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精简3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一

标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离家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本篇论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分析

1. 缺乏情感关系:留守儿童父母长期离家外出打工,无法与孩子建立起稳定的情感关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慰藉,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孤独感:留守儿童在家中独自生活,缺乏同伴和亲密朋友。长期的孤独感容易使他们感到无助和不安。

3.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困扰,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4. 缺乏安全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害怕和不安全。他们担心发生意外或遭遇危险时无人照看和保护。

二、对策分析

1. 政府关注: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和保护机制。

2. 家庭关系建设:父母应与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并尽量亲自回家探望。

3. 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应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组织,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4. 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留守儿童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减轻他们在学业上的困扰。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其成因主要包括缺乏情感关系、孤独感、教育资源不足和缺乏安全感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关注度,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政府关注、家庭关系建设、社会支持网络和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等,以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二

标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离家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本篇论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分析

1. 缺乏情感关系:留守儿童父母长期离家外出打工,无法与孩子建立起稳定的情感关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慰藉,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孤独感:留守儿童在家中独自生活,缺乏同伴和亲密朋友。长期的孤独感容易使他们感到无助和不安。

3.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困扰,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4. 缺乏安全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害怕和不安全。他们担心发生意外或遭遇危险时无人照看和保护。

二、对策分析

1. 政府关注: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和保护机制。

2. 家庭关系建设:父母应与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并尽量亲自回家探望。

3. 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应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组织,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4. 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留守儿童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减轻他们在学业上的困扰。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其成因主要包括缺乏情感关系、孤独感、教育资源不足和缺乏安全感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关注度,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政府关注、家庭关系建设、社会支持网络和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等,以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三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山东省1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笔者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

  表1:“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相关文章

略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遗产【实用3篇】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对社会历史所作的最高概括,黑格尔也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他的丰富的历史哲学遗产和宏伟的社会历史基本观点,即使在今天仍能给我们许多启迪,...
论文2012-06-02
略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遗产【实用3篇】

环境心理学下的学习空间室内设计探讨性论文(优质3篇)

摘要 :学习空间通常指进行学习活动的室内外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空间,如图书馆、展览馆等,还有校园中的教室、实验室等。学习空间的构建是实现教学变革的基础,在科技发展为重点目标的21世纪,学习空间设计应更趋...
论文2011-01-03
环境心理学下的学习空间室内设计探讨性论文(优质3篇)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

动物界已知种约有150万种,隶属30多个动物门。如何识别与鉴定它们,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现仅介绍常见动物识别与鉴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nb...
论文2018-02-09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

阅读与朗诵论文范文【精彩6篇】

阅读与朗诵论文范文 第一篇一、概述(一)经典诵读1、关于经典。主要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而且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间积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核心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是能...
论文2011-03-01
阅读与朗诵论文范文【精彩6篇】

全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发展之道论文(推荐3篇)

广播名字虽然是“广”,实际上影响力不再“广”。尽管在灾害天气和紧急情况等非正常状态下广播还是最为有效的信息沟通手段,然而比起常态,非正常状态毕竟很少。因此,如何令广播的功能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作用十分值得...
论文2017-02-07
全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发展之道论文(推荐3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最新3篇】

随着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不断的革新和调整,语文教育要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最新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最新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研究摘要:语文是研究汉语...
论文2016-08-03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