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论文格式(实用3篇)

大学小论文格式 篇一: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格式要求

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写作论文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而对于大学小论文的写作,掌握正确的格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大学小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格式要求,以帮助同学们写出规范、有条理的论文。

一、封面和标题

每篇小论文都应该有一个封面,上面应包括论文的标题、作者姓名、学院、专业、学号等信息。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主题,并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概括性陈述,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要点。摘要应简洁明了,一般不超过300字。

三、引言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提出研究问题和目的。引言应简明扼要地阐述前人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四、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应包括绪论、研究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正文的内容应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各段之间应有明确的过渡。

五、结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结论应简明扼要,并与引言和正文相呼应。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按照规定的引用格式列出。参考文献的格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有所不同,同学们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准确的引用。

七、附录

附录是对正文中的一些辅助性材料的补充说明,如数据表格、图表、代码等。附录的内容应与正文有关,但又不宜放在正文中。

以上是大学小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格式要求,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保持段落间的衔接,以确保论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希望本文对同学们写作大学小论文有所帮助。

大学小论文格式 篇二: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大学小论文

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小论文是一种常见的学术写作形式。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小论文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还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本文将介绍一些撰写高质量大学小论文的技巧和要点。

一、明确研究目标

在撰写小论文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目标有助于确定论文的主题和结构,并且可以使得写作更加有针对性。

二、深入研究文献

在进行研究之前,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阅读文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有的研究现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三、合理安排时间

撰写小论文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提前制定一个详细的写作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写作,避免临时抱佛脚。

四、准确引用参考文献

在写作过程中,要准确引用已有的参考文献。引用文献可以提高论文的可信度和学术性,同时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在引用文献时,要注意遵循相应的引用格式和规范。

五、保持逻辑和连贯性

撰写小论文时,要注意保持逻辑和连贯性。各个章节之间要有明确的过渡,段落之间要有衔接。同时,要避免重复和冗余的内容,使论文结构紧凑、内容丰富。

六、反复修改和润色

在撰写完成之后,要反复修改和润色论文。修改时要注意检查论文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以及是否存在拼写和语法错误。同时,还要注意格式和排版的规范。

七、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撰写过程中,可以向他人寻求意见和建议。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论文的质量。

希望以上的技巧和要点能够对同学们撰写高质量的大学小论文有所帮助。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实践和积累经验,才能写出更好的论文。

大学小论文格式 篇三

大学小论文格式范文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大学小论文范文,欢迎借鉴!

  摘要:“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高发原因包括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混杂。解决“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需提升社会层面重视度,从根源上控制留守问题;增强“留守经历”大学生自身适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加大学校层面关注度,努力改善心理问题;加强家庭层面关心度,辅助缓和心理问题。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近年来,多起高校大学生命案吸引了公众目光: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2012年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命案,2013年复旦大学室友投毒案……一桩桩令人扼腕的血案昭示着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亟待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夹杂在时代进步发展下,大学生处在象牙塔与成人社会的交界点,面临着环境骤变、学业与就业的协调、家庭、经济、情感及其他重大变故等多种因素的重重压力,逐渐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其中,在成长期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的大学生人群,即“留守经历”大学生人群囿于种种压力,极易引发心理危机,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心理障碍、自杀甚至犯罪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现下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留守经历”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呈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1]“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其心理素质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因为引导者的缺乏,在儿童时期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的人际关系相对于少年时期复杂,且交往、交际范围逐渐增大,逐渐向社会化发展,此时要求大学生自身不断地成长、调适自我以适应大学环境。在较为单一、闭塞的环境下成长的“留守经历”大学生,无论是在自身心理状况还是实际客观环境上,都比较难融入大学新环境,可能还会因成长因素与现有环境的共同作用,更易导致不良的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大量学生的心理辅导及调研,发现童年时期具有留守经历的大部分大学生相较于同龄人而言,在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压力,其价值观和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价值观阻碍表现在:一是人生观较为消极、向下,对生活不抱以激情和活力,做事情常处于无所谓的态度,或是过于执拗、叛逆,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外界的合理影响;二是无法形成正确的情感观,表现在情感对待差异上,因自小的疏离而对父母亲情较为淡漠,亲情上的缺失进而影响未来的婚恋及自我家庭的组建,而在友情、爱情上又过度依赖和渴望,容易给他人造成压力甚至形成畸形的情感观。心理阻碍体现为过度的自卑感,做事情畏畏缩缩,害怕别人的嘲笑,时常怀疑自我,自我评价较低;少于甚至于不敢与人沟通交流,处于一定的自我封闭状态,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对外界充满恐惧和紧张,精神时刻处于紧绷和有压力的状态中,无法体味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剖析

  (一)社会现实状况造成留守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量涌向城市,产生了留守及其相应的各类问题。赴城务工的家长通常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留守就成了孩子们无奈的被动选择,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试着把孩子带在身边,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上学难、环境适应难等问题。尽管很多城市都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到位,其物质环境和教育氛围都与正规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于是,很多家长无奈之下只得将孩子送回户籍地。往复的转学迁移,最终走出留守命运的孩子并不多,反而可能会因频繁的变迁,带来其他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关心的缺乏和失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缺失。“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大学社交相对环境复杂,加上从农村到城市的环境变化,很容易产生迷茫和无助的心理,在这个时候及时有效的社会关心本应该成为缓解其孤独感和疏离感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社会对这一群体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内心对于他人关心的渴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寻找其他的慰藉和隐藏方式,正处于成长期的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阴暗面的影响而走向极端,容易将自己隔绝于环境之外,进而产生自闭、自卑、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

  (二)高校相关工作力度不足。

  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在高校校园内度过,从心理指导的专业度和周期性而言,学校占据极大的地位与优势。然而,就国内现状而言,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能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定高效的管理措施,经常出现人员编制和经费缺乏、场地和设备不足现象,使得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虚有其表,未达其实质目的[2];二是现有的“大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明确,从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及实效性能高的心理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热衷于团体辅导、野外拓展训练、心理故事手册、心理剧表演类活动,教育内容和辅导措施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或特殊个体,达不到促进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大而化之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德育教育而非心理教学,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如同鸡肋。

  (三)家庭关爱、沟通不足。“留守经历”

  大学生的性格形成与大部分的人是一样的,都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其在大学期间发生的诸多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年幼时家庭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而留下了隐患[3].大学时期环境的突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社会关心的缺失,家庭角色的不完全,使其束手无策,儿童时期隐藏的一些心理问题会随之突显。家庭教育在“留守经历”大学生性格形成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调查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与家庭环境有关。比如,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在大学期间会感到压力大、焦虑,甚至有逆反心理;父亲母亲一方或者双方常年不在身边的孩子通常更加倾向将自己的情绪憋在心里,沟通能力较弱。年少时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往往由于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逐渐形成孤独、无助的性格,进而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负面心理。

  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探索

  (一)提升社会层面重视度,从根源上控制留守问题。首先,最好的慰藉是陪伴,把孩子带在身边无疑是解决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最直接的方法。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上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农民工子女能在打工地就地入学,从童年时代解决留守问题,给农民工子弟塑造一个与正规学校无异的早期教育环境。其次,用工单位也应该负起责任,主动积极配合政府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结合企业自身能力协助政府共同解决留守问题。再者,应该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引起重视,号召大家自觉自主地去接纳和关心这一群体。广大居民应加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在学校不歧视、不区别对待农民工子女,环境的包容对于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是最有效的。

  (二)增强“留守经历”大学生自身适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要想从心理健康问题中走出来,除了依靠各种来自外界的帮助,更需要当事人增强自身意识,加大努力,从自身心底里主动离开相关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树立正向的自我意识。“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当通过不断的自我观察,逐步形成以自我分析客观、真实,对自我充满自信、充满动力的自我认知,而非一味地沉溺自卑,无法自拔。在生活中加强对自爱、自尊、自知、自信、责任感、优越感的自我体验,加强自我控制,时刻悦纳自我,欣赏自我[4].第二,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奋斗目标的激励下,人能够更好地发掘潜能,进而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产生抑郁或焦虑心理,往往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和希望;而如若理想和目标过高,则难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进而会产生懊恼、郁闷等不良心理。因此,大学生应当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兴趣爱好,制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目标,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心态[5].第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与其他人接触、沟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参与的过程中,人的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积极参与由学校、社会举行的相关有益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被适应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变被动为主动。

  (三)加大学校层面关注度,努力改善心理问题。

  作为大学生的长期“驻扎地”,高校时刻陪伴着“留守经历”大学生,更容易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对其心理健康形成正面影响,故而高校应当是改善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力军[6].从高校层面做好“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掌握该部分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健全心理档案。高校可采用班级———学院———学校的三级模式,从班级小范围精准把握到学校大范围宏观调度,协同做好建档工作,以便在出现问题时根据档案信息尽快寻求解决方案,给予及时的调适和辅导[7].二是巩固加强辅导、交流,从专业角度打开学生心门。一方面,从心理辅导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建设层面入手,运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解答心理疑问,寻求心理对策;另一方面,可通过有一定实效的趣味团队游戏、聆听故事会等心理类师生互动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三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都能有效地助力“留守经历”大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都会参与到学生社团工作,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容易打动彼此,也更容易形成相互影响,因而加强学生社团的正向管理和引导,是提高校园生活质量的一部分,也是形成积极导向的途径之一。四是做好与“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做好双向引导。高校在进行心理辅导时,通过与家庭的沟通,能更真实、客观地了解其成长经历与其他相关事项,进而作出合理、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解决方案,而与家长沟通交流中对家长的呼吁,能帮助家长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发挥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性,即在家庭与高校的双重作用下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家庭层面关心度,辅助缓和心理问题。

  家是避风港,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个人内心最亲密的场所。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应该加强认识,不能单纯从学校教育找原因、找出路,要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在孩子幼年时期为其打好基础、做好榜样、当好导师,帮助孩子走向独立。性格的突变大多是因为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人关注有人疼爱的。人在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通常是最简单和直接的,同时也是最迫切最必要的,满足这些需求对其心理成长的作用十分重要。家长应该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频率,丰富交流内容,经过彼此的交流沟通,既让孩子有一个了解父母的机会,让孩子更理解父母,也能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面对面的交流是最有效也是必须的,这也能够使家长更加清晰地知晓孩子的心理状态。所以,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创造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和温暖,从而使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更加理智地思考,以减少其心理的负面情绪。

  四、结语面对加速发展的经济,解决“留守经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势在必行,然而当下较低的关注度和多方的不理解,显得此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予以关注和帮助,而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共同出谋划策,为构建和谐、健康社会尽责尽力。

  参考文献:

  [1] 谢新华,张虹。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的述评[J].青少年学刊,2011(2):25-29.

  [2] 唐胜蓝,肖芳,辛培娜。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5):42-45.

  [3] 谢思霞。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6):188-189.

  [4] 宋坤强。谈谈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获得[J].教育探索,2001(9):59-60.

  [5] 韩丽春。引导高职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2-64.

  [6] 苏娜娜,王军强,黄海量。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6(6):73-76.

  [7] 崔健,夏林。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途径的探究[J].管理学,2014(6):14-17.

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的小论文(通用3篇)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的小...
论文2012-02-05
五年级数学的小论文(通用3篇)

中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与现状分析论文(精简3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与现状分析论文,欢...
论文2012-07-06
中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与现状分析论文(精简3篇)

电工技师的论文(通用3篇)

[摘要] 主要探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关键词] 主体性;民主;成功;方法;兴趣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职业学校广泛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概念抽...
论文2011-08-04
电工技师的论文(通用3篇)

概括能力和文章标题(优选3篇)

[作者] 彭庆达 [内容]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教委所编的高考《语文科说明》要求考生对“具体的内容,能...
论文2016-06-01
概括能力和文章标题(优选3篇)

简析中国文化取向与社会互助论文【推荐3篇】

论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取向:社会互助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以儒道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其中儒家所倡导的大同思想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互助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
论文2014-02-03
简析中国文化取向与社会互助论文【推荐3篇】

财富1500字论文范文(优质6篇)

财富1500字论文范文 第一篇有些人抱怨,活着有什么意思。如果有人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活着不仅是自己活着,更要为别人着想。人们张嘴一个向雷锋学习,闭口一个向雷锋学习,可是真正像雷锋一样的人恐怕很少...
论文2011-07-02
财富1500字论文范文(优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