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论文(优选4篇)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 篇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了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首先,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实验室、提供科学工具和材料等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科学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探究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来积累科学知识和经验。
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探究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并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最后,小学科学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科学探究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倾听。通过这样的合作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发展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为未来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 篇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的呈现。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生物的分类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其次,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实验的演示。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往往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可以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亲眼目睹实验的奇妙过程。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和分享各种科学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教学软件、在线课程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最后,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提供交互性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软件和设备,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交互式的学习活动,如答题、模拟实验等。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和反馈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知识的呈现、实验的演示、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 篇三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御课堂。我校是成都市区提前进入科学课改实验的学校,作为一名率先上科学课的老师,在将近两年的科学课教学中,我遇到过许多疑惑:学生出人意料在科学课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中,一动起手来就常常远离教材布置和教师建议十万八千里,以至于我随时担惊受怕,忧虑着完不成教材内容怎么办呢?但是在经历过一些对学生们的“放任”之后,我发现事实上科学课正应该给学生们一些“任性”的空间,让他们在“捣蛋”中去找到“惊人的大发现”。
1、最初呈现的“任性”是学生产生兴趣的苗头,教师千万不要把这种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而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受个体直接或间接兴趣影响。当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并产生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他开始关注这个对象,在关注的同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索它、了解它的欲望。这种欲望有时候在学生身上就会表现成任性和一些固执己见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受到支持,他们就会得到持续下去的心理暗示,反之则会受到阻碍。
在一次观察土壤的活动中,我告诉学生们可以先采集一些不同地方的土壤分别放在纸盒里,然后想办法研究。当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四处奔波时,却有几个学生跑来找我告状,说发现一个学生在搞破坏!我急忙奔去一看,是一个平时表现很守规矩的学生,他在一棵树的根部使劲儿地挖着一个深坑,我一问,原来他刚才挖土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洞,突然就很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于是把我反复申明强调的“禁止破坏树木下的土壤!”丢到脑后去了。我意识到他并不是在故意搞破坏,于是问他发现了什么?他一听顿时来劲了,手一摊呈现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只还会动的蝉蛹!他明显不知道这是什么,一脸期待地问我:老师,这个虫子是什么啊?这时,我已经看到了他因为“任性”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探究的兴趣,于是我让他先把土坑填上,然后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找到秘密。他果然很乐意地答应了,并且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破坏行为”。过了几天他主动跑来向我汇报了他的“研究发现”,这时,我多么庆幸自己没有扼杀掉他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究精神啊。
2、反复的“任性”是研究过程中思维渴望深入的表现,学生的“任性”是执着的表现
科学课提倡探究式学习,在很长一段教学活动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时常会不顾教师的安排,违背教师的规定和指导,临时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固执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实际上是因生物个体思维的深入引起的'外部行为表现,通常的特征是“任性”地打破教师布置的任务,使课堂研究节外生枝,但这种“任性”所取得的效果却是有效和明显的。
一次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中,我把学生们放出教室在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并简单记录各部分生长情况,不料一个男生小组却在草坪中发现了很多“没有壳的蜗牛”并踏进了草坪大肆寻找捕捉,由于这个小组的学生时常有自由散漫、不听招呼的表现,所以对他们当时“集体违反室外活动纪律”的行动,我很生气,想打消他们继续下去的念头,便取消了这组活动。没想到一个星期以后的科学课上汇报观察植物的发现,这组学生又起来说到了他们对“没有壳的蜗牛”的探究。原来他们的“任性”并没有因为活动被我取消而停止,瞒着我在课后继续收集了这种动物,还通过分工饲养、查资料、询问长辈等等方法获得了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把它叫“血吸虫”、“鼻涕虫”,当天气潮湿的时候就会大量出现在植物叶子上,有时候还会出现在蔬菜上,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可以撒一些盐在菜叶上,它就会慢慢流出很多水然后死掉……当听到这些研究成果时我被学生们的执着感动了。虽然他们自己确定的专题非常小,“任性”的行为又被我打断,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向着自己研究的问题深入下去,这已经很接近一种科学新理念──“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他们的“任性”坚持了自己的思想,并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经历了一次生动的科学素养形成过程。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 篇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目标目标融入生活中,让学生觉得课本上的知识不再是死板的、抽象的、或者说是与自己无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把生活中的需要和课堂结合的恰到好出,以下我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本身是技术课程,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有效的把生活情境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学习,然后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搜索引擎的内容时,要求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了解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如果直接讲授,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搜索相关内容,学生虽然也能掌握,但不会应用于实际,有关搜索技巧难掌握,更不要说是应用了。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分组,用两类不同的搜索引擎(全文和目录)搜索有关世界杯的相关资料。这部分内容操作性强,学生也因为课堂活动贴近生活,而产生浓厚的兴趣,集中精神,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因为学生使用的搜索关键词不同,搜索的内容又有差别,可再根据不同学生的搜索的内容,让学生比较、体会搜索的关键词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教师再讲授如何提炼关键词,学生就很容易就能掌握搜索技巧的相关内容。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与生活是相通的、有用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都较以前有较大提高。
二、注意观察生活,引入生活联想进行教学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往往都有很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于一些理论知识有时会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而且课堂知识的学习、巩固,与生活密切相关。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知识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产生相关联想,保持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例如在讲授网络协议相关知识时,可类比生活实际“寄信”,学生对寄信过程都比较熟悉。可以将整个寄信过程划分为用户、邮局、运输三个子系统。寄信人和邮局、邮局和运输部门都有约定。网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也会经历类似的过程。网络也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数据在各功能层中传输时,各功能层之间也有相应约定。网络协议就象网络通信中的共同语言,保证着通信的顺利进行。这样两者类比教学,学生对“层”和“协议”的概念、作用会有比较深刻、形象化的理解,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正反对比,让学生比较“寄信”过程和网络数据传输过程有什么不同。在这样的正反对比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考。
三、结合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对生活中问题的兴趣往往大于对课本内容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以郅用。
在讲授TCP/IP协议时,要求学生掌握DNS服务器、网关、子网掩码、IP地址的设置方法和作用。可把此部分内容转变成解决上网故障的过程。教师实现将局域网内的一台计算机按要求设置为不可上网,让学生参照另外一未故障的计算机的设置参数按步骤解决。比如在讲授DNS服务器的作用时,可先知道学生用IP地址上网,然后再输入域名。当然输入IP能访问网络而域名不可以。教师再指导学生设置DNS服务器后,再通过域名访问网络,学生设置完后能访问。此时学生基本都能明白DNS服务器不设置,通过域名无法访问网络,大部分学生甚至已经知道DNS的作用是负责IP和域名的转换的,教师只需稍微指点即可完成此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既学到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果一台计算机无法上网该如何解决。同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充分参与,人人动手、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恢复起生活活力,把讲授知识变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生可以将课本知识外延到生活,获得对知识完整的认识和体验。
将课题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把学生注意力最大的吸引到课堂。但对于教师而言,要将生活引入课堂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加强思考,结合教学内容和显示生活的联系,才将生活和课堂教学合理结合。将生活引入课堂不是凭空能想象出来的,也不是把生活上的经验往课本内容上生搬硬套。只有依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能在课堂上对生活中的事物信手拈来,运用合理、运用自如。
其次教师要走近学生,以学生的心理看待学习。对于同一事物,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教师要把生活拉入课堂,就必须注意学生能够理解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要以学生的心态观察生活,结合课本思考,只有注意了这些,才能做到科学的把学生的生活情境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头脑中展现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用内容也才会受学生欢迎。
第三在课堂上要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由于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可能与教师事先准备的有差异,有时学生的课堂反馈可能会出乎老师的意料,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还是搜索引擎的例子,有部分学生在搜索过程中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也搜索到了所需要的内容。学生此时就搜觉得搜索过程不用太在意关键词的提炼。教师可适当提高搜索难度,让学生搜索《再别康桥》英文译稿,需要调整关键词,加入英文单词。如果不调整关键词,学生搜索将会费时很多。这时学生就能体会到关键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对学生的回答或疑问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并做出适当解释。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的要补充讲解或改进方法,迅速采取应对策略。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以新的课程理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生活化课堂教学,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起来,给学生更多的感悟机会,更多的体验生活的机会,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思维活跃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