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9篇
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 第一篇
大学毕业的邓佳宜在找工作的时候接连碰壁,这让不服输的她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凭着这样不服输的劲儿,邓佳宜也加入了创业的行列。现在的邓佳宜早己是两家烧烤店的店主了。
每当中午、晚间的就餐高峰,商业街上相隔不远的两家烧烤店早已都是人声鼎沸,甚至还有大批的食客等候在大厅中等待排位叫号。望着这样的火爆局面,或许,任凭谁也想不到,这两家门店的店主居然是同一个人,而且他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90后,他就是邓佳宜。在邓佳宜店里工作的服务生,多数也都是90后,其中一部分还是邓佳宜的同学。他们没有通常印象中90后的莽撞与桀骜不驯,反而一个个脸上面带微笑,各司其职将生意打理的有条不紊。
说道创业这件事,邓佳宜显得颇有成就感,他说当初决定创业是因为自己参加国考失败,找工作又四处面壁,一个怀有满腔热血的青年,却因为境遇不顺得不到施展抱负的空间,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自己人生最灰暗的时期。后来,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一是没有加盟费用,总部给的政策十分人性化,甚至可以根据我的条件定制店面;再者,它的产品十分的有特色,一定会吸引食客们的目光。就这样,我的创业之路开始了,从开始的经营业绩上来说,基本上在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回本了,再扣掉门店租金、原料、人工费、电费等各种费用,每月的盈利在五六万元左右不成问题,一年下来就是小百万。
面对每天人满为患的局面,邓佳宜表示今年年底也许会考虑增开第三家,但选址依然会在商业街上,不仅是因为这里人流量旺盛,同时也为了让想要就餐的食客可以尽快享用美食,这家排不上排另一家,就避免门店与门店之间相隔甚远的奔波之苦。
大学生创业的故事,大学生创业的新闻对于大家来说不在少数,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能够西区他们的经验,能够敢于迈出自己的一步,这对于大家来说也绝对不是什么坏的事情,所以大家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有自己的主张和把握。
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 第二篇
湖南人热爱米粉是出了名的,但在湘江边寸土寸金的长江万达广场,却很难找到一家米粉店。然而,“80后”小伙肖智丹却决意要在这里开办一家既有中国特色又体现西方风味的独特米粉店。
走进肖智丹的米粉店,会以为进入了一家设计前卫的咖啡馆。混凝土质地的墙面,看上去却像是一节节青色的竹子,细细的白色钢丝呈弧形悬挂在餐厅中,让人联想起传统米粉在制作时,必须要悬挂在空中晾干而成。
“我们专程邀请西班牙设计师来长沙设计制作,就是想要跳出中国米粉的视野,用外国人的眼光来看我们习以为常的这种美味。”肖智丹说。
虽然店面装修风格十分现代,但资深的食客们发现,米
粉的口味仍是记忆深处的味道。米粉入味有嚼头,红油汤底香气四溢却清透醇香。事实上,想要真正让米粉重归传统并不容易,肖智丹和他的团队生产了十几种粗细弹性不同的米粉,最后选择的这种米粉是最能代表记忆中传统米粉的一种。汤底也是源自湘中地区_老师傅多年的心血,采用传统熬汤配方精炼而成。
肖智丹来自湖南邵阳,邵阳米粉是中国传统米粉最为正宗的流派之一。创业之初,他就希望可以将自己家乡最传统美味的米粉传向世界,像“意大利面”一样让各国食客从味蕾中品味到中国文化。
“我将自己的店起名为_隆小宝_,_隆_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邵阳隆回滩头年画之意,希望能像滩头年画一样传承美好的传统;_小_字是想从吃这件小事开始,给大家的生活带去幸福和安心。”肖智丹说。
“我们热爱米粉,但却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米粉。湖南米粉、广西米粉、云南米粉,目前大部分在进行低层次竞争,希望我们的尝试能让中国米粉在世界崭露头角,重新打造米粉与世界的关系。”肖智丹说。
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 第三篇
南充美女创业卖饼月入万元 立志做南充名小吃
女孩辞掉工作自主小本创业,街头卖烤饼月入万元。尽管自主创业很辛苦, 但是女孩袁凤娟依旧乐观面对,朝着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奋斗。
与吃结缘
自己创业卖饼
一辆三轮车、一台烤饼机、一袋面粉、一瓶蔬菜酱,每天下午4时许袁凤娟的“饼摊”就开张了。和面、擀面、烤饼、上料,几分钟后袁凤娟揭开烤饼机,浓浓的香味传来,引得不少市民前来购买……“我做的饼叫做飘香饼,因为我也算是吃货,也特别喜欢吃飘香饼,所以就自己创业做这个。”袁凤娟说,她在成都读大学时,几乎每天都要到校门口的小吃摊买飘香饼,一口咬在嘴里酥脆可口,回味无穷。
大学毕业后,袁凤娟回到南充工作,也就和飘香饼暂别了, 可是心中还是很怀念那个味道。工作几年后,袁凤娟辞掉了工作决定自己创业。可是干什么好呢?就在这时,她想到了飘香饼,在走访后她决定自己销售飘香饼。
创业艰辛
远赴广东学艺
“不想完全复制成都飘香饼的味道,我想做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就到广东开始了学艺之旅。”袁凤娟说,在广东时她特意到销售飘香饼的连锁店内打工, 学习飘香饼的制作,也会到街头、 市场向卖飘香饼的小摊贩们请教。渐渐地,袁凤娟制作的飘香饼有了属于自己的味道,得到了顾客的认同,于是她回到了南充从小吃摊做起,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很艰辛,在做飘香饼后,袁凤娟的手上、脸上既有烟熏的痕迹,也有被油烫过的伤痕。“每天下午4点出来摆摊,7点左右就会卖完回家。回家之后,又要忙着熬制用于烤饼的蔬菜酱。”袁凤娟透露,最辛苦的还是每两天一次的采购蔬菜,每次需要采购各种蔬菜50公斤左右, 如果老公工作忙不能陪她去,那么她只得独自用三轮车将蔬菜运回家。
未来规划
要做南充名小吃
袁凤娟每天忙碌地做飘香饼自然也获得回报,虽然摆摊才大半年,但是袁凤娟的饼摊已经小有名气, 附近街区很多市民都会等到下午特意来买袁凤娟的飘香饼。“特别是下班高峰期,买饼的顾客们都排着队,我做饼忙都忙不过来,现在每个月的营业额基本在1万元左右吧。”袁凤娟说,之前还有特意从巴中过来的大学生向她拜师学艺, 跟着她学做飘香饼。
说到未来的规划,袁凤娟也是“野心勃勃”, 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她就准备找一个正式的门店来经营飘香饼。“有了门店之后就要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打造飘香饼快餐店,甚至是广东那种飘香饼连锁店。”袁凤娟说,她要把飘香饼做成一道南充的名小吃。
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 第四篇
工作中,魏雅静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很快摸清了餐饮业的经营门路。2012年底,她跟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包子铺。由于堂哥经营着多家包子铺,所以从进料、配方等多个方面她能得到堂哥的帮助。卖包子让她赚了一些钱,但后来面临拆迁改造,她不得不放弃。
用心数百次反复配制食谱
在酒店打工时魏雅静注意到,客人们都很喜欢点红烧鸡块这道菜,而且喜欢配米饭吃。包子铺关门后,她动了做鸡米饭的念头。2013年3月,她用包子铺赚的几万元在*度市区租下一个门头,又向堂哥借了几万元进行装修,开起了这家快餐店。“小魏特别用心,我跟她年纪差不多,但我真是佩服她。”快餐店员工小王透露,为做到口味统一、口感纯正,开业之初魏雅静反复调整配方,“她一边做一边尝一边改,光鸡腿就吃了两千多个。”小王说。经过数百次反复调味尝试,魏雅静最终配制出自己的食谱。据魏雅静介绍,一份鸡米饭最便宜15元,目前她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000元左右,而好的时候能达到5000元。
团队7名员工4个是大中专生
“如今专科生或中专生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比较难,所以我也想带动他们一起创业。”采访中,魏雅静说,现在快餐店里有7个员工,4个是毕业不久的大中专生。快餐除了要有好的口味,还要“快”,为此魏雅静下足了功夫。“一份鸡米饭保证6分钟完成。”她采取的方法是用高压锅闷压,再用砂锅收汁,既保证了速度,又保证了口味。为了提高销售量,他们还做起了“外卖”。
回馈“一毛钱”捐助计划
“我父母亲起初都在我们镇的供销社上班,后来双双下岗,我知道贫困的滋味,所以赚钱了就想帮助一下像我一样的孩子。”从创业之初,魏雅静就决定了每卖出一份快餐,就从利润里拿出一毛钱,捐给需要帮助的儿童。2013年,魏雅静一共卖出了6万份快餐,拿出6000元送到*度市开发区实验小学的6名贫困小学生手里。魏雅静决定今后加盟的分店也会将这个“一毛钱”传统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现在创业的主力就是90后,他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也充满着冲劲,加盟创业,选择快餐这类行业,也有着非常不错的优势。上面说到的90后女孩卖快餐年赚30万的故事,就是一个小本创业,快速赚钱的成功例子。
——成功创业故事案例 (菁选2篇)
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 第五篇
“我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现在就能看到50岁的我是什么样,我不甘心。”晓明说话时眉头紧锁,仿佛是位被缚住手脚的战士,“一些企业伸出的橄榄枝有时就像绳索。我想自己开一家餐馆,当老板多酷!”
就这样,晓明拉拢了两个朋友开始选址、办证,三人借了七八万元的启动资金,米线店开起来了。
现实给梦想放了个COMBO,梦想太遥远
再提开张那天,晓明边摇头边说“很傻很天真”。三人大眼瞪小眼,顾客十有八九都被他仨的热情和店里的冷清给吓跑了。一天只卖了三碗米线。
这样持续了近乎半个月。势头不对,晓明便琢磨起团购。之后几天,团购不但没给店里拉来新顾客反而使老顾客依赖上了团购,卖出的米线也毫无利润。这对还在亏损的小店无异于晴天霹雳。
晓明觉得不能耽误朋友:“我说店里生意不好你俩别跟这耗着了,开玩笑要把他俩炒了,独揽大权。三天后他们一去一留,小店就剩俩人了。”晓明微笑背后依稀能看到那些日子她挣扎的内心,“不知道怎么办,梦想被一棒打下了万丈深渊”。
别处取经,搭上餐饮O2O快车
“有天挺晚路过西直门,有家拉面店里人还不少。当时恨不得在他门口发我的传单了,我真觉得我家米线一点不差。”晓明进店要了碗面,“我不为吃,就要看它凭啥火。这次让我摸着门道了,结账时服务员问是不是我们店’开桌’会员,我当时有点懵。”
晓明在客服的指导下开通了开桌店。“这是一个餐饮O2O大平台啊,加入开桌后在美食地图里能看到我的米线店,附近用开桌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开通第一天就有效了,卖了40份,赶上一星期卖的了。”凭借自己的努力,晓明的生意慢慢好转,原本要裁员的她一周后还雇了个伙计。
不久开桌店工作人员还上门给晓明讲解。“教了我很多,小店没能力构建会员体系,用开桌发展的其实就是我自己的会员”,晓明介绍说,最初推荐顾客使用开桌的商户,会从该顾客未来每次使用开桌的消费中得到返现。“躺着也能赚钱”,晓明笑得像石子入湖中荡起的涟漪一般。
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 第六篇
在郑州大学新校区,共有十多个大型食堂餐馆、咖啡店,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有3家店的老板是该校一名在读的学生,熟悉他的人笑言他是校园“餐霸”,20xx年即将毕业的他,室友们都已开始找工作,而他尚未毕业就已靠自主创业赚了上百万。
他叫向锐,今年27岁,是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二学生,他经营的两家餐馆、1家咖啡店总经营面积约3000多平米,拥有20多个包间、50多张散桌,3家店每年的营业额达300多万元,手下员工(包括大学生兼职)已达百余人。讲述这位80后在校大学生的餐饮创业故事。
初衷:开咖啡店不单是为了赚钱
说话不紧不慢,逻辑性强,自信满满,是向锐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20xx年6月14日中午,在郑大新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2楼,一间装饰很低调的咖啡店里,不时有大学生情侣携手来此就餐。这间咖啡店是向锐在去年10月份开办的。
前来就餐的药学院研一学生小陈说:“一杯咖啡十多块钱,一份意大利面也不到20块钱,对学生来说很实惠,比到校外的咖啡店划算多了。”
向锐说,当初开这个咖啡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校园里有同样创业梦想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地方,在这里,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小型的学术讲座、艺术沙龙,为鼓励在校学生创业,校方也对该店提供了很多帮助。
成绩:三家店年营业额达300多万元
除了咖啡店,向锐还在郑大的荷园食堂、柳园食堂楼上开了两家大型餐馆。
位于柳园食堂3楼的“同和昌”餐馆是他的第二家餐馆。向锐介绍说,这家餐馆平时主要接待老师及社会人员就餐,所以装修档次高一些。
在友人的再三追问下,向锐透露了他开办的2家餐馆和1家咖啡店的年收益:3家店每年的营业额达300多万元,创业至今,除去给合伙人的分红外,他已赚了上百万元。
低谷:之前创业曾失败赔了十多万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向锐说,他也曾遭遇过失败,并为此交了学费。
20xx年,他开始到河南工业大学读大一,发传单、当保安、做促销,各类兼职工作他都有所尝试,随后又开始摆摊卖牛津词典,因为不好意思在自己学校当众卖书,他就跑到邻校摆书摊。大四那年,他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代课老师,并用积攒的几万块钱入股,这家培训机构由最初的几个学生发展到了几百名学生,一年干下来赚了10多万,这也是他做生意捞到的第一桶金。
随后,他与一名社会人员合伙在河南工业大学校门口做餐饮生意,因为多种原因,最后不但没赚到钱,还赔进去了十多万元。但家里人没有埋怨他,反而资助了他几万元,鼓励他把生意做下去。
在做生意的同时,他还认真准备考研,并最终考上了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
执行力很强却很低调
虽然创业几年赚了不少钱,但向锐在校园还是很低调,没买车买房,因为他想用这些钱去投资更多的创业项目,现在,他正准备在信阳老家再开一家餐馆。
与向锐住在同一个宿舍的室友吕阳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向锐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因为他曾经在本科期间担任过校辩论队的领队,所以,说话很有条理和逻辑性,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平时,同学们都喊他“向总”。
“他的饭店每次出什么新菜品,经常会喊室友去试吃、提意见。”吕阳说,他们一个宿舍住着4个人,向锐跟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名人奋斗故事。向锐经常给室友谈起他的创业梦想:做出一个在全国知名的连锁餐饮品牌。
他的合伙人黄璐说,虽然现在已是老板,但是碰到餐馆的下水道堵了、餐桌垃圾该收了等脏活累活,向锐还会亲自去干,“对朋友也很讲义气,乐于助人!”
20xx年,向锐从百余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评为郑州大学年度“创业之星”。
向锐给有志创业的师弟师妹的8条建议:
1、选择你所关心的,选择你喜欢的。
2、创业是个体力活,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3、创业初期,坚持下去是最重要的品质。
4、建议选择自己喜欢并且能够把握的项目,不能看到什么挣钱就干什么,那样有些盲目,结果也未必会好。
5、大学生创业,尽量运用科技降低成本,尽量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这样能够减少创业成本。
6、一个好的合伙人比一个好的项目还重要。
7、合伙创业中,合伙人之间要简单一点,财务一定清楚,关系要好,执行力要强,这样能成为一个好团队而不是团伙。
8、永远不要相信神话、暴富这样的成功学,踏踏实实做事,一定会有好结果。
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 第七篇
截止到20xx年10月,煮打哥重庆小面在全国的加盟店已经突破60家。
10月31日,经过两次预约,记者在煮打哥办公室见到了杨军,他刚从广东出差回来,长途飞行却并无疲态。看杨军第一眼,你却感觉他不像是做餐饮的。
航空公司、律师、事业单位统统不如创业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自生下来就不是为了好好消停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属于未来,也不属于从前,他们仅属于当下。在这群人眼中,行动力高于一切。不巧,杨军正是属于这样一种人。
大学尚未毕业的时候杨军就不愿意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安逸生活,变着法和朋友一起‘折腾’自己的事业。从服装生意到英语培训班,尽管成绩不太显着,但对于以后的创业之路来说可以算作是一个开端。
‘毕业后我进入深圳航空工作,2007年我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考取了全国律师执业资格证。”
然而律师这个让人羡慕的前途远大的工作,却并不是杨军的最爱,深圳也并不是他想唯一生活的城市。20xx年杨军辞职回到重庆,进入到*福利彩票重庆总部,此前的经历让他在面对这份高压的工作时显得游刃有余。从福彩底层员工,一路走到管理层,对于他来说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之所以选择放弃航空公司、律师、事业单位等“高大上”工作来创业,杨军说这是源于自己从小心中就有一个关于英雄的梦想。但是由于盛世太*,实在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后来上了大学,他喜欢泡在图书馆,看了很多关于企业家的杂志,受到了很多创业思维的冲击,加之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喜欢‘折腾’的性格,于是当万事俱备机会来临时便果断决定投身到自主创业的大潮中去。
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
最开始,杨军也只是有创业这个念头,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去。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杨军接触并了解到重庆小面,具有敏感触觉的他立即发现了这其中的商机。
杨军说在全国而言,川渝口味的菜普遍被接受度都比较高。而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加上因为《舌尖上的*》更是将重庆小面带向了世界,对于很多常年游离在外地的重庆人来说,重庆小面是对于重庆最迫切的思念和回忆。
开了“孟非的小面”的着名主持人孟非曾在他的书中提到过:‘上次回重庆我特别想吃小面,一大清早在去机场的路上,我不停地念叨着,热情的司机为了满足我的愿望竟然带我到了机场附近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了一家小面馆。我高兴坏了,热热乎乎的一碗小面吃下去,幸福感就在心里和胃里荡漾了一整天。’
很多人都慕名重庆小面,也想将其带回家乡作为一方特色。但是就像孟非说的,就算把所有的作料都原样给你,你自己也弄不出那种味儿。
市场空缺,果断进入
用天马行空四个字当做杨军的标签一点不为过,在他的世界观看来,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只有找不到路的人。在所有常规之下,他总能找到突破口另辟蹊跷,进而找到一个全新的方向。
20xx年,重庆小面市场尚不健全,鱼龙混杂,什么样的培训商都有。可以说,当时几乎所有的加盟商都是由一个复制而成无数个的工业化产品。也因此,他们的模式总是惊人的相似。
‘说实话,我决定做重庆小面的时候已经不能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了。那时候的重庆小面培训市场虽然算不上饱和,却也不空缺。但我坚持要做,是因为我看到了当下市场存在的弊端。“
当时不管是做加盟还是做培训,大多数小面品牌都有一个方面做得不到位,那就是全流程服务。基本上加盟客户到重庆学完技术回去以后,品牌与客户的关系差不多就中断了,后期服务很少,这增加了客户创业失败的风险。而2015年开始不断有新开的重庆小面店倒闭,关门的新闻,其实就是这些店没有得到完善的创业服务的一个必然结果。
差异化服务奠定基础
有研究者根据20xx年和20xx上半年的行业大数据分析发现,咨询重庆小面加盟和培训的客户中,80%以上是初次创业,其中又有86%以上没有餐饮业从业经验。这两个因素叠加导致他们基本上都是门外汉。学到技术以后,开店成功几率也不高。”
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 第八篇
创业路上跌跌撞撞
沉稳踏实的李佰谦,平易近人的杨浩,雷厉风行的李林泽,这三位来自吉林省的“80后”便是连锁鱼火锅店和家常菜馆的老板,同时也是“吉丰园餐饮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勤奋务实、兢兢业业,怀揣着一腔创业梦,背起行囊远离家乡,来到塞外青城扎根,实现他们的理想,三个“铁杆兄弟”的组合也为“80后”创业追梦者提供了新典范。
“我15岁就出来打工了,当时第一份工作是给人擦皮鞋,一个月挣260元,每天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那个时候太艰苦了。”谈起当年的工作经历,杨浩认为一个“苦”字就可以概括当时的境况。
一旁李林泽笑着说:“我比杨浩小1岁,也是15岁出来打工,第一份工作是给老板蹬板车,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特别冷的时候,我蹬着板车走上坡路,感觉呼吸困难随时都会窒息,我干了九个月,无良老板只给了我200元。”说罢两人相视一笑,笑容里好像带了些许苦涩,仿佛又勾起了那段辛酸往事的回忆。15岁的孩子,原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下,在温室里长大,而李佰谦,杨浩,李林泽三个人却过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担,早早把自己打磨成有担当的硬汉。
随后,年长几岁的大哥李佰谦做起装潢生意,杨浩在吉林做起了餐饮生意,年龄最小的李林泽只身一人来到乌海,也投身于餐饮行业。好事多磨,一个在吉林,一个在乌海,杨浩和李林泽却同时遭到当头棒喝,大规模的禽流感爆发,这令他们无从招架,各自损失20万元,在现实面前心中美好的梦想被击得粉碎。
进军餐饮推陈出新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就是这么一股不放弃的韧劲儿,兄弟三人首度合体找寻商机,将目光投向呼和浩特这片热土。
经过多方调研,他们发现呼和浩特的市民自己在家中很少做鱼,但在他们的家乡每一位母亲都烧得一手“妈妈牌”温情好鱼,而且北方人很喜欢吃火锅,他们把目标锁定在“鱼火锅”上。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呼和浩特的餐饮行业消费水平也普遍较高,鉴于这两点,呼和浩特首家自助鱼火锅“丰园鱼火锅店”于2012年在华联金宇广场开业了。
新式的鱼类火锅自助好评如潮,39元一位的自助火锅选用的都是精心配制的汤料,每天他们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去进鱼,只为保证原材料最大程度新鲜。针对不同年龄层,他们还体贴地调配出不同的口味,如麻辣,酱香等等。
在兄弟三人的不断努力下,“丰园大众菜馆”也在万众期待下正式开业。不同于鱼火锅主打自助火锅,“丰园大众菜馆”旨在发扬东北传统老菜文化:香酥可口的锅包肉,晶莹剔透的水晶肘子,每一样都叫人意犹未尽。
三兄弟的“中国梦”
这是一个共同创业的小团队,里面充满了团结友爱互助,在这里,老板和员工一起工作,共同打造让百姓放心的餐饮。
丝毫没有老板架子的李佰谦、杨浩和李林泽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员工,所有的店员都打心底里钦佩他们直率豪爽的老板。同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经身为“纳税大户”的三位老板在呼和浩特的生意早已做的小有名气,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
成功的背后当然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在远离家乡一千多公里的呼和浩特,他们背井离乡,人生地不熟,凭借着自己的决断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闯出一片天。李佰谦、杨浩和李林泽兄弟三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三兄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梦”,在他们心中,“中国梦”简单而美好,“民以食为天,百善孝为先。经营好自己的饭店,用严格的采供和百分之百的心血为大众提供绿色的、安全的食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开心。”这便不忘初衷,没有与最初的梦想背道而驰。对于下一步目标,“趁着年轻,多开几家分店,再丰富一下菜的品种,同时也朝着多元化发展,增加一些川菜、湘菜等等菜系,不单单只烧出美味的东北传统老菜,还要让呼和浩特市民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风味菜。”在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对未来的希冀,以及对梦想永不停止的脚步。
餐饮业发展案例范文 第九篇
在决定从事餐饮行业之前,张明其实已经算是一个成功的老板了。当时他在江苏常州拥有4家家具专卖店,并成立了公司,堪称是区内家具销售行业的领军人物。戏剧性的变化出现在2003年9月。当时他在报纸上看到当地一家著名的餐饮企业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为常州名优企业10强,店主个人赚了将近半个亿。当时正面临企业经营瓶颈期的他很容易就动心了。从小成长在常州的张明认为当地餐饮业市场空间很大,所以决定涉足餐饮业。
苏南一带的饮食口味都比较清淡,张明觉得如果经营本地菜的话竞争对手太多,所以决定寻找一种全新的产品介入。在一次前往四川旅游的行程中,他尝到了正宗的四川火锅,他认为这种浓重的口味,一定会让吃惯清淡口味的江苏人感到新鲜。所以他很快决定开一家正宗的四川火锅店。那年10月份,张明花高薪买来正宗的四川火锅配料,并投入50多万元,在常州开了一家火锅店。这种麻辣的口味让本地人感到很新鲜,再加上天气渐冷,在这个100多*米的店里,几乎天天爆满,在第一个月,张明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万多元,第二个月上升到十几万元,以后几乎都保持在15万左右。尝到甜头的张明觉得成功似乎触手可及,所以他决定扩大规模。为此,他在当地某著名的'餐饮一条街选中了一家超过500*方米的一楼门店,三个月后又接手了门店的二楼,并再度投入50多万元进行装修,并于2004年年中开门纳客。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生意突然就冷清下来了。不管是原先的老店还是新开的样板店,每天的客人都比原先预料的少了许多。在推出优惠促销和广告攻势等手段却无果之后,张明认为是消费者的口味发生了变化,于是决定改做当地的菜。可惜,在同一区域经营本地菜的餐馆此时已经遍地都是,而张明又找不到更有实力的主厨掌勺,生意自然也一直没有起色。一年后,张明最终只得辞退工人,关上了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