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最新3篇】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 篇一
探究素数与合数的区别和性质
摘要:本文通过对素数和合数的定义及性质的分析,探讨了素数与合数之间的区别,并介绍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素数与合数的概念。
关键词:素数、合数、质数、因数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字。而有些数字是非常特殊的,它们被称为素数或合数。那么素数与合数有何区别呢?本文将通过对素数和合数的定义及性质的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素数的定义和性质
1. 素数的定义:素数是指大于1且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例如,2、3、5、7等都是素数。
2. 素数的性质:
a. 素数只有两个因数,即1和自身。
b. 除了1和自身外,素数没有其他因数。
二、合数的定义和性质
1. 合数的定义:合数是指大于1且有除了1和自身以外的其他因数的数。例如,4、6、8、9等都是合数。
2. 合数的性质:
a.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即1、自身以及其他因数。
b. 合数可以分解为两个或更多个较小的数相乘。
三、素数与合数的区别
1. 因数个数的区别:素数只有两个因数,而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
2. 因式分解的区别:合数可以分解为两个或更多个较小的数相乘,而素数不能进行因式分解。
3. 数字特点的区别:素数是最基本的数字,合数则是由素数组成的。
结论:
通过对素数和合数的定义和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素数与合数之间的区别。素数只有两个因数,不能进行因式分解,而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可以进行因式分解。理解和应用素数与合数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深入理解数字的奥秘。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 篇二
探究奇数与偶数的特点和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及性质的分析,探讨了奇数与偶数之间的区别,并介绍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奇数与偶数的概念。
关键词:奇数、偶数、整数、分组
引言:
数学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奇数和偶数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经常接触的。那么奇数和偶数有何特点和应用呢?本文将通过对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及性质的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应用。
一、奇数的定义和特点
1. 奇数的定义:奇数是指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例如,1、3、5、7等都是奇数。
2. 奇数的特点:
a. 奇数除以2的余数为1。
b. 任何两个奇数相加的结果仍为偶数。
二、偶数的定义和特点
1. 偶数的定义:偶数是指能被2整除的整数。例如,2、4、6、8等都是偶数。
2. 偶数的特点:
a. 偶数除以2的余数为0。
b. 任何两个偶数相加的结果仍为偶数。
三、奇数与偶数的应用
1. 分组问题:当我们需要把一堆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时,可以利用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进行分组,从而保证每个人分到的物品数量一样或差距最小。
2. 数字游戏:通过奇数和偶数的规律,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字游戏,如奇偶相加等,加深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和应用。
结论:
通过对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和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奇数与偶数之间的区别。奇数除以2的余数为1,不能被2整除;而偶数除以2的余数为0,能被2整除。理解和应用奇数与偶数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 篇三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
导语:数学不仅是教育和学习的基础,还是生活的基础学科,因而数学启蒙教学阶段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下面小编将为大家整理分享小学生五年级的数学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年龄问题
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马上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可以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
24÷(3-1)=12(岁)
12-2=10(年)
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
(26+10)÷(2+10)=36÷12=3
耶!我答对了。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
第2篇:数学小论文
1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用于直角三角形中的相关计算
3有利于你记住余弦定理,它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着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
勾2+股2=弦2
亦即:
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弦=(勾2+股2)(1/2)
即:
c=(a2+b2)(1/2)
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平方+b^平方=c^平方;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a^2+b^2=c^2,如:一条直角边是3,一条直角边是四,斜边就是3*3+4*4=X*X,X=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3篇:数学小论文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溦,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爷爷疑惑地看着我:”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3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х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第4篇: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三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35*0.8=28(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用28/628≈0.045,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1~100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1+3=4,100/4=25,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X个数,我就报(4-X)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