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研究论文【推荐6篇】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一:探索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教学策略
1. 引言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境时能够产生新颖、独特和有价值的想法和解决方法的思维能力。在当今社会,创造性思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产生许多新颖的想法;二是敏锐的观察力,小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能够敏感地捕捉到,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三是联想能力强,小学生能够将不同的事物和观念联系在一起,产生新的想法;四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小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游戏、观察实物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图片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和项目学习等教学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问题;课堂讨论是指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项目学习是指通过开展具体的项目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5. 结论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发现,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和项目学习等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芳.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5): 12-15.
[2] 张明. 小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J]. 教育科学,2019(3): 45-48.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二: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摘要:小学生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和途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参与度等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家长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与学校积极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改善小学生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学业成绩;影响机制
1. 引言
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庭关系等;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包括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等;三是家长的参与度,家长的参与度是指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家长的监督、帮助和支持等。
3. 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
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三是家长的参与度,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提供学习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4. 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途径
在教育实践中,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一是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安静的学习空间、充足的学习资源等;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三是与学校积极合作,与学校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
5. 结论
家庭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和途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参与度是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实践中,家长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与学校积极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改善小学生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晓明.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 教育科学,2017(3): 32-35.
[2] 张涛.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教育研究,2018(2): 56-59.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三
【摘要】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是否精致,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关键。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
【关键词】
教育;教学;管理
小学教育是人生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可以说事关每个人的一生,为此,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发展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创办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教学管理人员,要集中精神,不断地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为教学人员构建舒适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避免影响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创设优美、安静、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有效管理。笔者根据多年小学教育管理实践,谈谈对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的看法。
一、理论与实际结合,走有特色的办学之路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本校的具体实际出发,正确制定本校的管理模式,坚持有本校特色的办学之路。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制定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推广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充分解放教学中的生产力。其次,教育管理要立足于本校的办学条件,充分认识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师资力量,与新课改理念原则相结合,发挥最有效地管理。最后,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拟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发展计划重视管理工作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的改变与发展。它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性发展和共同发展。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力和内在动力,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多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健全丰富的数学情感与认知态度,提升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二、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只有学校充满了文化底蕴,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促使教学环境一直处于一种良好、平稳的发展状态,教育管理者就需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良好的教学环境的构建。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首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园环境中的教育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一个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其次,要积极吸引资金,引进教学设备,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再次,班级环境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教育管理者要注重班级环境的创建和教师的布置,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理念
办学的关键是教育,而办学的前提是教育思想。只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探讨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之路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只有创新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才能结合本校的实际,创造出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教育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仅仅要从物质手段上入手抓好教育管理工作,更要从情感思维上开拓小学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其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要体现教师的作用,注重教师的发展,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要唤醒教师的教学意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更要注重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管是学校教育管理者还是上课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内涵。另外,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尊重和保护,实现学生个性与教学共性的完美结合。
四、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管理的关键部分,也是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但是教学质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制度和约束不出来的。因此,教育管理在注重制度管理的同时更要强调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将教育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环节的管理上来。如在家庭作业的管理上没有形成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也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较多,学习负担较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不仅要切合实际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更要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分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琼.加强养成教育应以科学化的管理为保障[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2)。
[2]张延松.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M].考试周刊,2008。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手段、形式、方法和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小学教育设计和规划方案,对小学教育中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规范。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管理经验,对目前的小学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小学教育;管理讨论
教育管理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应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成效。小学阶段是我国教育的根基。在新课程改革的观念下,要改变小学教育观念,就要创新管理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管理的途径,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1.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概念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指导下,我国的小学教育和教学管理现状基本乐观。由于种种因素,小学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1.1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一直呼吁教育理念要不断更新,但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师仍然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1.2教育管理团队建设不完善
教育管理需要一个核心团队,需要全员参与,做好全员的教育管理理念转变工作。但是在现任教师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大一部分,整体素质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观念要更新,业务质量需要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丰富。
2.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分析
2.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可以塑造人,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弟子规》走进小学校园。在小学校园推行弟子规,是一个明智的举措,学生每天朗读《弟子规》,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虽然小学生不能完全明白《弟子规》里的每一句话,但只要学生坚持每天朗诵,让这些文字慢慢影响他们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种习惯,就会拿《弟子规》中的事项约束自己言行。
2.2提高教师管理意识
从现代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师不仅是传授者,也是管理者,一方面是教师负责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设备等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每位老师在讲课中,检查学生的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也真正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传授者,而且也是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管理者,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绩效考核比例,在教学质量上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这是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2.3教学方法与实践相结合
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和老师一起讨论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更为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学习,学习其他学校的在教学中的成功体验,才能打造一支创新型,实用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小学教师在新教学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在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教育管理的持续发展。
2.4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理念
办学的宗旨主要是教育,而前提就是转变教育思想。因此,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育管理途径就是创新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儿童为本”的健康成长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应体现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发展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育发展学生首先促进其的`身心健康,使学生成为一个富有人文关怀的德仁行美的人,然后让学生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传承者。
2.5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要想留住人才,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就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人为本,寻求发展之路。需要改变传统的结论性评论方式,而应采取更有利于发展的评价方式,从多方位、多视角去评价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老师们才能以百倍的信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教学和改革从更长远的视点去实施,改变了过去应试教育的思想,真正实施对学生们的成长和老师们的专业发展的有效评价,让小学管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结论: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小学生的行为上,而且还体现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方面。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就要不断提高小学教育的管理水平,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创新管理理念,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我相信,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在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努力探索中将会变得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刘建.素质教育呼唤班级管理科学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72—74。
[2]徐进.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与思考[J].华章,2009。
[3]刘宏.《小作家选刊》-2015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探讨。
[4]贺利英.《软件:电子版》-2014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的探讨。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五
一、如何提升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水平
第一,提升教师的管理意识。一提到教学质量,很多人都认为教学质量是校长以及教学主任的责任,这种误区导致一些小学教师在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其实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直接参与相关教学的管理。
(2)教师在备课、授课、批改作业时要将自己放在教学过程中管理者的位置,这是提升小学教学管理水平的首要条件。第二,全员要参与到提升教学管理的运动中。全校师生都要参与到提升教学质量的运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全校所有师生、家长以及社会都要积极参与进来。
(1)学校领导要重视这个问题,要协调各方力量,保持及时的联系、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参与其中。
(2)要在学校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制度和教学组织,为教学改革出谋划策,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第三,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这个大的教学环境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
(1)要为教学人员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人员可以不受到外界的干扰。
(2)学校要添置必要的教学器材,逐步强化硬件条件,保证这些器材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学校在对教室、校园的布置时,要考虑到学生们切身的感受,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第四,加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中国的教育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学质量的考核我们只是通过考试来衡量的,使得我们忽视了对过程质量的管理。在对小学的教学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家庭作业,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家庭作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规定。
(2)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由于只是顾及到自己的学科,忽略了各科作业的相互协调统一。
(3)虽然中国一直在提倡减负,但中国的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还是很重。
(4)课外活动往往都是注重形式。因此,要想实现教学质量在各个环节的提高,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家庭作业的管理,还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协调,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注重质而不是注重量。要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确保将课外活动落到实处,保证管理的实效性。第五,学校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主要体现在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进修、考核等。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培训一般都是采取脱产进修和校内进行两种方式相互结合。在校内,要将研讨会、讲座、个别性的辅导形成常态,让一些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向一些资历浅的教师传授。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学校要建立完善、严格的教师评鉴体系,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确保提升教师的工作水平。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教师,要及时进行帮助,如果不能胜任工作,应调离教师岗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应依靠提升教学质量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
二、结束语
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问题,是我们目前不能忽视的问题,我们不单单要制订出一套合理、科学、规范化的制度,更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波动,调动社会的各种力量,在情感和心理上进行思考管理。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六
摘要:
情感伴随人的一生,而儿童时期的完善适合的情感教育是奠定良好性格、人格的关键,小学是情感教育和情感形成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小学中建立适合儿童的情感教育是本文的讨论主要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教育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儿童教育学科的进步,越来越的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学龄儿童在小学中接受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其中是情感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在最近几年中被重视的,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需求,无论从哪方面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一、以学生作为主体对象
作为教育对象,学生自然是主体,无论是在知识教育还是情感教育中,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探讨教育方法和方式判断这一方法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小学生通过观察、接触来感知身边的环境,从而形成最初的经验和认识,这种经验和认识需要反复的感受才能最终形成向儿童的记忆,影响他的选择,表现为最后的行为,这时,教育者才能发现早已形成的道德情感。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激发主动引导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去认识各种行为背后的道德选择性。
在面对儿童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过程,操之过急和过分放松都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必须把儿童情感发展的概念与儿童的年龄水平联系起来考虑。从一方面来讲,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没有明显地区别,这是因为还处于道德情感的初期,特征还不是很明显,也易于引导,教育者必须善于引导,帮助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积极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做到情感与行动相配合。学校和老师要重视校外实践活动重要性,鼓励学生参加。例如科技知识馆,福利院,甚至是春游秋游活动,让学生接触正面的社会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同行动相结合,最终产生正面的情感积累。
二、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和义务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小学生对教师充满了依赖性,教师不仅需要在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更要成为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榜样。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真诚地面对学生,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以自身做典范去积极地影响和感染他们。
(一)保护学生的情感健康
小学生的情感活泼外向且变化快。作为单独的个体,他们逐渐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始对身边的事情好奇,这时候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适合儿童接触的,而作为教师的职责之一是避免小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这样做的关键不是将他们关在象牙塔内。
(二)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感
情感的调节指的是个体本身对于自己不良情绪反应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小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小学作为集体社会,要求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在小学情感教育中,要帮助建立小学生的情感稳定性,通过疏导教育协助小学生养成自我调控情感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
小学情感教育是的重要性可见一般,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更是重中之重,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最后能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要帮助儿童去面对是非选择,协助而不是代替他们做出决定,让他们形成对是非曲直的自我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关爱中的理解成长的内涵。
三、家庭教育和父母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家庭和父母的力量在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是无可比拟的。小学生早期在家庭中的教育已经对小学生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学校的情感教育也要和父母进行沟通和配合,任何老师和学校都不能代替父母对儿童健康的情感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家长的言行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发展,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
(一)家庭教育和父母行为对学龄儿童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获得一切的地方,家庭和父母的力量在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是无可比拟的。小学生早期在家庭中的教育已经对小学生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学校的情感教育也要和父母进行沟通和配合,家庭教育和家长的言行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发展,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儿童。
(二)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对学龄儿童的影响力
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儿童在感情和物质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决定了父母的权威性,父母对于儿童的约束力很大,儿童对于父母有很强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感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父母行为的正确与否逐渐增加和减退。
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力在儿童成年之后都会显现,很多人在成年后会选择和父母相同的职业,拥有和父母相似的生活习惯,甚至以异性父母作为择偶标准。这些都是家庭和父母影响力的最好证明。
(三)反面影响的消除困难
在学校中,教师们都听过5+2=0这句话,意思是说五天的学校正面教育在学生回家两天之中接触到不好的影响,会功亏一篑,甚至有的老师提出了5+2=-1这句话。足可见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难消除的。父母或者长辈的不健康言谈和行为会使小儿童留下强烈的印象,尤其是在这些不良行为和儿童在学校学习内容相抵触的时候,小儿童往往习得是家庭行为,因为对于他来说,这行为早已习以为常,更加熟悉。
四、小结
小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多方参与的工作,只有在学生产生情感回馈的情况下教育才能产生效果,良好的情感教育更需要家庭的力量。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从出生就由父母开始的,在学龄阶段进入学校后,又有教师帮助完成的,而不是孤立的阶段教育。而且教育本身就是终身的,不是可以划分阶段的。
参考文献:
[1]毛信元.石婷.浅析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2]刘长双.春风化雨润真情——浅谈中小学情感教育[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4。
[3]余慧斌.小学情感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1987。
[4]袁兴来.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知识经济[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