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优选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一
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详实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讲述了一个个普通人用自己的微小力量推动社会变革的故事。这些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般的形象,他们只是默默地行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并不一定需要大张旗鼓,声势浩大,革命也可以是悄无声息的、默默无闻的。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觉得自己应该为环境保护做点事情,于是她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里捡拾垃圾。起初,她只是单纯地觉得这样做是一种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公园的环境,还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最终,她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环保活动,吸引了数百人的参与,达到了她梦想中的效果。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时,力量就会成倍增加,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这本书还讲述了许多其他的故事,涉及到教育、医疗、扶贫等各个领域。每一个故事都展示了普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这些人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社会名流,他们只是普通的一员,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改变自己,改变社会”的道理。
通过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我深刻认识到革命不一定需要用大喇叭去宣传,不一定需要用暴力去推动,革命更多地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找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正如书中所说,“革命从来不是大家的事,但它可以变成每个人的事”。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才能让革命变得更加深入、持久。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世界。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只要我们发现身边的问题,勇于行动,就能够推动社会变革,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二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革命不一定需要喧嚣和暴力,它可以是悄无声息的、静静地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书中所说:“革命从来不是大家的事,但它可以变成每个人的事。”
这本书中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改变社会。其中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看到自己所在的社区存在许多问题,于是她决定行动起来。她组织了一场志愿者活动,帮助社区的老人们修理房屋,清理环境。她还通过各种途径筹集了一些资金,帮助社区的贫困家庭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通过这些行动,她让整个社区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动中来。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时,力量就会成倍增加,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这本书还讲述了许多其他的故事,涉及到教育、医疗、扶贫等各个领域。每一个故事都展示了普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般的形象,他们只是默默地行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只要我们发现身边的问题,勇于行动,就能够推动社会变革,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世界。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时,力量就会成倍增加,从而推动社会变革。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找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才能让革命变得更加深入、持久。
通过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我深刻认识到革命不一定需要用大喇叭去宣传,不一定需要用暴力去推动,革命更多地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身边的问题,勇于行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革命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愿意去触摸,去行动,我们就能够成为革命的一部分,推动社会变革,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三
一、互相倾听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他们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或是迁怒于他们,后来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我也试着去努力了,心平静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努力在营造一种倾听与回应的氛围,对暗暗支持你的声音没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 “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1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就不难理解课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于是乎,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还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的,然而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没有倾听,对话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汇成集体智慧的海洋。小学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高中阶段后变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而美国的情况却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不仅学生需要倾听,倾听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在听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佐藤学认为,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润泽是相对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这种均匀、柔和,大家互相倾听,真诚地交流,轻声模糊的发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思维正在延续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的发言往往都是轻声模糊的,如果强迫学生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意见,或用手势在对错之间站队都隐含着撕裂他们思维的危险,在“润泽”的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而不会为无话找话而紧张地中断自己的思维。
二、打开教室的大门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67页
曾经和几位在我看来极为出色的老师交谈过,在交谈中他们的眼中流传飞扬着智慧的神采,然而一旦当我提出是否可以听课时,谈话尴尬地戛然而止,神采即刻收敛,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警惕,接下来通常都是婉转的谢绝。在佐藤学教授看来,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即每个教师都要保证一年一次的公开授课;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授课教师徨徨走进研讨室,感觉不啻于一场宣判会,谁都不喜欢被人评头论足,指手划脚。这也解释了教师为什么会花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一节公开课,他们所认为的公开课的价值也在于精心的准备使授课水平有了提高,很少人会提及事后的研讨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研讨在他们看来尤同句点式的评价,无论听者还是讲者都注意“好坏”的简单评价,除此之外,研讨会充斥的便是一些无聊的空话和套话。实际上,如果想真正触及一节课的丰富性、特殊性,并且对教师的反思有所帮助,让整个研讨会充满意义和乐趣,首先我们就该抱着无论从每堂课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学生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如:教师的板书如何、条理是否清楚等等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对课堂发生的一切丰富多彩的事都置若罔闻。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到研讨时把那些填空式的评价说完以后,就无话可说了,才有可能就课堂的实际情况做活泼的交流,分享和谈论课堂上的乐趣和困难。这样的研讨才是让人期待的,并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为政、互相排斥。教师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就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四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 ——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 “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
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五
去年的冬春交替之时,雨水比往年都少一些,明明应该是暖阳,也似乎带上了几分燥热,这样的春日迫切的需要一场春雨的滋润,以带来几分纯的温柔的气息。而正是在在这样一个急需要得到滋润的春天,我翻开了我选择的这本书——《静悄悄的革命》,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浸润。
去年的九月,我迎来了我在天问的新一届学生,有了以前工作的积淀,我开始常常反省自己,我究竟为我的学生带去了一些什么?我的孩子们走进这个班级,他们是否能在这里得到他们需要的?他们是否能够过得健康快乐?我想,当我弄明白“学习是什么?教室是什么?”以后,或许就能找到一些答案。
学习是什么呢?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在他看来,学习是一种关系,它不是用单纯的学生的“学”或是教师的“教”就能概括的,“它是在老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的、合作的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过于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好像把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集中到了学生身上,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自己决定”,才是真正的实践了课堂改革。佐藤学先生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性”。的确,这样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书中的一个案例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一一进行补充概括,得出的结论既让人震惊又令人恍然大悟——害怕冷场。是啊,我们在走进课堂前就将课堂流程设计的“天衣无缝”,为了避免学生“见缝插针”,“不遗余力”的将学生拉向既定的方向,抛出一个问题,就迫不及待的催促、驱赶着学生,不停地反复的提问“有没有人能回答”、“是不是这样”……没有留下一丝丝的缝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仅学生感到惶恐紧张,连老师也是焦躁不安的。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着完成教学任务,这不是“学习”,而是“勉强”。
“勉强”——“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单单靠坐在教室里,一味的开动大脑细胞就可以了。……失去了与对象、经验的联系,失去了来龙去脉,其知识就没有了意义联系,就不成其为知识了。”而“学习”则需要“媒介化的活动、实现合作、把学习转变为表现所学的东西和与同伴共有的学习。”
我迫切的渴望能和孩子们一起共度课堂的愉快时光。而如何能够重建课堂的关系,将学生从“勉强”转换成“学习”,佐藤学先生给出了答案,建立“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与之相对的,是那些由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构成的教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的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
这样的“润泽的教室”,正如王校长所说的,一定是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的地方。在上学期,我一直在思考着做有温度的班级管理。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关系,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遇到的点点滴滴的困难,不放大孩子的错误,给他们犯错改正的机会……这样尝试下来,在班级中营造了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但这样的努力在课堂上的实践还比较少。那么,课堂上应该如何去做呢?
佐藤学认为,建立“润泽的教室”就要从“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的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只有在“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他认为在课堂关系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而不是相反。”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别人用心倾听自己的话,孩子也不例外。有的时候,我们在抱怨学生不会“听话”时,是不是也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在课堂上教会了孩子倾听,是不是认真倾听了孩子的话。观察我们身边的老师,那些课堂高效、受到孩子们喜爱的老师无一不是擅长倾听的老师。他们能针对孩子的回答给出恰当的应对,他们会给予每一个孩子尊重,不敷衍他们的每一次发言,他们能给思路各异的孩子“异向交往”的机会,他们不会只关注下一步要如何去做而忽视了孩子细微的反应,而这些正是我应该不断学习的地方。一个尊重学生、善于倾听的老师,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对话,建立理想的“润泽的教室”。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季,我读到了一本好书,他告诉我,只有通过教学中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改变,从“学习”、“教室”的本质出发,才能实现我所期待的幸福学习、幸福成长。愿春风化细雨,滋润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