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推荐6篇】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在数学课程中,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无疑是对传统数学教育的一次重要革新。通过学习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的转变,也体会到了数学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积极影响。
一、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技巧,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数学方法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目标的转变,使得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主动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方法的转变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方法的转变,使得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和有趣。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学生的影响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素养。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会得到提高,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乐趣和挑战。最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总之,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数学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相信在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将能够更好地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二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学习和实施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我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体会到了数学教育的巨大变化和积极影响。
一、目标的明确性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目标的明确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有动力和兴趣。
二、方法的多样性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这种方法的多样性,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多变,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对学生的影响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会得到提高,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乐趣和挑战。最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数学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明确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相信在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能够更好地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三
在李庆海名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本)进行了系统的研读。新课标的学习,像为我们一线教师亮了灯塔。在灯塔的指引下,我们如何进行课程实施呢?以下是我研读后的一些感悟:
一、教学目标:重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更高的标准,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和阶段保持一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先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阶段性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整体设计目标,再围绕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如在进行集备《分数的意义》时,我们要先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解读,俯瞰整个单元所有的知识网络,定好单元教学目标。学好《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对分数单位和单位“1”理解透彻,对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很有好处。学好《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后面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也会学得轻松。因此把整个单元的重点课定在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细化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重结构化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有数学学科本质、利于未来学习的结构化的教学体系。在广度上,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学习需求,和旧知、新知的关联。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关联性,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深度上,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这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一脉相承。
如集备《分数的意义》时,就非常强调数体系的结构化。以前学习整数时强调数量,学习分数强调等分,但是计数单位才是构建数的基础。因此备课时非常重视分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分数单位。
三、教学方式:重引发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等。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谈一谈以下两种学习方式的应用:
(一)主题式学习:在测量课程中的开展
测量课程,许多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累,特别表现就是量感薄弱。量感包含测量的单位和量的多少,是对测量单位和物体数量的综合感知。量感薄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对物体测量的估量缺失,常常不知道如何估量,缺少利用“参照物”进行估量的意识;第二是对测量单位的选择模糊,尤其是当现实中的物体缩小影印在书本上后,缺少将书本图片与生活实物对接的意识。第三是对“大量”感知薄弱,难以建立感觉。
究其原因,在传统测量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以“纸上谈兵”为主,孩子没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对实物进行亲手测量和相关实践活动,缺乏对知识的体验和积累,量感薄弱。而且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师组织教学,生接受性学习。学生虽然掌握了学习技能但是缺乏主动提出、设计、解决、反思问题的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创新能力。
主题式学习的优点恰好可以弥补传统课程中测量教学的弱势。在以主题式活动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测量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动手估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使用比较来进行估测并进行调整的学习策略,增强孩子的量感和数学核心素养。
(二)生问学习:在教学中的开展
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能引发数学思考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好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较事物的新、奇特质,问新奇元素;联系前后知识的异同,问认知冲突;寻找自主学习后的困难等,问障碍之处。接着,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问题多,我们要抓住关键问题,构建课堂活动的框架;细化关键活动,突破孩子的疑难;在关键练习处设置变式,生生沟通中拓宽学习的思路。孩子们这么多精彩的问题,有一些没法在课堂上研究的,可延伸到课后,让孩子们合作挑战自己的问题,建立学习圈,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开设发布会,表达补充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有一些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长研究,积累知识来研究。通过提问、解问、拓问,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孩子发挥能动性,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四
今天听了郭华教授的讲座,感受颇多。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提升数学素养。其次,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学习聆听郭华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核心素养落地,对课程内容结构化这一方面感受颇深。课改之前,数学教学以生活化为导向,知识的教学重在生活,缺乏知识间的联结。新课标则指引教师应以整体教学为基准,重在知识体系的建构。
例如二年级《厘米的认识》一课,这一节课属于“计量单位”这一知识体系的种子课,若能基于知识架构,这一课则应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经验改造,而非仅仅基于基本概念进行知识理解,如此教学方能为后续学习“分米”、“毫米”等计量单位埋下孕伏,并以此缩短“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间的距离,使得学生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有趣。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从数学新课标中,我们发现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具体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四、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