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大学生论文【精彩3篇】
职业心理大学生论文 篇一:职业选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
职业选择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决策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了职业选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职业选择,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业选择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研究职业选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职业选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 社会压力:大学生面临来自家庭、社会、同龄人等多方面的职业选择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自我认同: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自身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对自我认同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造成心理困扰。
3. 就业前景: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大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
4.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惑,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职业选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1. 自我效能感:职业选择成功与否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又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2. 价值观冲突:职业选择可能与个体的价值观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3. 心理适应能力:职业选择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将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应对策略:
1. 增强心理素质: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方式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职业选择压力的能力。
2. 增加社会支持:大学生可以寻求家人、朋友、老师等的支持和理解,共同面对职业选择的困惑和挑战。
3. 积极寻找职业信息:大学生可以积极了解各个职业领域的信息,增加对职业选择的了解和自信心,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心理困扰。
结论:
职业选择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职业选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芳芳. 职业选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青年研究, 2018(07): 97-98.
[2] 赵晓东. 大学生职业选择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 2019.
[3] 张晓明, 杨琳. 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8(03): 121-124.
职业心理大学生论文 篇二: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摘要:
职业发展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探讨了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幸福感提升策略。
关键词:职业发展,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引言:
职业发展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有助于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
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 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工作满意度越高,个体的幸福感越高。
2. 薪资待遇:薪资待遇作为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个体的幸福感具有直接影响。
3. 发展机会:职业发展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4. 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促进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1. 自我实现:职业发展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目标,从而提高幸福感。
2. 自主性: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主决策能力对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3. 社会支持:职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他人的支持和认可,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幸福感提升策略:
1. 个体积极主动: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发展,寻求发展机会和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提高幸福感。
2. 增强自我认知: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增加幸福感。
3. 增加社会支持:大学生可以寻求家人、朋友和导师的支持和帮助,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鼓励,提高幸福感。
结论:
职业发展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制定相应的幸福感提升策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晓明. 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 中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9(02): 70-73.
[2] 李丽萍, 刘向阳. 职业发展与大学生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01): 70-73.
[3] 张小玲, 王芳芳. 职业发展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 青年研究, 2019(04): 126-127.
职业心理大学生论文 篇三
职业心理大学生论文
一、职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1.择业心态普遍偏高。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是目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但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这一现状仍然不认同。数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也使得家庭及学生个人对未来就业提出了物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的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工作环境之间找不到契合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方面。同时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就业压力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西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受社会复杂风气的影响,很多毕业生产生了“就高不就低、就东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业心态。毕业生更多看重从业环境、薪资待遇等外部职业条件,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2.对就业签约的严肃性认识不够。笔者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签署过程中,抱着草率的心情,刚签完协议书就后悔,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可以同时签署几份就业协议书,特别是山东省实施网上签约以来,很多毕业生已完成网络签约过程,但内心又不认可签约的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签订就业协议虽不同于劳动合同,但同样具有合同的严肃性,毕业生对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往往在招聘会一开始,就黑压压地扑向招聘单位,有就业机会就牢牢抓住,满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经历一番求职之后,慢慢对自己的求职意向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于是,在每年5、6月份毕业之前首批签约者纷纷开始毁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校对毕业生加强诚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来约束那些签了约的毕业生。
3.就业后的跳槽率高。国内高教领域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20XX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有38%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虽然与高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引导有关,但更多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前对就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职业心理转变。毕业生的短期离职不仅消耗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现在的就业难不光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方的招聘工作也变得愈发困难,招聘毕业生的过程难,招聘后的稳定更难。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精神,没有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心理转变,没有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更谈不上对企业发展的奉献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识,常常把公司对自己的培养看作是跳槽的资本。
二、加强职业心理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现象均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要运用职业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事先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以及从事何种职业,担当何种角色的行为。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人生目标规划的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决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决定了结果。目前各个高校虽然也慢慢开始重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授人员的层次等各个方面来看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非常不够的。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上大学是为了走上社会求职就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而做知识储备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环境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特点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以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是为高校四年后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生涯发展的需要。
2.开展职业意识、职业兴趣教育。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职业兴趣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主观偏好,是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理论,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职业兴趣与职业类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的匹配度越高,职业的自我满意度、职业的成就也就越高。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是职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要结合心理规律,根据他们的职业心理特点、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兴趣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为将来的职业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教育,提高专业认同。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和主流,素质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体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高校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学生中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占比较大,就算是第一志愿录取,入校之后,发现专业不适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的也不在少数。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多是根据父母的社会经验,对专业所学缺乏客观了解,对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更缺乏理性认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对专业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动力。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而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正是各高校专业课的开设阶段,很多考研的学生是以牺牲掉专业课的学习来保证考研科目的学习。对高校而言,出于对考研率的顾虑对学生专业的学习也放松了要求。加之在“专业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平平,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多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换言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的人,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校友身上发现专业的重要性,并树立专业为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通过实习实践增加职业的认知度和适应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整理、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达到了实习演练的目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职业分析和职业定位。不难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格外青睐,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会表现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观做出职业定位,同时就业后的稳定度也比较高。目前高校虽然都存在实习实践的环节,但因地域经济问题、学生规模问题等因素,实习实践基本上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这对于学生职业认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来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高校和企业都要在这一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和贡献。
5.开展人才测评等职业心理咨询服务。所谓人才测评,就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员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兴趣等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以期帮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取决于“职业环境”与“人格特质”这两个方面的适配性,适配性越高,则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职业成就感越高。通过人才测评可以帮助自我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中也纷纷利用“霍兰德的职业类型量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等一系列量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但测评后的解释、辅导工作因师生比例悬殊而很难做到对学生群体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测评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测评工具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心理辅导,针对不同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给出专业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电视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做好职业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6.开展求职技能培训等辅助性就业服务活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技能低下也是导致毕业生职业心理不成熟、求职困难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辅助就业类活动,如就业专家报告会。这些报告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邀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做好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报告,让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二是要邀请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为学生作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何以立足企业、如何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成才的报告,为毕业生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做好指导;三是要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作如何成功求职、如何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类报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应聘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这些报告会要穿插在大学生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进行,有利于大学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面试技巧、模拟招聘、就业个案分析等。大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职业辅导必然会促进其职业心理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成功就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把职业心理教育引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和心理辅导两个层面全方位递进式地进行职业心理的培养。从大学生入校之初抓起,从职业意识、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这是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也希望通过职业心理的教育和塑造,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效改善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做好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顺畅了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