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精简3篇】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篇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生态城市社区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被广泛关注和探讨。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社区的定义、特点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生态城市社区可以被定义为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城市社区。生态城市社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生态城市社区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提供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为居民提供健康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实现生态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布局绿地和自然景观,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其次,建筑设计应该注重节能和环保。利用可再生能源,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再次,交通规划应该注重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可以减少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最后,社区管理应该注重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建立公民参与机制,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意识,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实现生态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容易。首先,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巨大,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其次,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是实现生态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企业和居民应该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最后,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意识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居民能够理解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社区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及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我们可以实现生态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居民提供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篇二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态城市社区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讨论生态城市社区的价值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生态城市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生态城市社区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生态城市社区可以减少噪音、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提供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为居民提供健康和宜居的生活环境。其次,生态城市社区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推广节能和环保技术,生态城市社区可以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后,生态城市社区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活动,生态城市社区可以增强居民的社交和文化交流,促进社区的共同发展。
然而,生态城市社区的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生态城市社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其次,生态城市社区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和居民的需求。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巨大,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最后,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意识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居民能够理解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生态城市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其次,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意识。最后,我们应该建立公民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推动生态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社区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及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我们可以解决生态城市社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实现生态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篇三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其起居的主要场所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能提供居住的场所,而且能够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希望建立生态社区和寻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介绍我国生态城市社区的研究现状,以及生态城市社区的设计规划。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是一个以居民全面发展为主体,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保障,以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以生产充分满足社区人口所需要的社会产品为目标,实现社区复合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社区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更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其对象是当地居民和他们的意愿;后者的内容更为广泛,覆盖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舒适、健康、文明、高效益、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共处,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生态型社区。这里的生态社区的“生态”不是简单的生态学含义而是广义的概念,包含“环境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社区是“具有适当的地域范围与人口规模,具备共同的生态文化意识,是环境宜人、社会和谐和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
一、我国城市生态社区研究现状
进人21世纪,我国的人类居住地与生态社区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如1994年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人类社区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成规划布局合理和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及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目前,对于生态社区建设,国家主管当局已提出“应把注重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住宅的'质量放到(社区)规划的首位”的要求,表明了对社区生态质量的重视。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开始注重生态社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生态社区的功能、建设内容以及指标体系、标准的研究。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也相应出台了一些规范和标准,用以指导生态社区的建设。
二、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支持
西方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已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如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而其中每一方面的成果都补充以至改变着生态社区的理论,可归结如下:
(1)景观生态学是生态社区最表相的基础,为生态社区建设提出最为基本的外在要求。
(2)人类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是生态社区的核心,前者为生态社区的发展进行定位,后者则为之提供建设方法和准则。
(3)生态伦理学从本质上阐明了“生态”的内涵,从人的道德层面上明确了生态社区的必要性,并且强调了它的价值,以至当生态与经济发生冲突时,成为衡量生态与经济之间冲突的尺度和扬弃标准。
以上生态学的各分支学科,成为支持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它要求不能把生态社区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美观社区建设”或“绿化社区建设”等。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建立系统而全面、合理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使社区的建设在各方面充分体现其基本内涵以及优越性。
三、生态社区的设计规划
(一)绿地系统的设计
绿地系统是社区内唯一具有负反馈功能的生态系统,绿化的功能在生态社区的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对社区绿地系统的建设往往偏重于景观上的美化,而忽略了绿地系统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社区布局的生态作用。同时在绿地系统建设中只满足于追求绿化覆盖率,绿化质量不高,采用的植被往往过于单一。研究表明复合的绿地生态系统其生态效益远高于一个单一的草坪。一个生态稳定的绿地系统,其结构和功能要高度统一和谐,不仅外部形式符合美学规律,内部和整体结构更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特性。因此生态社区应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复合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二)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增加辅助能源系统,对于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要求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管道安装与给水系统配套,同时做好防雷与防雨处理;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技术等要与地区电网并网;将地热用于户室中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生态城市社区要求水环境系统中使用节水器具,全部污水处理率和排放率达标,建立中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室外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禁止使用破坏臭氧层产品,室内具有自然通风和机械换气设备;室内的声环境小于35~40dB。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室外公共照明采用绿色照明,使用发光指示牌和立体照明设备;室内采用自然采光和节能光源;采用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生态城市社区室外绿地采用具有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实现节约用地、节约资源综合环境保护。废弃物处理按照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分类处理。
(三)节约能源的设计
节能设计已开始普遍应用,尽管节能设计和节能设施可能是要多花钱,增加投资,但从长效来看,还是比较可取的。绿色住宅注重使用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建材,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采用外墙遮阴和屋顶隔热措施,控制建筑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配合,减少空调费用;采用能源及资源的分户计量收费体制,减少能源使用中的大锅饭现象。
(四)废物处理设计
生态社区应具备内部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基本处理措施,或是能够将废物在就近进行处理,以达到废物在社区内部或最小范围内的转移和消化。例如可以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和加强污水处理,就地回用。
参考文献:
[1]高吉喜、田美荣,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社区”探讨[J],中国发展,2007,12.
[2]谢守红,杨红霞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探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2004,04.
[3]王新军、郑晓兴,生态杜区的规划建设理念,上海建设科技[J],2005,5期.
[4]谢游,城市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理念探讨,建筑科学[J],2008,03.
[5]杨芸,祝龙彪,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重庆环境科学,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