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课题论证范文大全(推荐7篇)
骨质疏松课题论证范文大全 第一篇
摘要:介绍中国老年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表现,分析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认为必要时要正确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确保其身心健康。
关键词:老年人口心理健康解决方案
1、中国老年人口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表现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I%,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老年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却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健康期望寿命的延长,所延长的寿命中大多数为非健康寿命。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老年期精神卫生问题。
首先是老年期的各种心理疾患,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期抑郁等精神疾病,这些心理疾患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而且给他们的家庭和子女带来了许多烦恼和痛苦。其次是老年期特有的如离退休综合征、丧偶问题、再婚问题等心理问题也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据1999年的调查,北京地区65岁以上人口抑郁症患病率为,老年痴呆患病率为;上海地区65岁以上人口老年痴呆患病率为,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老年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感觉、知觉衰退;言语能力衰退、记忆力下降;想象、思维能力衰退;情绪变化不稳,容易焦虑不安;意志衰退,且容易自卑;个性心理特点明显,习惯心理顽固;性格更容易发生变化;敏感多疑;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害怕衰老和死亡。
2、导致老年人口心理变化的外界原因分析
(1)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老年人离退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体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而离退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技之长、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大都不甘于清闲,他们都渴望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然而,很多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却像年轻人一样忙工作,结果不仅工作力不从心,身体也一天天衰老。虽然我们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但老年人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充分认识自己,适当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3)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经济收人不稳定的人往往社会地位不高,这类老年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比较郁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如果再得不到家庭成员的理解,甚至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往往会酿成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4)静养环境得不到保障。受传统思想、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是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老年人都希望平平静静、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夫妻争吵、婆媳不和、突患重病、亲友亡故、丧偶等意外刺激,不时地打破老年人平静的生活,特别是丧偶的打击更为严重。据统计,丧偶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对老年人心灵的打击十分严重。
3、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案
(1)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大脑的功能需要锻炼,越是闲置不用,越是衰退明显。提倡老年人多学习、勤记忆、多用脑。积极参加老年健康教育活动,了解疾病防治的基本知识,正确认识疾病,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增强生活的信心。老年人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正确的生死观。
(2)注重人际交往,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结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谈心,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做到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根据身体条件培养适当的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草等,既可舒展心灵,又能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在健康允许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能平衡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老年生活;条件允许的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
(3)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善于摆脱外界干扰,维护家庭和谐。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不必心绪不安,更不要郁郁寡欢,而要通过各种合理途径及时有效地把不良晴绪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干扰要善于摆脱,勇于超脱。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能放则放,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老年人要建立自主、自强、自信的观念,时刻培养生活情趣,在心理上摆脱老年意识,保持乐观,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挖掘自身的快乐,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态。
(4)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应根据身体状况,多参加适宜的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活动关节,锻炼大脑协调能力,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强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5)自我调节不能起作用时,应及时到专业的心理医疗机构接受心理治疗。
4、结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老年工作,不仅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生活上照顾他们,更要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必要时要正确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年工作不仅需要指导他们自我调整,更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职业素质。
骨质疏松课题论证范文大全 第二篇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减弱、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和人均寿命的提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四倍,多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骨质疏松起病症状轻,病程发展缓慢,治愈率低,致畸率高。因此,做好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健康教育,对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临床表现
研究表明,当骨量丢失12%时,会发生腰背疼痛,疼痛沿脊柱两侧扩散,坐后加剧,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白天轻夜晚重,晨起时疼痛加重。当椎骨骨质疏松时,椎骨骨小梁萎缩,椎骨容易压缩变形,身长就会变矮。当胸椎、腰椎的负荷量增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折易发生在上肢、桡骨、腰椎骨和股骨上端。它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限制患者的活动,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当骨量丢失20%或受到外力的作用时,随时有可能发生骨折。
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发生压缩性骨折后,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2、骨质疏松的病因分析
骨量丢失
女性病人绝经后由于卵巢萎缩,雌激素缺乏,其成骨细胞功能、肾的1—α—羟化酶活性亦随老龄化而受损,导致骨的吸收、排泄增加,骨量丢失,这些都与骨质疏松症形成有关。
饮食结构不合理
不合理的饮食可导致钙吸收不足、维生素D、维生素C、蛋白质缺乏造成骨机质蛋白合成不足,易发生骨质疏松。另外,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能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大多数的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属于酸性食物。
遗传因素
骨密度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骨密度值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其次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废用因素
由于老年人活动减少,使肌肉强度减弱、骨量减少、动作协调障碍,使老年人较易摔跤,从而易发生骨折。老年人患有各种心血管疾病后遗症,长期卧床不活动,因废用因素导致骨量丢失,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药物因素
有些老年患者由于患慢性疾病,长期服用抗惊厥药、制酸剂、糖皮质激素、肝素、化疗药等药物影响使肠道钙的吸收障碍,相关的维生素D缺乏,骨量丢失大于骨量吸收而发生骨质疏松。
3、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且随着人均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跃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我国对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缺乏对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病因、预防及治疗知识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临床中患者均以骨折或疼痛就医,骨密度测定多数呈严重骨质疏松状态,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因此,做好健康教育,做到“未病先防”,对预防此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健康教育
重视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未病先防”,戒除不良生活习性,坚持科学生活方式,此期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注意合理的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物、乳制品、豆制品、海产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绿叶蔬菜等。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元素,因此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相当重要,如蛋黄、鱼肝油等。指导患者坚持适当的运动,多从事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促进体内活性维生素D3的形成,进一步促进骨矿化,使骨矿含量增加。但晒太阳应避免在阳光下曝晒,最好选择在树荫、屋檐下等地方,一般每天2次,每次20~30min。中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能锻炼,如老人体操、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量循序渐进,以无不适为宜。每天运动30~60min,每周坚持4天以上。指导患者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以减少骨钙的溶出,导致骨矿含量减少,引起骨质疏松。
二级预防
“有病先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期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此检测是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及时发现低骨量者应尽早建议他们到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及指导。病情一旦诊断清楚,立即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服用钙剂时增加饮水量,以增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机会,服用时最好空腹,以增强药物的吸收率服用维生素D时,避免和绿叶蔬菜一起服用,以免减少钙的吸收。
三级预防
“综合治疗”,此期患者均以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且大多出现腰背疼痛、不同程度的骨骼变形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存在骨折隐患,对骨质疏松老年人采取骨折风险评估,分析诱发跌倒的因素,采取预防跌倒的措施,针对个体进行安全防护指导,如厕、洗澡要站稳后才移步;上下楼梯、公共汽车要扶扶手;地板不宜过湿,穿防滑鞋,避免负重,必要时使用腰围,以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对于疼痛的患者,可指导睡硬板床,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休息,对疼痛的部位可采用1:3的醋调“活血定痛散”中药外敷加PTO神灯照射,每次30min,每天2次,10天为1个疗程,可缓解疼痛。对于服用止痛药物者,应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应于餐后30min~1h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5、讨论
骨质疏松患者大多病程长,预后差,如果发生骨折,活动受到限制,可引起许多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此病在当今社会中是一个发病率高、涉及人群广、致病危险因素复杂、后果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迄今为止无绝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做好健康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和技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调动患者加强健康保健的积极性,确保骨质疏松患者的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骨质疏松课题论证范文大全 第三篇
【摘要】目的:通过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更好地完善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模式。方法: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中,以老年人为重点签约对象,通过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家庭医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管理的基础,并按照老年人的健康需要,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服务。结果:家庭医生签约率为,其中老年人签约率近,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以上,为的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为近的老年人进行了肺炎疫苗的接种和结直肠癌筛查,为的老年人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结论:家庭医生在促进老年人健康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医生老年人健康管理
上海市长宁区的区域面积为,管辖区内有9个街道和1个镇,户籍人口万人,60岁以上人口为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岁,是一个老年化的城区。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老年性疾病日益突出,为老年人开展健康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的重要内容。长宁区政府大力支持老年健康保健工作,历年来加大投入,政府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了很好的机制体制。2009年,长宁区率先在全市探索全科服务团队下的家庭医生制度,为每个居委会配备了一名家庭医生和助手,以社区老年人为签约服务重点对象,为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及有的放矢地开展老年健康保健奠定了基础,并按照老年人的健康需要,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服务,为做好老年健康管理提供有效措施。家庭医生通过与老年人建立稳定、有序、连续服务的健康保健关系,对老年人的健康实行全程管理。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长宁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万人,截止2013年,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达以上。我们以建立健康档案的60岁以上户籍老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自2000年开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特别是以老年人为重点对象,全面掌握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情况,至今全部实行信息化管理。
方法
长宁区积极推进家庭医生制度,为社区居民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家庭医生在自己管辖的居委,以社区老年人为签约服务重点对象,通过为有需求的老人进行签约开展健康评估,针对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制定健康干预方案,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分类管理服务。
提供防治一体化门诊服务
家庭医生引导签约老人到对接的家庭医生处进行首诊,为他们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健康生活行为指导及慢性病管理的“防治一体”预约门诊;根据病情需要,家庭医生可以通过工作站的转诊平台实施分诊和逐级转诊。对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的签约老人,及时跟踪诊疗情况;对其中转诊回社区的签约老人落实出院随访和后续服务,实现签约老人诊疗服务和诊疗信息的连续性[2]。
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
家庭医生根据老人需要,利用中医防治一体化门诊,开展中医健康状态评估和中医咨询指导。在社区内广泛开展“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积极组织社区老年人学习中华通络操、太极拳、经穴保健操,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开展健康体检工作
家庭医生根据街道(镇)提供的体检名册做好体检安排,通过预约方式引导65岁以上常住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工作,并将体检结果及时录入到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完成老年人体检分析与评估报告。对发现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等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对于异常报告,老人可到家庭医生处就诊或转诊,并进行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防跌倒措施等的健康指导。
提供肺炎疫苗接种
为本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全科团队成员在居委的协助下,对辖区内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进行排摸、告知及接种意愿的征询、登记,并由接种人员对符合接种条件且有接种意愿的老年人预约安排接种,力求实现告知和接种“全覆盖”。
提供疾病筛查
全科团队根据管辖居委的情况及时安排进度,为常住人口免费提供大肠癌危险度评估、粪便隐血试验检测和相关防治教育咨询等服务。对结果阳性或有肠道病史者建议到指定医院接受进一步肠镜排查。
老年人视力障碍是一个常见而又被低估的问题。家庭医生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2年进行一次全面眼科检查,有糖尿病的患者则每年检查一次。对需要手术或者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到专科进行规范治疗。对70岁以上需进行白内障摘除术的贫困人群,由街道登记核定,全区统一安排时间到指定医院进行免费手术。
提供居家健康指导
家庭医生和助手负责百岁老人健康照顾及居家护理项目,并对归侨和独居老人定期上门访视、提供健康服务,同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提供养老院医疗保健服务
家庭医生每周到养老院了解老人的健康需求和身体状况。在老人需要医疗保障时给予送医送药服务,确保老人的身体健康。
结果
xx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2009年探索家庭医生工作,截止2013年底,家庭医生签约率为,其中老年人签约率已近,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以上,为的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肺炎疫苗接种、大肠癌筛查、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每年为百岁老人、高龄特困老人提供上门照护服务,为归侨和独居老人提供各类保健服务8000多人次。每年建立家庭病床1000多张,上门服务40000多人次,上门护理40000多人次。为社区老人开展视力普查66000多人,白内障术后随访2000多人次。
讨论
政府支持,各方协作是做好老年健康管理的保障
长宁区区委区政府坚持“惠民生、促和谐”的投入政策,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财力保障,加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力度。每年递增财政投入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确保社区卫生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幸福养老”建设,促进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支持推广家庭医生制服务。
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区域层面建立健康促进委员会、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成立社区卫生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双主任”(街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例会制度[3],定期调研、专题商议社区卫生改革及老年管理等。各街道(镇)成立由市政管理、组织部门及老龄委等参与的健康促进委员会,通过社区卫生机构与街镇、居委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有效地推动老年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发挥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平台作用,推进和强化区发改委、区财政、区人保、区民政、区残联、区老龄委、区_、区侨联等多部门在机制创新、政策突破、经费补偿等方面的合作,为更好发挥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作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撑,确保老年健康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掌握信息,统筹管理是做好老年健康管理的基础
全科医生通过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全面掌握60岁以上老人的基本信息、健康体检、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情况。与社区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和沟通,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的信息变化[4]。老年人通过各中心和站点的“医健通”或手机APP客户端“信我-健康长宁”[5],都可了解到自身的健康状况。全面掌握健康信息,是做好老年健康管理的基础。
签约服务,分类管理是做好老年健康管理的手段
家庭医生通过与老年人建立稳定、有序、连续服务的健康保健关系,对老年人的健康实行综合、全面、全程的健康管理。使老年人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提高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管理率和控制率,并进行合理就医的路径引导。开展健康信息管理、健康生活行为指导;及时了解健康档案信息和身体状况,引导老人进行健康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家庭医生按照老年人的健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服务,是做好老年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
但现阶段家庭医生对老年人进行的健康管理主要在生活方式和疾病防治方面,如何真正做好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以及综合人群健康管理[6],真正做好疾病一级预防、及时消除健康危险因素、遏制疾病的发生、节约医疗成本和人力资源、发挥健康管理的最佳功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积极探索财政、人保、价格联动等多渠道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确保老年人健康管理持续有效的开展。
骨质疏松课题论证范文大全 第四篇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的关注相对而言比较少。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并运用个案访谈对以不同居住方式划分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撤离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其关键因素为老年人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即心态。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当今社会医疗、经济保障基本健全,老年人物质生活提高,身体健康问题基本可以解决,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老年人安享晚年、家庭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因此,在如今人口老龄化趋向加重、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堪忧的情况下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颇为重要。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概念及相关研究
1.相关概念
(1)老年人
所谓老年人,是指其年龄起点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界定。目前国际上对老年人的界定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在1956年联合国推荐的65岁,另一个是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推荐的60岁。前者一般被发达国家所采纳,后者则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接受。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_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及以上的公民”。此外,学术界一般也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临界点。由此可见,在中国将60岁及以上的人口界定为老年人是较为合适的。因此,本文依据我国界定老年人的标准及相关社会制度,如退休制度等,倾向于将老年人界定为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标准划分
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有很多角度,至今也都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亦是如此,学者们众说纷纭。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倾向于人类心理持续状况、适应性及观念态度等。对于心理健康标准划分倾向于多条标准共同满足,多条标准涉及饮食运动、学习能力、社会规范等关于人类全面发展。
我国多数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较认同于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够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国也有许多研究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我国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吴振云教授根据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常。我国著名的老年心理学家许淑莲教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划分从老年人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入手进行了概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热爱生活和工作;二是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三是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四是性格开朗,通情达理;五是人际关系适应性强。
综合以上讨论,本文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界定及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划分倾向于从以下方面为基础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即老年人心理健康应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划分应该有以下几点:一是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思维正常,有良好的记忆;二是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力坚强;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有自我认同。
本文将老年人按居住方式分为三类群体,即:空巢老人、与子女居住老人以及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再对这三类群体的老年人选取进行个案访谈,了解这三类群体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访谈案例作为例证,再结合文献法、实地观察法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最后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年人感知觉、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下降,情绪趋于消极
老年人感知觉敏锐度逐渐下降,身体机能状况越来越差。根据个案访谈对象来看,老年人看待问题更倾向于主观判断,且难以接受其他人的劝告,进而使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等出现失调;个人情绪也会因自身无奈接受身体老化及老年时期遇到的重大事件,情绪、情感趋于抑郁、焦虑等。
2.老年人意志力薄弱
老年人普遍容易受到一些生活事件的打击,尤其是有关事故、死亡的新闻、亲友的离世等,普遍表现出回避、逃避的态度,消极抑郁。
3.老年人自我价值认同度低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这也是其不愿与子女同住及选择安老服务中心的主要原因。此外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对老年人而言也都是考验。在实地观察中还发现,老年人很难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获得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与认同。这些状况加速老年人自卑心理的出现,形成较低的自我认同感。
三、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老年人自身因素分析
老年人自身方面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的主要方面,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身体状况
一般来讲,老年人普遍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老年人身体有各种疾病其安全需求未得到满足,其心理就会失衡,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
(2)老年人消极的个性特征
具有积极乐观个性品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通过自我开放缓解内心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调查还发现老年人普遍具有忧心的特点,他们会忧心各种与他们生活有关或无关的事情或者人,在与他人交流不足的情况下,导致老年人内心负担加重,情绪低落。
(3)老年人体育锻炼及交友状况
经过实地观察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进而保持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表现出愿意与外界接触,多交朋友的老年人,生活比较充实有目标。这些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这与老年人自我开放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
2.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是否和谐
一个和谐的`家庭预示着家庭成员间关系良好,家庭成员间沟通顺畅。和睦的家庭氛围是老年人心情舒畅的源泉,即使有病痛,经济不景气,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克服这些物质上的障碍而使得老年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2)家庭成员变故及经济状况
亲友去世或者一些重大变故都会影响老年人脆弱的心灵,并且老年人容易联想自身,产生畏惧感,甚至连这样的消息都会影响到老年人心理。
家庭经济状况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实地观察中发现这种忧心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体中,因此而产生无用感、自卑等消极心理情趣,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因素分析
依据撤离理论与活动理论来分析,撤退理论认为,老年人有脱离社会的倾向,社会现有制度亦会让老年人自动从社会中脱离出来。
(1)老年人社会参与度降低
老年人因退休、身体状况不佳等原因不参与社会工作,这种被迫撤离和主动脱离社会活动的老年人主要生活在家里,狭窄的交友圈现状易使老年人与现代社会逐渐脱轨。老年人朋友圈中一旦有人身体疾病加重、去世都会影响朋友圈内老年人的情绪,没有年轻人的老年朋友圈会加重老年人抑郁、低沉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2)老年人被重视程度降低
社会对老年人事业的支持程度及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程度反映着老年人群体受到重视的程度。调查发现,多数老年人普遍具有无用感意识,这种无用感不仅来源于身体机能衰弱的影响,还来自于社会外界所传达的信息,社会上人们对老年人的不尊重、对老年人能力的质疑、与老年人沟通减少等方面。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发现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的心态,其他方面的因素起到间接性影响。由此可以探寻出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途径即为老年人积极心态的形成搭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建辉,吕林,吕牧轩.体育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杂志,2011(3):490-491
[2]张河川,张晓芬,郭思智.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4):466-467
[3]王春丽,孙长安,刘洁.老年心理健康障碍原因分析[j].调查研究,2011(35):159-160
[4]冯海英.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8):3579-3581
[5]吕林,杨建辉,吕牧轩.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7):3343-3344
[6]陈昌盛.现代老年心理健康:回顾与展望[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78-80.
[7]傅蓉.近十年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4-107
[8]高艺丹.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j].科技资讯,2013(13):249
[9]杜敏,郭文汇.关于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相关研究的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4):8-10
[10]段修云.我国农村老年人心理问题探析[j].三农探索,2013(1):48-50
[11]吴馨献.影响中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的因素初探[j].广州科学城中学,2013:24-25
[12]张静.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校园心理,2012(3):206-207
[13]王嫦娟.上海市独居老人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7
骨质疏松课题论证范文大全 第五篇
【摘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老年人生活的是否幸福,心理健康是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关爱这一特殊群体应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意义、标准和如何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目的在于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使老年人具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95-02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有了较足够的重视,但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明显不足。老年人已成为最缺乏心理知识的群体。据调查显示,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使60-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0%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充分的关注。
老年人心理特点
性格: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多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智力:记忆力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亲友几天前来看望过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找不到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分析事物的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缓慢迟钝,易出错,否认新知识看不惯新事物。
情绪:30%-40%的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为小事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自尊:老年人特别喜欢周围的人对他尊敬,尤其是儿孙们对他的尊敬,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有时甚至会象小孩一样幼稚,为一些细微的照顾不周而生气,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
孤独:因刚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或无劳动能力,加上与同事往来明显减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子女不在身边,又抱病在身,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无价值感,导致情绪低落,易怒、易烦,从而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恐惧与悲观: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病或老年性疾病,当疾病较重时,由于对病情不了解,就会出现恐惧、悲观的心理,因过度紧张而引起心理上的消极状态,造成恶性刺激,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绝望:认为自己已老生活前途渺茫,已濒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老年人心理
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退休后的首要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正常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感受十分明显,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体力劳动有更充裕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广泛社会联系,其生活重心是机关和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能力转变
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衰退也非常明显,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人还为此而陷入深深苦恼和焦虑之中。
经济保障转变
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经济保障相对较工作时减少,且自觉社会地位不高,因而使得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性情也比较郁闷,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歧视或抱怨,性格倔强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念头。所以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突显出来,因此急需社会热切关注。
意外刺激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对比和深刻矛盾。如丧偶打击、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因此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将导致老年人早亡。
3、老年人心理保健
针对老年人心理做好保健工作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离退休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全社会方方面面都要关心有关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采取积极
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断提高全社会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识。宣传老年心理保健的重要性;促进全社会对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认识。据调查,我国在进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还很低,城里老人、文化老人还稍懂一些,而在乡下、文盲老人的绝大部分对老年心理保健还属于一无所知。应该说,我们这方面的工作任务还很大,还必须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老年人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建立健全专业的老年心理保健研讨机构,总结推广科学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现代手段,组织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专题讲座,介绍一些科学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充分利用乡镇、社区、离退休工作部门等有关组织,在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询服务活动。
倡导全社会人人关爱和尊敬老年人,形成敬老助老的良好风尚,确实使老年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社区,无论走到何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都能无忧无虑,心情舒畅地安享晚年。
4、小结
人类自然寿命应比现在实际的寿命更长,但由于疾病创伤或心理社会等不良影响使人们未能达到预期寿命而过早死亡。现阶段危害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而这些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属“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不良情绪、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此类疾病即可大大减少。因此全社会应该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及时给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以达到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群体。
骨质疏松课题论证范文大全 第六篇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2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112),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骨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的临床疗效、骨密度提高程度等。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骨密度提高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护理干预;疗效骨质
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是易于骨折、骨量低、骨强度减低、骨髓腔增宽、骨组织的微细结构发生退化和(或)遭受破坏、骨皮质变薄、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等[1]。研究表明[2],通过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施以中医护理干预,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且临床疗效及骨骼矿物质密度(简称骨密度)也显著提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收治的22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12例,其中男48例,女64例;平均年龄(±)岁;病程(±)年。观察组112例,其中男52例,女60例;平均年龄(±)岁;病程(±)年。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诊断标准;
(2)18岁
(3)无严重的肝、肾、心、肺系统疾病。
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心、肺系统基础疾病
(2)不同意治疗的患者。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骨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中医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干预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情志护理干预
大多数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3],很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将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治经过、预后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患者,使患者对骨质疏松症有所了解,从而树立战胜骨质疏松症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师完成救治方案。对于有负性情绪的患者,应注意及时的疏解,并将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讲解给患者,让患者更加有信心面对疾病。
体位护理干预
应注意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生病期间的体位护理,嘱咐患者生病期间休息时应选择硬板床,在仰卧时应将双膝保持在轻度屈曲的状态,并于患者的膝关节下垫一个软枕,体位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除了要做好体位护理,如果天气发生变化,应指导患者做好祛湿、保暖、防寒等自我防护措施,还可配合一些局部的热敷治疗等[4]。
饮食护理干预
应特别注意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患者宜进食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钙的食物。这些食物能补充患者所需的矿物质,特别是锌、镁、钙,此外还要注意维生素D和维生素C的补充。中医理论辨证的将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阴虚型和脾气虚型。因此进食应以益肝健脾、温补肾阳、滋补肾阴的药食为主[5]。膳食中如桑葚牛骨汤、豆腐虾皮汤、黄豆猪骨、猪皮续断汤,并配合花生、核桃仁、松子仁等坚果类食物的进食,具有益肾强筋、滋阴补血的作用。指导患者戒烟、限酒,尽量避免过量的咖啡、茶等一些刺激性饮料的摄入。
功能锻炼干预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筋膜失养、血经不通、气滞不行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加强患者的功能锻炼是通络、温经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骨质疏松部位选择合适的项目,如若是髋骨和股骨发生骨质疏松,则可以选择登楼梯运动;如果是腰椎骨质疏松,可以选择体操训练;而促进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运动方式是渐进抗阻练习法。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等均应与患者的身体素质相符,循序渐进,坚持恒久,方能有效的延缓骨质丢失。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中医按摩、中药熏蒸、中药热奄包、小针刀、针炙拔罐等方式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密度提高程度等。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患者的疼痛明显;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但患者活动仍感到轻微的疼痛;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静息状态及运动时均无疼痛感。骨密度采用骨密度T值表示。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常规骨科护理后,2组治疗后有效率和骨密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骨质量改变、骨量减少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6],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容易易骨折。有研究表明,>70岁男性及绝经>20年的女性的发病率非常高,且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7]。
本研究中,通过情志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和功能锻炼等中医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且骨密度T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结果表明,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提高患者的骨密度。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病程比较长,且容易发生反复的骨骼疼痛,易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的负性情绪[8],导致患者的肝气郁结,肝郁会导致气滞,而气滞则会导致瘀血的发生,血液循环不通畅,不通则痛。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得到疏解,因此有效的缓解了疼痛,并让患者更有信心面对疾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通过饮食调护,能有效的补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矿物质等,进一步缓解了骨质丢失对患者的危害,从而提高治疗的疗效。通过功能锻炼干预,并配合中医按摩、中药熏蒸、中药热奄包、小针刀、针炙、拔罐等,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综上,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熊桂华,黄彬,赵军.中医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9(27):118-121.
[2]张玲.中医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4):58.
[3]唐海梅.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2,18(7):114-115.
[4]丁云霞,崔晓燕.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河北中医,2014,36(2):312-313.
[5]周一庆.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卫生,2013(z2):210-211.
[6]何艳平.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护理[J].医药前沿,2014,20(7):319-320.
[7]张珉珉.骨质疏松症病人的中医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30):3406-3407.
[8]郭珍辉.骨质疏松并发椎体病理性骨折的中医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429-430.
骨质疏松课题论证范文大全 第七篇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物质以及工业文明开始向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这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同时也通过工业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向低碳经济的新生活理念转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轻体育具有非常大的推广价值。通过实施与推广,让轻体育成为老年人群体全民健身的指导,让低碳经济形势下的轻体育成为改善老年健康状态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轻体育;老年人健康
轻体育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方式,其具有简易性、终生性的特征。轻体育还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氧运动,通过对一些带有竞技性运动项目的弱化演变而成。对于轻体育而言,其运动项目及内容非常丰富,当前在老年人群体中较为流行的广场舞、散步、健身气功、太极等轻体育项目都属于轻体育范围。这些轻体育项目非常适合于老年人群体练习。在人们开始向着低碳经济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轻体育与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相对应,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消费理解,让轻体育成为了当前老年人健康活动的一种新方式。
一、低碳经济形势下在老年人群体中开展轻体育的价值
1.通过轻体育预防老年疾病。我国当前社会已经呈现出了老年化的特征,这也意味着我国社会老年人数在不断上升。当老年人群体开始关注自身身体健康时,从最初的药物养生向着运动养生的方向发展。在轻体育的作用下,一些常见的老年病得到了改善,让轻体育能够预防老年疾病的作用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群体的认可。低碳经济形势下,轻体育体现出一静不如一动的精髓,也向人们呈现出了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对于延长寿命的作用。老年人可以通过轻度运动,维护自身身体机能,改善自体质达到强身健身的效果。而且,老年人之所以关注轻体育,主要是老年人对于消费理念的转变。他们开始意识到,轻体育运动是一种非常经济实惠且对健身强体有着非常好效果的运动方式。比如老年人群体中,最常见的是Ⅰ期高血压,这部分患者能够通过轻体验来改善自身的无心血管环境、降低血脂等作用,从而让体育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群体的喜爱,已经在城市生活中成为了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一种最佳方式。
2.通过轻体育营造健康心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人们意识到了低碳生活需要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习惯中与节能环保形成关系,从而能够有效减少个人的碳排量,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消费,这种消费理念与老年人的节俭形成了呼应。但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并不一定是来自于经济方面,还有的则会来自于孤独。因此,在老年人群体中开展轻松的体育活动,可以让老年人形成聚集并通过参与轻体育活动,扩大了老年人的社交范围,让其与其他参与者一起通过体育得到了身体锻炼,还能够从精神以及心理上得到安慰,缓解其内心的孤独感,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保障。据相关研究显示,经常参与轻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可以从活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让其心情能够长期地保持快乐的状态。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老年人想要以一种低消费且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来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轻体育正好满足了老年人的低碳消费需求,不仅能够为其营造健康心理供了条件,还能提升中老年人的心理素质。让轻体育所具有的心态调节功能,在改善老年健康状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通过轻体育保持老年人愉快情绪。随着我国全民健康热潮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老年人所追求生活品质也有所提升。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一些高消费的体育项目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但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本身就比较节俭,不希望自己的体育消费有较大的增加。因此,老年人群体开始将健身目光投向了轻体育运动,这也正好符合低碳经济的消费理念。应该说,轻体育是当前增强老年人身体素质,促进其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轻体育让老年人得到了身心健康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在轻体育活动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这样的一种良性循环,让老年人既不需要消费过多,也能够大幅度提高体质。
4.对观念的转变作用。随着轻体育活动在老年人群体中实施,老年人健康状态得到了改善。而且在其参与轻体育活动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全民健身的新理念。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老年人开始意识到了人与体育之间所存在的价值关系,能够促进老年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性的回归,也是当前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求。许多老年人都非常喜欢收看一些竞技运动,而且能够从中体会到竞技运动所具有的魅力。轻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将竞技运动弱化后的运动方式,老年人通过参与轻体育活动,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从低碳经济层面来分析,通过弱化后的轻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运动负荷要求。而且轻体育运动强度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活动需求来进行调整,这也正是轻体育所具有的一种“以人为本”的健身理念。这种健身理念,与老年人的体育消费理念形成了一致,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时还能够以轻体育的运动方式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真正改善了老年人群体的身体健康状态。在这样的一种影响作用下,老年人群体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习惯得到了转变,向着低碳经济理论层面发展,加快了我国低碳经济社会的快速构建。
二、低碳经济形势下老年人轻体育的实施策略
1.加大对低碳经济以及轻体育的宣传力度。随产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低碳经济以及生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但对于低碳运动的了解并不多。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加大对低碳运动价值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年人对低碳运动有所了解,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参与到轻体育活动中,最终实现改善老年健康状态。
2.丰富轻体育项目。老年人之所以喜欢轻体育,原因在于其简易性以及丰富性,同时轻体育是我国全民健康的一种主要形式。老年人可以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于自身的轻体育项目,实现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目标。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轻体育运动进行研究,并通过扩展其运动项目以及弱化强度的方式,丰富老年人轻体育内容。让老年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增加了老年人坚持参与轻体育的吸引力。
3.转变老年人便利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形势下的轻体育,能具备能够改变老年人便利生活习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中的消费。同时也要从生活习惯上改变老年人,让其通过轻体育活动来养低碳生活习惯。比如,以社区为主导,组织老年人慢行爬楼梯活动。其活动并非要以速度取胜,而是要改变老年人依赖性的乘坐电梯的生活习惯。此类活动的举办,与低碳经济形成关系,节约了能源的同时还能够增强老年人体质。
4.加强对老年人轻体育的指导。这里所提及的指导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即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因为,有的老年人由于缺少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盲目性地选择一些体育活动,不仅增加了自身的负担,还对其身体健康有所损害。因此,社会各界需要更多地关爱老年人,组织安排专业人士进入到社区,为老年人指导轻体育理论,让其从低碳经济意识到能量消耗、运动内容到运动量等多个角度对低碳经济形势下的轻体育理念有所了解。让老年人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轻体育有所了解,并制定出合理化的体育消费规划以及体育运动方式。指导人员需要将不同类型的项目的运动量制作成宣传单提供给老年人,让老年人自己去选择与自己最为贴近的运动方式,并判断其类型的运动量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运动需求,从而才能够让轻体育真正意义上地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
5.构建管理机构。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每年的老龄化人群在不断增加。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想要更好地发展与推广轻体育,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发展需求,轻体育需要专业管理机构的参与,才能够让其发展得更加顺利。通过专门的管理机构,轻体育才能够更深入地进入到市场中。同时,政府应该给予这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更多的优惠政策,为轻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在低碳经济形势下,可供老年人选择的轻体育运动项目更丰富。通过专门管理机构的引导,让老年人能够接受到专业化的竞技运动,使其能在享受轻体育运动过程中,得到身心健康的锻炼。让其保持一颗愉快的心情,增强老年人群体参与到轻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推广与普及,管理机构需要以低碳经济发展为前提,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与落实中。将低碳经济生活理念融入到老年人体育活动当中,让其理念能够渗透于老年人群体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老年人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影响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轻体育活动中,让体育活动真正实现低碳运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全球都在倡导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生活理念成为了许多人的追求。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低碳经济社会是一种人类过去与自然环境力关系逆转的一种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与自然形成融合,并为人类自身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让老年人参与到轻体育活动中。同时,需要在专业管理机构引导下,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多的轻体育项目,为其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还能够通过轻体育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胡鑫.全民健身运动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价值探析[J].鸭绿江(下半月),2014,(11).
[2]王萌.全民健身与大众体育的内在联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4).
[3]方钢.工房外的趣味健身运动会[J].中_转民,2014,(2).
[4]徐文,陈鹏.关于全民健身运动误区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