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精彩3篇)
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篇一
在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首先,我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我发现了重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我发现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最后,我认为教师需要与同行进行合作和交流。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我们可以互相借鉴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停止学习和进步。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我发现了不少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例如,我了解到了一种名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进行讨论和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我决定尝试在自己的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我自己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的努力。
其次,我发现了重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基础,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我开始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环节。我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更加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最后,我认为教师需要与同行进行合作和交流。教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我们需要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我们可以互相借鉴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在我的教学研究中,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经验。通过这样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得到了其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我的教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进行有效教学研究,我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其次,教师需要重视教学设计,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最后,教师需要与同行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够成为更好的教师,为学生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篇二
在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首先,我发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我认为教师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最后,我发现了评价的重要性。评价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兴趣是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在我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了一种名为“游戏化教学”的方法。通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语法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语法游戏,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和巩固语法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掌握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我认为激发学生兴趣是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
其次,我认为教师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我发现了一种名为“多元智能教学”的方法。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类型和优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针对不同的智能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对于语言型智能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对于逻辑数学型智能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解题和分析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最后,我发现了评价的重要性。评价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在我的教学研究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经常使用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两种评价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评价,我可以了解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和学习效果;通过个人表现评价,我可以了解学生在个人学习中的表现和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我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通过调整教学策略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进行有效教学研究,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首先,激发学生兴趣是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其次,教师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最后,评价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成为更好的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指导。
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篇三
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导语:为了提高小学课堂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有效交流和参与、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上做文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以下是小编整理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506–348=68506–348=168506–348=158
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0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1,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
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
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三、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四、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
课堂教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我问。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他答道。
“那你吃什么的?”
“我经常吃粽子。”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下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
“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
这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他的生活思维上:他关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做到了《圣经》上说的“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对症下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