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优秀6篇)
《论语》读书心得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我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注重修身养性。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如“君子不器”、“君子病无能焉”等。这些话语提醒着我,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决定了他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态度。因此,我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修身养性,注重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成为一个有品德和魅力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通过阅读《论语》,我意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和工作,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为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开始制定学习计划,并努力培养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待人处事的道德准则。例如,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仁义为准则来待人处事。在现实生活中,我遇到了许多与人相处的问题,而《论语》中的这些道德准则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开始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尽力做到公正和善良。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我受益匪浅。《论语》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不仅对我的个人修养和学习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我与他人的关系和待人处事的方式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并将其中的智慧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品德。
《论语》读书心得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论语》,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论语》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仁义为准则来约束个人行为。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这些话语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以仁义为准则来行事,尊重他人的权益,追求公正和善良。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道德伦理的力量,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尽力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其次,《论语》也教导我们要注重学习和思考。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论语》中的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激发了我对思辨和思考的热情。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孔子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尊重家庭的重要性,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愈发复杂,很多人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论语》,我意识到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应该尊重和珍惜家庭关系,并积极承担起家庭责任。
通过阅读《论语》,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论语》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不仅对我个人的修养和学习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我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责任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论语》,并将其中的智慧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论语》读书心得 篇三
读了论语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四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学瑰宝好似令人数不胜数的遍地黄沙。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学说影响了中国整整几千年的发展,就是因为孔子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而整理成的,我国国学经典中最著名的一部——《论语》。
进入二年级以后,我们就对论语开始了诵读。《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里面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了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必有可以当我自己老师的人,应该学习他们有,自己没有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使我明白了世上并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学问。我以前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于是就骄傲了,对自己放宽了要求,并没有接着去寻求更多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成绩的下降,现在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令我懂得了学习时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有一次,爸爸在给我讲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讲完后,爸爸问我懂了吗?我明明还不懂,却浑水摸鱼,说已经懂了,那是多么不应该啊!我应该再让爸爸讲一遍,才能完全懂。
《论语》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论语》读书心得 篇五
初读《论语》,竟莫名其妙的被它诗性的光辉和崇高的灵魂所征服,为它的灵性,更为它的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知识学到后的心情体验。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我们完成一项从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我们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种人生的大乐。“朋”。固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耳热,伤身破财,又有何乐之有呢?而同样有志于学,有成于学的朋友,听闻了你的学问,见解,慕名来与你相谈,与你共事,分享胸中之学,笑傲风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才算人生的一大乐事。乐与悦都是高兴,但其火不同,乐表现在外。有知己远来,原来独会于心的悦则变成相视而笑的大乐了。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境界。“不愠”则是不生气,不埋怨。要做到“不愠”,光脾气好是远远不够的,前提是你的学问要达到大成的境界,达到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一个人若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就已然成为大德的君子了,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一种态度。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与别人共事是否做到忠诚,反省自己与别人交朋友是否做到诚信,反省自己每天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反省,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更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态度。
“祭神如神在”是一种提升。所谓“祭神如神在”并不是要承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又有一个所谓神的世界,而是指人的内心体验到的一种存在。它既是一种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与净化手段,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真诚态度。而这也必将换来同样真诚的回报。任何虚假的东西,都将如竹篮打水一样,不会带来任何收获。
《论语》,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宝藏,是结晶,透过《论语》去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无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是提升与升华。
《论语》,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国人的精神元素,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一种国量的所在,是一种精神的不朽。
《论语》读书心得 篇六
最近读论语,读于丹的解读论语,有了新的感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