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范文【精简3篇】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第一篇内容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的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这篇报告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关系的系统分析,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学习这篇报告,我深受启发,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并且强调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中,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这十大关系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党和非党组织的关系、国家和民族关系、本国和外国关系、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在这十大关系中,我觉得最核心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强调,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它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其他关系中,也都能看到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工业和城市是农业和农村的依靠,只有发展工业和城市,才能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状况。
同时,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还强调了正确处理好党和非党组织的关系、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他指出,党是全国人民的先锋队,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党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党还要正确处理好与非党组织的关系,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促进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的团结和协作。
通过学习《论十大关系》,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时刻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范文 篇二
第二篇内容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这篇报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这篇报告,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强调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他指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它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只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加强上层建筑的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法律、文化环境。
此外,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还强调了党和非党组织的关系、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他指出,党是全国人民的先锋队,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党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党还要正确处理好与非党组织的关系,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促进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的团结和协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组织力量和战斗力,同时注重发挥各个非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统一战线,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通过学习《论十大关系》,我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时刻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范文 篇三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范文
一、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二、论十大关系的读后感(精选6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反复品读党史经典名篇是必做的功课,每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
《论十大关系》是指导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毛泽东同志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指导当时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努力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桎梏,走上了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思维以及科学方法论,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论十大关系》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现实之上的,每一对关系的论述都体现了一个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实事求是。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初关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探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通过《论十大关系》的学习,我们要坚定以创新发展理念来解决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理念来解决科学发展的协调和平衡;以绿色发展理念来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以开放发展理念来解决科学发展的宽度和厚度;以共享发展理念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坚持设置情境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现实的发展变化,增强思辨能力,化解消极情绪,激发社会责任感和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要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凝聚价值共识,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科学发展的认识。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矛盾关系,我们通过深入学习《论十大关系》等名篇,掌握方法、锤炼本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新时代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篇章!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2
《论十大关系》一文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当时国情既是缺点同时也是优点,我们的革命比别人落后,我们国家的发展自然也是比别人落后,我们一为“穷”,二为“白”,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新中国的起步很低,也正因如此,“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要发展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好好走好每一步,打好基础,从这篇文章的具体阐述中,毛泽东同志对这十大关系的认识、理解以及解决措施等观点很鲜明,就是要辨证地去处理,全面统筹,与时俱进,处理各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强盛,方式须辩证,调整的结构和效果要均衡。并且毛泽东同志很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向外国学习的时候坚持原则,好的东西要学,不好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不能一手抓来就用,更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读这篇文章,更让我体会了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个人的人格魅力。我国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经济建设正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毛泽东同志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奠基石。《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尤其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一句“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的话就足以看出他个人对于将要遇到的困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作为国家领导人,他的讲话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对于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具有重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我们在大学已经走了近乎一半的路,虽然我们现在会遇到很多困难,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相信在经历磨练之后我们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3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同志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
实践表明,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4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际方面,在2月召开的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密秘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制度的狂风恶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境困难。在国内,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人民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虽然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人民内部矛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普遍地、大量地存在并占居主要地位。 就是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2月后,毛泽东同志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同志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十大关系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以前我总认为毛泽东同志是不懂经济的,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建设处于崩溃的边缘。通过对论十大关系的阅读,明白了毛泽东同志也是非常懂经济的,至少比现在的我懂的多的多。而且其中的论述多是十分恰当的,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毛泽东同志的平衡工业布局是多么的相似。军费每年的保持10%以上的增长,重视自主的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不是和毛泽东同志搞核武器的劲头不是一样的嘛。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高技术重工业的发展不又是一样了吗?
毛泽东同志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同志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
毛泽东同志虽然有这么好的理论,但还是犯了重大的错误,如文革中的冲击公检法机关,无政府主义思潮,造成社会动乱。这说明,只有好的理论是不行的,还是要看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落实良好的政策。这也我从十大关系学到的比较重要的一点。2008年经济危机到来,又使很多人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西方很多国家都掀起了《资本论》重读的高潮。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读过几本马克思的原著?是时候翻翻马列主义原著了!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5
《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同志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在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
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6
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以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第一、二、三条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苏联和其他一些东欧国家走的是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重工业和农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同志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闪光点在于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初步提出了改革旧的过于集申统一的经济体制思想。
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一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提出: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