狂,连警察都管不了,靠我们一个人是没用的,那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后,我们出门小心就行了。”
有的反驳道:“都像你们这样的想法,怪不得小偷越来越猖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身作则,齐心协力,共同与犯罪分子作斗争,那么这个社会不就太平多了吗!”
温岭是我们的家园。难道我们就这样忍心看着这些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在我们的家园里放肆下去而坐视不理、置身事外吗?为了我们的家园不受伤害,为了温岭每个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大家都站出来和不法分子做斗争吧!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八篇
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掌上电脑;从扇子到电风扇,再到空调;从自行车到小汽车,再到飞机……时代的脚步愈来愈快,几乎是一天一个新面貌,为了配合时代的脚步,社会生活的脚步也快起来了,营造出了一个个令人兴奋的社会新风象。
最近,社会上拉开了“乐于助人”的新风象。星期六,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位捐煎饼的好心人。事情是这样的,煎饼是沂源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喜欢吃的主食,从1997年,沂源县南麻镇敬老院的老人们,每天都能吃到一个好心人送的煎饼,这个好心人每隔三四天就送一次煎饼,一次送二三十斤,而且每次都不登记留名。最近,这个送了十几年煎饼的好心人突然不来了,正当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猜测时,敬老院突然接到了县里慈善总会的电话,叫他们去领小米面和煎饼,去了以后,他们才知道这些东西就是那位好心人捐献的。后经院县xxx办公人员询问,才知道这位“煎饼好人”的真名叫江照云,是一个摊煎饼的人,家中并不富有,摊一张煎饼才赚几分钱,除了生活费,其它的钱他全捐出去了,她还陆续向灾区,贫困学生捐出了十多万元的善款呢!这是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我们要向这个叫“江照云”的好心人学习,乐于助人。
再谈谈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吧。最近都在讨论一个“文明美德”的话题,我们学校也不例外,那么,中小学生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首先要避免“三脏”,不乱扔垃圾,使环境脏;不讲粗话,使自己嘴巴不脏;还要讲卫生,爱干净,不能身上脏。其次,要做到:积极劳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和力争上游。最后还要做到衣着整洁得体哦!
乐于助人会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温暖,文明美德是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两点,大家一起加油努力吧!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九篇
还记得前几年春晚上的一个小品吗?小品名叫《扶不扶》。这个小品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跟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奔驰。”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扶过三个摔倒的人,现在只能骑着自行车的人。听到这句话,我哈哈大笑。可笑过之余,却无端地让我想哭。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来是做了件好事,可是这好事却给人带来了坏处。钱赔了,车子赔了,房子赔了,甚至有的人是赔了一辈子。多么可悲的事情呀。试问,试想,有老人摔倒了,还有谁敢扶?这个让我悲伤的疑问,终于在这春暖花开之时,被一个大姐姐的温暖的举动化解了。
那天下着蒙蒙的细雨,我正慢慢地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前面一个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他的步伐有些不平稳,一会往左走几步,一会又往右走几步,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有些踉跄。我抬起头认真地看他,虽然下着雨,可老人却并没有撑伞,他有着满头稀疏的白发,个子并不高,佝偻着背,正在我前面慢慢地走着。我心中一动,想快走几步,帮老爷爷撑下伞。可是才迈出的步子,又被我收了回来。妈妈常告诫我:碰到老人和幼儿最好绕着走。我有点担心老爷爷,可我却不敢做什么,只能继续走在他身后,心中默念:老爷爷快点安全走到家就好。突然,前面的身影一斜,向地上倒去。我紧走两步,又停下来:扶还是不扶?我敢扶吗?这时,身旁一抹白色闪过。我回过神,向那白色看去。一个年轻漂亮的姐姐正蹲下身子,用她的双手吃力地扶起地上的老人。慢慢地站直,站稳。姐姐扶着老人,走到一旁的石凳坐下,她俯下身子,轻轻地询问着老人:“爷爷有哪里摔疼了吗?”爷爷摇摇头,休息了一会儿,姐姐又扶起他,他们慢慢地向爷爷指的方向走去。我看呆了,眼前的那抹白色,是多么的高贵、多么的纯洁、多么的美丽。
有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扶,因为人心会越来越美好,社会会越来越美好,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讨论社会现象的范文 第十篇
论文关键词: 道德滑坡原因分析德育教育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 道德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占有主导地位。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的道德教育带来较大冲击。对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准备不足、学校教育滞后、家庭教育单一、社会道德教育偏弱等是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呼吁全社会重视德育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分析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而且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把种种不道德或归于市场经济,或归于社会环境,或归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归于学校教育不得力,或归于个人自我修养差,等等,众说纷纭,观点不一[1]。笔者认为,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没有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繁荣”的局面,表现出 一种本能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拿来”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始终在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建设相生,整顿与生产相伴。而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解放了的人民更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带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之中。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单纯,大家并不认为经济收入少、加班加点、商品供应匮乏不对,相反,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可以说,为了工作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近乎疯狂。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有一道铜墙铁壁似的防线,以传统的和时代的道德观自觉地抵制着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在中国人面前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面对突然的变化、豁然的局面、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分析,而是以自己工作、学习、感觉上的需求,简单而武断地否定过去的体制和传统的道德观,并迅速地从一种单纯的思想进入另一种单纯的思想,而且带着这样的思想又一次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况,加之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人们也就自然放松自我道德修养。可以说,这一次,中国人民打了一场思想上的无准备之仗,结果也付出惨重的道德代价。
2 学校德育教育滞后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给教育界吹来一股浓浓的芳香,10年中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如火山岩浆迸发而出,校园沸腾了,又安静了。教师学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攻克高考这座堡垒。学校的中心工作也非常明确,就是教学,说透了,实际上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各级学校评估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导向下,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更明确。因此,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奈[2-3]。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暇也无力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
3 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中国人面对这一铁的事实,对教育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成绩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滞后。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再者,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 社会德育教育主流的无力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社会德育包含的范围极广,如今,媒体导向、通讯手段、现身教育、现实生活状况等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宣传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重要的手段,一个学生从他懂事的时候起,接受广播、电视、杂志、唱片的影响和教育要多于学校,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服教育更具实力,更有说服作用。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歌星、影星、运动明星,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或者是某颗“星”的粉丝,但对其他知名人士却知之甚少。诚然,每一次的宣传活动都有很好的主题,但这些主题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被形式所掩盖,从而使得学生更多地关注宣传的形式,而忽略内容。如今在青少年中间出现的“崇拜危机”与媒体宣传不无关系。其实,在社会教育方面从未放松过,如1981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因救落入粪池的老农而英勇献身的事迹引发的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大讨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倡导、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英模的演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等,然而,学生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实生活中不变的事实,给学生带来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影响和教育。其他如电脑、手机的影响、长辈和朋友的现身教育、金钱的诱惑等,这些“事实”现象使学生对道德教育失去足够的信任[4]。
5 经济发展对德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
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现象在学生思想中形成的不可更改的事实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展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社会表象上看,在学生的眼里,看到更多的是人们头脑中利益多了,理想少了;见利忘义的人多了,见义勇为的人少了;骗子多了,老实人少了;奸商多了,标兵少了;假的多了,真的少了;索取的多了,奉献的少了;贪官多了,公仆少了。而且,一些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面对如此缤纷的社会现象,那些理想的、理论的、书本的德育很难改变学生眼中的信息,这种大于任何一种教育作用的“事实”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既不必做危言耸听式的假设,也无需做杞人忧天般的推理,但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一个没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民族,不可能有一个繁荣、强大、兴旺发达的美好前程。中国是一个有着5 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道德荣辱的礼仪之邦。如果把中国每一时期的教育作一个比较,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德育教育都占着主导地位。其实,孩子就像一张没有被涂抹的白纸,开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为他们打好底色,涂好和谐的色调,为其将来挥毫泼墨奠定基础。因此,希望全社会对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勇于面对现实,找出不足,承认错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因为这关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参考文献
[1]李萍。中国道德调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2]丁丁。陶行知教育思想12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3]苗相甫,杨浩文。道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世杰。道德与人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