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信条》学习心得【最新3篇】
《我的教育信条》学习心得 篇一
在学习《我的教育信条》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的教育理念所感动和启发。这本书以作者丰富的教育经验为基础,结合了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提出了一系列深入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首先,作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启发式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中,我深有体会到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有机会自己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作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法。这与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等。在我自己的学习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最后,作者还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目标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育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榜样作用。在我个人的学习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这种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学习《我的教育信条》,我深深被作者的教育理念所感动和启发。他提出的“启发式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将会在自己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积极应用这些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我的教育信条》学习心得 篇二
在读完《我的教育信条》这本书后,我深感作者的教育理念带给我很大的启示和反思。作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教育观点和方法,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作者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作者提倡教育者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成长。在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才。
其次,作者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作者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在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我深有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自己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最后,作者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法。这与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通过学习《我的教育信条》,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作者提出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以及个性化教育的理念,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将会在自己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积极应用这些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我的教育信条》学习心得 篇三
关于《我的教育信条》学习心得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多读书,读好书,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建立书香校园,我于本期认认真学习阅读了杜威的教育信条。我觉得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我认识到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言,于是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
通过学习我总结了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为了正确地说明儿童的能力,我们必须具有关于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儿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倾向,在我们能够把这些本能和倾向转化为与他们的社会相当的事物之前,我们不知道它们所指的是什么。我们必须能够把它们带到过去的社会中去,并且把它们看做是前代人类活动的遗传。我们还必须能把它们投射到将来,以视它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在前一个例子中,正是这样能够在儿童的呀呀的声音里,看出他将来的社会交往和会话的希望和能力,使人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这种本能。
我认为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做是二者之间的折衷或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有人说从心理学方面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给我们以一个发展一切心能的观念,却没有给我们以怎样利用这些心能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坚决认为,教育的社会方面的定义(即把教育理解为与文明相适应)会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结果把个人的自由隶属于一个预定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之下。
咱们假如把一个方面看做是与另一个方面孤立不相关而加以反对的话,那么这两种反对的论调都是对的。我们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必须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而这些是无法知道的`,除非我们认为个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现在情况下,我们能给予儿童的惟一适应,便是由于使他们充分发挥其能力而得的适应。由于民主和现代工业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20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合某种定型的状况。()准备儿童使其适应未来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训练他能充分和随时运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为随时听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断力能理解它必须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围情况,他的动作能力被训练能达到经济和有效果地进行活动的程度。除非我们不断地注意到个人的能力、爱好和兴趣,──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把教育不断地变成心理学的名词,这种适应是不可能达到的。
总之,我相信,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
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因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音乐科学习体会赴厦门大学培训学习体会我的中国梦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