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的赏析和发展效果论文【经典3篇】

篇一: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的赏析和发展效果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于1894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该曲以其独特的音色、富有想象力的音乐描绘和细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德彪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牧神午后》通过音乐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场景中。整个曲子以缓慢的节奏和柔和的旋律开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而宁静的牧场之中。随着曲子的进行,乐曲的音色和节奏逐渐变化,将听众带入了不同的情绪和场景之中。从悠扬的小提琴独奏到浑厚的木管乐器的交替,再到整个乐队的齐奏,每个乐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色和表达方式,共同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音乐画面。

《牧神午后》的音乐描绘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从曲子的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关于牧神的场景。德彪西通过音乐表达了牧神在午后时光里享受自然和宁静的心境。整个曲子充满了温暖、柔和的情感,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中。作曲家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音色变化,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变化和张力,同时又保持了整体的和谐和平静。这种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使得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牧神午后的宁静和美丽。

《牧神午后》的音乐描绘和表达方式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曲的独特风格和创新的音乐形式开启了音乐史上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德彪西将音乐与绘画和诗歌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他通过音乐来描绘和表达情感和场景,使得音乐不再只是简单的旋律和节奏,而是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这种音乐形式影响着后世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使他们开始探索更多的音乐表达方式和创新的音乐形式。

总而言之,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通过其独特的音色、富有想象力的音乐描绘和细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德彪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温暖、柔和的情感和音乐表达方式,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而宁静的牧场之中。同时,该作品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一种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和创新的音乐形式。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的赏析和发展效果论文 篇三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的赏析和发展效果论文

  德彪西作为20世纪初期最杰出的作曲家,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他创作的作品不但很好地吸收了传统音乐的精华,而且还实现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代表作《牧神午后》更是如此。

  一、继承不离于源

  德彪西的管弦乐曲《牧神午后》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产生于19世纪末。乐曲的灵感来自法国著名诗人马拉关的诗歌《牧神午后》。作曲家德彪西创造性地采用印象主义手法生动反映了诗歌的场景,在选择乐队时,主要还是仿照浪漫主义的乐队,选用的乐器也是浪漫主义演奏者所用的乐器,在对乐队进行组合时,只是进行了轻微调整。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创造性地采用了英国管乐器,原因在于,德彪西认为英国管能够产生婉转、悠远的声调,这对印象主义音乐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并且,德彪西在演奏《牧神午后》时还使用了两架竖琴,这延续了其固有的风格,原因在于他写的和声极其复杂,单架竖琴无法有效进行和声演奏。此外,德彪西着力开创了乐队的装饰性写法,对竖琴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德彪西组建乐队的时候,仿照浪漫主义音乐常用的编制进行了微调,极大地丰富了乐队的色彩。从乐队的编制角度来看,《牧神午后》除采用了较为时尚的演奏技法外,和浪漫主义音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后浪漫演奏技巧的运用上也没有新的突破,并且德彪西在对音色进行修饰方面和后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不存在显著的不同。

  二、创新不拘于古

  德彪西对传统和弦的演奏技巧进行了革新,将传统的音调进行合理的使用,确保《牧神午后》具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将最好的音调和音色作为演奏所要产生的效果。摒弃了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音色和音调。在配器方面,摒弃了旧有的配器方法,对配器技巧进行了创新,从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声、色美感。

  (一)对于“色块”的追求。德彪西天生就具有敏锐的色彩感知力,他之所以能够将各种各样的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对音乐的合理分配以及对音色的恰当处理。德彪西在选择所需的音色时,和大多数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一样的是,他使用了音色展开法,将隐匿在真实世界下的理想世界完美地展现出来,《牧神午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浪漫主义管弦乐作品将弦乐、木管、铜管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中,木管的重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击打乐器和装饰乐曲的重要性也大大提高,竖琴、钢琴在其管弦乐队里发挥了独特的功能,而弦乐重要性有所下降,仅仅是作为背景出现,铜管乐器也是如此。德彪西对纯粹的原生色具有浓厚的兴趣,尽管也使用混合音色,但还是以木管组乐器的音色和声为主,他大量地使用各种音色搭配技巧将世间万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二)和声、力度的创新。德彪西的代表作《牧神午后》包含了其对浪漫主义音乐进行的很多创新,此外,还对如何更有效地用美学表现音乐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成功。第一,音乐不再过分追求抒情性。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有意淡化了个人情感的表达,着重借助音乐来刻画瞬间的感觉,并期望能给听众带来视觉的美感。它不是关注物体本身,而是关注物体周围的背景,尤其是十分注重水、雾、光等自然现象的变幻莫测之感,以期能够实现理想的音效,抓住瞬间感觉中可以给听觉带来享受的东西,所以,德彪西认为和声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旋律。在进行和声创作的时候,创造性地使用块状和弦,并且将不同的音恰当地结合起来,打破传统音乐准则的束缚。《牧神午后》创造性地将没有规律的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作为音乐的背景,并对长笛发出的音进行修饰,将各种和声进行合理的变奏,这样就充分表现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单独演奏管弦乐时,充分发挥钢琴在和声和音色调整上的优势,将水、云、雾等自然现象的轻盈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由于印象主义音乐淡化了音乐的逻辑和演奏动机,转而关注背景的营造,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音响设备。当浪漫主义末期的演奏家仍然坚持借助钢琴演奏出fffffff的高音时,印象主义音乐家转而在弱音区pp、ppp、pppp中进行探索,在音响的微观领域实现了突破,所以,细致且妙趣横生的`音色的变动就成为印象主义音乐家毕生追逐的目标。就《牧神午后》来说,其音响主要以弱音为主,尽管在某点会出现高音,也是瞬间就消逝了。

  总的来说,德彪西在创作《牧神午后》的过程中,不但吸收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而且也创造性地发展了印象主义音乐。《牧神午后》在音乐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出现,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拓展知识:《牧神午后》作品分析

  1、长笛独奏

  《牧神午后》是三部曲式前奏曲,作品的开始是长笛独奏,引出主题一半音阶滑行,即恬美又有一丝慵懒之气。长笛从低音区开始吹奏,速度从容平稳,没有较大的旋律起伏,将“牧神初醒,带有一丝慵懒气息,回味着梦境中的情景”这一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似乎林中仙女真的来过。

  2、旋律出现

  旋律出现后就是木管吹奏的柔美和弦与竖琴的刮奏,表现牧神午后冥想的神情,营造了一种飘渺梦幻的意境;接着长笛又重复一样的旋律,同时弦乐组演奏微弱震音辅助。长笛演奏的旋律第三次出现时其他乐器也相继延伸开来,竖琴演奏流动的琶音、大提琴和中提琴形成交相呼应,赋予音乐变化性,展现出一种午后阳光下的草地以及牧神浓浓的倦意。

  3、第二部分

  作品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由双簧管独奏吹奏出音色明亮且短暂的乐句,然后加快吹奏速度且节奏规整紧凑;接着小提琴高四度重复乐句,使音乐色彩更加明亮,牧神在梦境里的热情被夏日的阳关驱散;竖琴刮奏带出了圆号缠绵悱恻的“对话”,接着相继出现了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四种乐器的独奏,让音乐表现得更为细腻,展现出一种柔情之美,将一场“爱情的白日梦”展现得惟妙惟肖,奏出了爱情的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触摸;紧接着,音乐的力度逐渐强化,各个乐器衔接更加协调,织体更加细腻,共同描绘出了千变万化的音乐色彩。第二段,展现出的音乐是整个作品中十分优美的,由所有的水管组奏出旋律,弦乐演奏的旋律很细,在切分节奏的演奏时也很轻,表现出整个旋律的移动性,两架竖琴的琴音也融合其中,随着音乐的发展力度逐渐增强,最终使乐曲的热情达到一个顶端。

  4、第三部分

  作品的第三部分可谓是第一部分音乐的简单再现,依旧是南长笛吹奏,体现出慵懒之意,但此时乐曲的调性已发生改变,作为背景的音响表现得更加细腻,整个音乐的发展是以线性为主题不间断向前,就像是流淌的小溪一般,没有任何扩展。而且,为了将牧神午后慵懒的状态表现得更加传神和细致,第三部分的音乐主题节奏有一定的拓展,音乐织体也更加丰富。

  5、乐曲尾声

  最后一部分就是整部作品的尾声,长笛仍然是主要的演奏乐器,同时弦乐组用极为细致和十分轻柔的震音衬托长笛的演奏,增添一种“震颤”之感。但这种欢愉是十分短暂的,接着音乐又展现出慵懒的情绪,就好像“欢愉”没有来过一样。最后音乐在寂静里结束,回到了炎炎夏日和煦的阳光、芬芳的草木、森林的安静,牧神又进入了梦乡。

相关文章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研究性论文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类 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由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由Searle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此理论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
论文2019-05-01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研究性论文

审美化的神秘主义--柏拉图论爱(优选3篇)

爱是柏拉图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真、善、美都是爱的追求对象,爱同时又可以划分为世俗之爱和神圣之爱.要想达到真正的神圣之爱必须要经过一条神秘的上升之路.柏拉图关于爱的理论突破了情感范围,进入...
论文2014-02-09
审美化的神秘主义--柏拉图论爱(优选3篇)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实用3篇】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分析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
论文2015-04-07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实用3篇】

毗湿奴及其一千名号(最新3篇)

7. 罗摩 为与其他两位罗摩--持斧罗摩和大力罗摩相区别,这里的罗摩常称师利罗摩,或罗摩旃陀罗.按照史诗和往世书的传说,罗摩可以将他的血统通过其父十车上溯到远古日族世系的甘蔗王(Iksvaku),而他...
论文2016-03-07
毗湿奴及其一千名号(最新3篇)

从科学哲学角度谈科学的文化价值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论述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实证主义文化现与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对立.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的文化特征,但各有偏颇.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不应把科学看做是一...
论文2019-09-04
从科学哲学角度谈科学的文化价值

美国军用喷气燃料发展综述【通用3篇】

以JP和RJ系列燃料为主线,系统地回顾了美国军用喷气燃料发展的历史与成就,着重论述了高密度燃料和吸热碳氢燃料两大军用燃料领域的关键技术.归纳了美国在这两大技术方面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对喷气燃料的发展...
论文2012-07-04
美国军用喷气燃料发展综述【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