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文(优选6篇)
地理教学论文 篇一:利用地理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摘要:地理实地考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地理实地考察的定义、目的和实施方法的分析,探讨了利用地理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可行性,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实地考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一、引言
地理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而地理实地考察作为地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然而,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实地考察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地理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地理实地考察的定义和目的
地理实地考察是指学生亲自到地点进行考察、观察和研究,以增进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2. 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地理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培养地理思维,提升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利用地理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方法
1. 合理安排实地考察的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地理教学的要求,合理安排实地考察的内容和目标,确保实地考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实地考察之前,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实地考察的条件和安全注意事项等。
3. 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
4. 结合实地考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地考察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
四、结论
地理实地考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合理安排实地考察的内容和目标,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实地考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地理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教学论文 篇二:探讨地理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方法
摘要: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跨学科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跨学科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跨学科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跨学科教学方法,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然而,在地理教学中,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
二、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特点
跨学科教学方法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跨学科教学方法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2. 协作性:跨学科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 应用性:跨学科教学方法注重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的策略
1. 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2. 设计跨学科的教学任务和项目。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教学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跨学科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团队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项目。
四、结论
跨学科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设计跨学科的教学任务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可以更好地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教学论文 篇三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公民意识。
就目前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小儿科”、“皮肤科”的地位。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积极性还比较高,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的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而多年的地理学科的教学使我也体会到,并且地理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也说过,“地理学科不是主科,上课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地理课上,只要考试得到60分就可以了,也不给老师丢脸”等说法。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八年级(1)班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学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但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如历史就离不开地图和地理知识,语文、体育、美术、外语、数学等课都要有地图知识,才能学好,事实上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不能截然分开。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位好的地理教师,也就是说,不懂地理的教师。而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地理教学论文 篇四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教学改革也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
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如,学生中有人喜欢集邮,一张精心设计的精美的邮票,可产生种种相关的联想:如从“引滦入津”的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分布和利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提出南水北调?从“矿石”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只要因势利导,利用邮票中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题材,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自觉地思考。事实上就我国发行的邮票而言,如果不是受发行时间和学生个人藏品的局限,初中许多部分的地理知识都可以从邮品的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利用这种想象,通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或一系列新的事物的表象观念的出现。只要引导得当,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体会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地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或能力的形成,受原有基础的局限很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邮品的熟悉程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曾指出“过去一般人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的影响。”情商是人生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通过对邮票画面的地理知识题材的想象、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由此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正是一种情商的牵引,其间的努力正是要实现从20%到80%之间的转化。
地理教学论文 篇五
地理是一种修养,地理是一种气质。地理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理想境界是和谐发展,这是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价值取向。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场所,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发展和谐的地理教育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气氛。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地理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谐地理教育正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怎么讲都不过分,自不必多言。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协调和发挥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同时还要有时代性,不断优化地理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方式等,以突出其教育目的。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一切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积极上进、思维开启、乐于实践的良好氛围中,有效、高效地学习。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发挥好育人作用,全面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呢?
一、创设情感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师应树立民主、服务的观念。在教学中充当学生的导游、服务员,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讨论、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敢问、敢答、积极讨论,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二、创设活动氛围促进教与学和谐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教与学自然融合。
三、创设质疑的氛围,构建老师提问和学生思考的和谐
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即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创设体验的氛围,使学生和谐的掌握地理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体验的方式并非一途。”体验学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学生的任何一种试图理解所学的努力都可以说是体验。学生通过体验情境、描绘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通过体验表演,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地理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地理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在的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尤其对于差生,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就应该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同时,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就应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它是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地理课堂应当充分协调和发挥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学,质疑问难,让兴趣贯穿教学始终,达到让学生乐学的目的。不断优化地理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方式,突出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合作式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真正推动地理教育的和谐发展。
地理教学论文 篇六
一、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感情”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地理教师的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死记硬背者居多,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即过多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太明确,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催化剂,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
学生如果不喜欢地理教师,就不会喜欢地理课,那么,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他们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以趣相融”,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的知识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
二、地理教学的理想教学方式――“教学互动”
网络的普及使时代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为广泛,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互动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已是当务之急,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初中生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师一起探讨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让学生自己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教师只做“技术指导”。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曾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我没有指责、嘲笑这位同学的幼稚、天真,也没有回避。在表扬他有大胆设想的同时,我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现在黄河流经的附近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使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也让学生理解到: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从实际考虑,只有理论上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
三、地理新课引入必少不可的方法――“新情景”
种种原因使得不少学校初中地理教师是非专业科任或兼任教师。所以,新课引入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是“讲”法:“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老师现在讲……”这样就将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另一种是“翻”法。“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一字之差,但却是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经常采用下面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课引入方法:
(1)地理新闻引入法,师或生评述国内地理新闻。
(2)地理趣闻引入法,师或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
(3)头脑冲浪法,教师提出地理趣题激发学生讨论。
(4)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
(5)一题多练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
(6)目标激励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
(7)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
(8)地理游戏引入法,利用课件、制作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引入课题。
四、地理教学过程的必然趋势――“地图化”
地图教学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的颜色、图例、周围的环境影响等掌握有关知识。
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又是学具,更是工具。地理教学涉及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阅读的方法,应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之一。
地图教学能力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老师,而目前,地理教师不愿、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的表现,并且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
五、地理教学评价的方向――“能力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要与地理教学评价的改革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近年来,中考政史学科采取开卷考试,受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欢迎,非毕业班的段期政史考试都这样进行。有的地方,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也由原来的闭卷改为开卷。开卷的范围从地图、课本改为只“开”地图,不“开”课本,体现了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重在考查读图、用图的分析能力。学生对图很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也随之提高,师生明确地理学习方法和目标,强化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认为,地理学科也要像政史学科一样“开卷”,这样不但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滋生,而且提供了客观公平的环境,操作上也比“闭卷”方便得多。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考出学生真实的地理水平,可以引起教师注意地图教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提高读图能力,这确实可以起到地理教学“减负增效”的作用。学生感到,这样的考试,不需要“死记硬背”,可以独立地发挥自己的地理水平,展示自己的能力。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最终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