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论文(优选3篇)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论文 篇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其中,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和研究的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人们的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最初由Ajzen和Fishbein于1980年提出,它认为人们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目标导向的,并且受到个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变量的影响。个人态度是指个体对行为的认知和评价,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周围人的期望和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控制行为的信心程度。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计划行为理论在一些情境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们的行为。为了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来补充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
其中一个新的变量是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指个体对行为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欢或不喜欢、高兴或不高兴等。研究发现,情感态度对于解释人们的行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个人可能意识到某个行为对于自己有利,但如果他对这个行为没有积极的情感态度,那么他可能不会去采取行动。
另一个新的变量是自我标识。自我标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研究发现,个体在行为中的自我标识会影响他们对行为的态度和行为的可控性的认知。例如,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个行为与他所属的群体不一致,那么他可能会有更低的行为可控性的认知,从而不太可能采取这个行为。
除了以上两个变量,还有其他一些变量也被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如道德规范、社会影响等。这些变量的引入使得计划行为理论更加综合和完善,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综上所述,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计划行为理论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实践和应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论文 篇二
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变量内涵,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本文将重点介绍两个新的变量:行为意图的强度和行为控制的信仰。
行为意图的强度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个行为的决心和坚定程度。研究发现,行为意图的强度对于个体是否真正采取行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一个人可能意识到某个行为对自己有利,但如果他的行为意图不够强烈,那么他可能不会付诸实践。因此,衡量和研究行为意图的强度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非常重要。
行为控制的信仰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控制行为的信心程度。研究发现,个体对于行为控制的信仰也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控制行为充满信心,那么他更有可能采取行动。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控制行为缺乏信心,那么他可能不会采取行动。因此,研究行为控制的信仰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也非常重要。
除了行为意图的强度和行为控制的信仰,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变量内涵也被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如行为自我效能、行为预期结果等。这些变量的引入使得计划行为理论更加综合和完善,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综上所述,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计划行为理论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实践和应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论文 篇三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论文
摘要: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很有影响力的理论,在国外应用广泛,而在国内的研究相对很少,文章简要地介绍了计划行为理论及近几年来对该理论变量内涵的新发展。
关键词: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意向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发展比较成熟并且很有影响力的理论,是解释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如何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意向,进而作用于实际行为的过程。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与健康行为、运动及休闲行为、社会与学习行为等。
1.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简介计划
行为理论(Ajzen1991)是由理性行为理论(Fishbein&A—jzen1980)发展而来的,理性行为理论假设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Ajzen考虑到人们的某些行为是不完全受意志控制的,同时还受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于是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这一变量’并正式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
1.1TPB结构模型
TPB认为目标行为直接由行为意向引导,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行为意向可以由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来预测,其中知觉行为控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行为。
1.2TPB主要变量的涵义
态度是指个人对于表现特定行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基于期望一价值理论(Fishbein&Ajzen1975),目标行为的态度是由个人的行为信念和结果评价两个成分所构成。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在表现某一特定行为时,参考群体和社会的压力对个人行为决策的影响,参考群体通常指对个人重要的他人或团体。主观态度是由个人的规范信念和顺从动机两个成分所构成。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欲表现某一特定行为时所考虑的促进或阻碍执行这一行为的因素,或欲表现该行为时所知觉到的难易程度。知觉行为控制是由控制信念和控制因素的知觉强度两个成分所构成。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中,行为意向是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欲从事特定行为的倾向,由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共同决定,它们对行为意向的决定程度随着研究的目标行为的不同而不同。
1.3TPB变量的测量
TPB变量的测量项目采用李克特等级评分法,基本上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即采用语义区分法,间接测量则是基于突显信念和期望一价值理论来衡量各变量的。 在发展TPB各变量的.测量问卷时,Ajzen建议应遵循一致性原则和引出突显信念原则。一致性原则即应用TPB研究目标行为时要保证行为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都具有相同的行为元素,即对象、行动、环境和时间四个元素,这样以确保所要研究的行为的一致。引出突显信念即对于目标行为产生作用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这些突显信念要通过11PB指定的开放性问题来引导,这是获得准确可信的研究结果的关键步骤。
2.TPB变量的新发展
许多研究者在应用TPB时考虑,如果在原有的TPB模型中加入一些变量,如人格,行为经验等等,能否进一步地提升TPB对研究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Ajzen认为.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通过影响行为信念进而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间接地影响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
另外,一些研究者试图扩展TPB原有变量的内涵,以检验这种方式是否同样可以提升该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Bagozzi和Hagger等人曾提出,TPB的态度这一变量应该进一步区分评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Rivis和Sheeran等人也建议应该将主观规范这一变量分为示范性规范和指令性规范。Ajzerl也在逐步发展TPB这一理论,并认为知觉行为控制包含两层含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0。尽管TPB原有的变量内涵被丰富了,并且在随后的一些研究(Harrison1995;Rivis2003)中,扩展后的变量在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解释和预测确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另外的一些研究(Paisley&Sparks1998)中并未有此发现。因此,是否应该扩展TPB中原有变量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综上所述,目标行为是否发生,可以由其意向和对目标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来解释和预测。意向又取决于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当然,并非所有的行为意向最终都能转化成实际行为,TPB在解释人们的行为的同时,也能说明哪些因素促使人们改变最初的意向或阻碍他们付诸于行动,进而了解如何改变或矫正人们的某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