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通用17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及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是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它的发展历史虽然相对较短,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展示着无限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急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发展尚未成熟,探讨其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卑、自负等,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发自我的潜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让学生回眸自己的成长之路,通过思考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的?”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自己成长时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无偿的付出,引导大学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由于大学的课堂相对中学来说更加自由,大学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来说更加民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种压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让学生明白每堂课背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意识到要珍惜每一堂课,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大学生各科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③大学对学生来说类似于半个社会,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技巧,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学习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4、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调节压力的一些技巧,甚至变压力为动力。帮助学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学会有效地识别情绪,积极地调节控制情绪,合理地表达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拒绝爱、发展爱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学会面对失恋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恋爱问题,避免因感情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成长。

  6、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倾向以及职业价值观等,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有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具体的就业岗位以及每种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工作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在职业目标的驱动下做好在校学习的规划,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有着正面导向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摘要:文章通过综合有关调查研究结果与扫描大学生的实际表现, 宏观透视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分析了心理问题的表现并探讨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取向, 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严峻性与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取向;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宏观透视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总体上看, 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 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 近年来, 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 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 并且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福建师范大学以846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心理健康测查,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26%, 其中, 学业一般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占26.21%, 学业优良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者占10.99%。研究表明, 大学生这个群体总体上约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 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总体的10%左右。从年级层次看, 一般来说, 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一年级学生次之, 四、五年级有心理问题者最少;从性别差异看,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男大学生严重;从专业特点看, 似乎是所学专业的学习和竞争压力越大, 发生心理障碍的人数越多。

  从各个高校学生的实际表现看,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弱, 心理素质较差, 反映出的心理问题较多。由于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和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识, 其中仅有极少部分的大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笔者的研究发现, 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仅有1/3的人能意识到自己有问题, 有1/4的人能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 其中一些学生往往是由于自身的心理问题达到了一定程度, 才被迫求助心理咨询的。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微观扫描

  1.环境应激引发的心理不适应

  适应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大学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引起的。这种不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新生身上。第一, 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学校环境对新生有重要的影响。大学新生远离家乡, 过上了独立的集体生活。由于独立意识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给大学新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这些应激一旦超过限度, 便容易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分散、环境适应困难, 以及烦躁、焦虑、头痛, 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 心理角色的不适应。许多大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是学校中的学习“尖子”, 有强烈的优越感。进入大学后, 人才荟萃, 其优势地位发生了变化, 他们可能不再是校园中的“宠儿”或超群的佼佼者, 角色的突变使他们的理想大厦开始倾斜。他们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 自信心下降, 情绪一落千丈, 从此消沉、苦闷、一蹶不振, 甚至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第三, 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应试中的“连年征战”所形成的一套学习模式和方法, 使刚入大学的新生对于新的学科、新的内容、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适应, 他们仍沿用已不适应的思维定势与学习模式, 结果造成了学习成绩及效率的不理想但又忽视学习方法的探讨, 使之在学习问题上疲于被动应付, 心理上承受较大的压力, 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反应和学习疲劳现象。第四, 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环境和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及自我设计的理想与现实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差异, 南、北方学生的倒位就学, 饮食、语言、生活方式的差别等造成了学生对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对这些环境的应激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2.学习负担过重引起的紧张焦虑

  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多, 涉及范围广, 内容难度大、要求高, 与中学相比, 学习环境与方法差别大, 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重, 时间紧迫感强。据北京海淀区16所大学的调查表明, 每天学习时间在9~11小时的学生占30%。这种“高、强、长”的学习压力使大部分学生深感睡眠不足, 从而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紧张焦虑的累积导致学习疲劳和神经官能症等症状。

  3.人际关系复杂诱发的心理困惑

  大学阶段, 大学生以相对独立的个体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 积极尝试进行人际交往, 并试图发展交往能力, 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大学阶段面临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等较复杂、多维的人际关系, 由于大学生社会知识的缺乏和阅历的浅薄及人格的缺陷, 又往往缺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 致使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上遭受挫折, 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 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 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4.人格缺陷引起的心理违常

  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例如:猜疑、嫉妒、偏激、冷漠孤僻、喜怒无常等。这些个性的缺陷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及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由此产生心理问题。当他们意识到自身不良的个性品质时, 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 表现出消极的防御反应及自我否定倾向, 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以上分析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势严峻,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取向

  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笔者认为,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完满康强”观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新观念, 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健康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界定,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道德品质都趋于完满的状态。健康概念的发展使现代人追求一种人生最积极、更高层次的适应和更完善的自我实现, 从而形成了健康的“完满康强”观。“完满康强”观是全人类的理想, 是每个大学生的追求, 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工作方向。随着健康观的改变,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也在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育, 还包括心理教育,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教育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而, 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开展。

  2.培训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培训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 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方面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使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现代心理卫生学认为, 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 比起他们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学生的发展。

  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作用。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而导致的。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自身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需要心理卫生方面知识的指导与帮助。鉴于此,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黑板报、校刊、书籍、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或开展“心理卫生活动月”等活动, 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身发展中的一些心理现象, 唤起大学生对心理素质优化的自觉要求, 掌握心理调控的基本技能, 能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助”,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自身心理品质。

  4.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有针对性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专门的心理咨询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 鉴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多, 我国许多大专院校都设立了名称不同的心理咨询机构, 有的学校还安置了专门的或。通过专门的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工作, 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拢, 缓解或矫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5.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或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教育的“温室效应”, 使得他们经历贫乏、角色单一, 独立能力、适应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形成的心理问题较多。因而, 学校应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中, 了解社会, 接触现实生活, 体味多彩的人生, 进行耐挫折教育、角色训练和个性塑造, 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坚强的自我。

  6.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化。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新思路。通过对学生生活史、发展史、成长史等的系统考查, 智能、人格、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查与行为分析, 咨询记录等手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可以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异常行为进行早期的预测、预防及矫治;有助于对大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许多院校实践表明,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多方面的益处, 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综合模式。

  总之,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严峻的, 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样的, 在此基础上, 改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取向也是多方面的, 这些取向必将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比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感觉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都是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所以,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因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满,认为自己人缘不好,不会处理问题,造成错误的归因。而这种错误的归因往往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就很容易会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这样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方面,他们要正常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找工作比较困难,要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他们就业时会遇见犹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会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学业更是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且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并且有贡献精神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准确、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并且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负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订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要不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要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潜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由于处于社会逐步转型、竞争不断加剧的新时期,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适应诸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心理问题现象频繁发生,心理障碍人数不断增长,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引起了高校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现代心理学思想,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规律的原则,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不仅具有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价值,而且具有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兼顾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提倡的全面成才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帮助大学生构筑起以物质支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作为重要支柱的人生大厦,将会成为当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展现了现代化教育的特色。因此,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而存在,大学生的所有活动均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假如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没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影响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思想问题常常与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地反映出来,比如,缺乏学习动力、产生人际矛盾、稍遇挫折立即退却、情绪容易失控等通常与承受力、控制力、协调力不强等心理因素直接相关。对于此类心理问题最好采用心理方法进行处理“心病还需心药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2.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可能正确认识现实状况,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关系到智力活动的效率,有助于身体健康与美育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具有当今时代的独特印迹。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独立意志、思想推陈出新、个性比较张扬,是大学生的优点所在;同时,容易偏激、逆反心理较重,也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不足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和谐发展而实施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对他人的包容之心,学会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使彼此融洽相处。大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接触社会,主动关注社会,与社会相适应。大学生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努力做到“天人合一”。大学生应该做到自我认知,只有完全了解自我,才可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高校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己任,理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位大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以培养健康的心理个性和较好的心理能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

  3.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开发潜能的必要途径

  人的潜能开发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积淀:一方面是亿万年来人类生命演化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财富。遗传素质是先天产生,生而具有的;而精神财富是后天学习才可能拥有的。教育使得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无法简而化之地内含于普通教学之中。根据当代智力观点,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因素组合而成,每个人的智力之所以不同是多种智力因素组合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不是谁比谁更聪明而是每个人如何聪明以及何处聪明。大学生的潜能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关键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方式,使大学生认识自我的智力结构和掌握对应的开发手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诉求

  1.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美国,随后迅速发展,影响国际心理学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现了西方心理学史上的重大突破,无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都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反对自然主义主张的生物医学模式和机械决定论坚持的行为主义模式,提倡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实现从物化到人化的革新,将人性放在第一位,关注人性的乐观阐释和人的潜能与价值开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一贯所坚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大学生的经验作为其出发点,创建立足于来访者的关系,提供给来访者积极关注、真诚相待的心理环境与氛围。

  2.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西方兴起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映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下,从产业商品向消费商品过渡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丰富了创新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精神资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重视唯一性与普适性,而关注具体性与历史性,主张差异性与多元性,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将确定的二元对立理性思维转化为不确定的多元共存非理性思维。具体而言,教育理念提倡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来创建多元开放的体系;教育目标秉承异质性标准,主张塑造创新能力与批判能力;教育内容强调开放性、多元性、批判性和不确定性;关于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

  3.积极心理学思想

  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思潮。一改百余年来传统心理学偏向于心理障碍的研究模式,积极心理学提倡从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换。自产生之日起,积极心理学就以全人类的发展和幸福为其关注点,以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心。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将传统只关注生命问题的修复转向为同时建立美好的生命品质,充分开发人类潜在的幸福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性格、气质与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视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当然应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大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自己,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坚持一定的原则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才可能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大体而言,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遵循全方位的系统原则、理论结合实践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全方位的系统原则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出发,全方位创新与本校实际情况相适合的、与自身要求相符合的模式。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密协同自身系统的诸要素,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紧密协同高校其他教育系统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彼此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高校管理、专业教学、院系工作等诸方面相互协同,同时还需要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作用。

  2.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单纯的理论不会产生实际成效,理论只有依附于实践才可能见到成效;同样的道理,实践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具有明确的目标。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原则,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分析具体的教学过程,总结心理辅导的过程,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发现问题,不断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相关的理论,并进一步完善指导理论。

  3.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教师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想法,理解大学生的理念,维护大学生对教学的自由发言权,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关心大学生,同大学生平等对话,以实现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是以大学生为中心,采取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统筹兼顾大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诸方面为其基本内容。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1.转变高校心理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认识以及基本态度,是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理想性和稳定性的范型,通常具备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特性。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决定其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影响其选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并制约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颇为重要。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咨询,却忽略健康教育,而心理咨询又多为障碍性咨询,至于发展性咨询则较为少见。一般认为,只有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才有必要成为心理咨询对象,至于因学业、就业等而面临困惑的大学生则与心理咨询无关。诚然,治疗性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同样不容忽视,而且从长远来看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心从治疗性向预防性转变,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对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

  2.健全高校心理教育队伍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当中,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师资建设与师德建设当中。教育部和卫生部曾联合发文指出,高校应该加强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吸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高校应该建设由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既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联系和互动,又能够实现学院相互之间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消除以往队伍建设模式单一的不足。由“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成立高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督导组从事督导工作,聘请相关专家提供心理咨询与培训,设立以院系辅导员为主的专员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从大学生当中遴选心理素质佳的“心灵使者”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3.创新高校心理教育载体

  大学生宿舍区不断丰富和定期更新板报或报栏内容,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及时发现心理健康异常的大学生,以便及时治疗。通过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绍克服心理障碍的心得体会,鼓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大学生敢于面对现实,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感。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院系辅导员应该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或校报进行专访;通过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开设专栏评论、讨论互动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或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营造高校心理教育环境

  人的行为通常是由自身的心理因素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心理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巨大。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习惯于着眼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较少甚至从不考虑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力争营造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环境。在大学生活动的任何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涉足,力争扫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盲区,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来自心灵的关爱,获得有益的咨询与援助。

  总而言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乃形势所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思想成果,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路径,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1.引言

  目前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质量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实施的成败,这不仅只是考察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建设。现阶段大学生学业荒废、道德失衡、沉迷网络等一系列的现象导致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这一方面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2.大学生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现

  2.1自我封闭。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愿与他人交流,习惯自我封闭,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学业上的重重压力,与同学室友关系的紧张,家庭贫困的落差、就业前景的渺茫,情感不顺等,这些因素都会给这群未经风浪的脆弱的大学生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使大学生文凭较高,但他们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用工单位的挑剔不满,若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或调适,这些也会使学生陷入一个自我封闭、孤独寂寞及不善交往的状态。

  2.2自卑感。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有自尊、自立、自信的健康心态。自信是发挥自身能力的前提与动力,尤其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大学生的自卑感大多源自于缺乏对自身外表或家境的自信。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及环境,地区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会使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也不能参加开销较大的集体活动。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与交往,性格较为腼腆内向,害怕在人前表现自己,怕被嘲讽或耻笑。有些学生因个子矮、身材胖、皮肤黑或残疾等自身条件而感到自卑,也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怕遭到旁人的指点与讥讽。

  2.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在成长阶段都会存在的一种基本心理行为反应,但如果逆反心理加重便可能会发展为一种心理疾病。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自由,他们总是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与说教,而不是通过一个平等的态度去沟通。长期的学习压力也会使得学生没有自由,产生想要逃离的想法,当学生想通过网络游戏或网络交友聊天的方式来减压时,可能一些不良内容会趁虚而入,当再次遭到长辈的说教时会使得学生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带来恶性循环。

  2.4沉迷网络。

  互联网是新时代最伟大的技术应用,它在带来便捷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每个学校都会存在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这也是高校工作者的难题。学生迷恋网络会使其遭受巨大的身心健康损伤,通过大量占据学生的时间精力来严重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在于他们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且自制力较差。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可以令其找到自我,得到成功的快感。同时学生的网络成瘾也因家长、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监督不力而导致。缺乏规范经营的网吧为大学生网瘾开了绿灯,网吧由于利益驱使不限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学校为学生提供上网服务功能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源,但也令自制力薄弱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中;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孩子进行平等的教育。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自身认识到网络利弊,理性利用网络资源,学会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自身未来就业服务。

  3.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

  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相关部门应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不良心态带来的心理问题。同时这些措施的制定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思想更加蓬勃向上地发展。

  3.2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

  要改善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工作者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学习来增强自身心理素质。高校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咨询来为有心理疑惑的学生排忧解难。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深深的信任老师并渴望老师的关怀。若老师能充分发挥自身魅力、积极面对工作,也能获得学生较高的信任度。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还应为大学生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及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不能只一味讲授课本概念,更要用实际案例分析,多渠道多角度地分析教学。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有社会影响力的老师或学生应用现实案例来引导教育学生。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6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的转型时期,在这重要转型时期,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积极地引入人文关怀的概念,要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为何”“生又为何”的人文教育真谛,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文教育的内涵,鼓励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或有问题者呈上升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大半都有过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心理偏执现象,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辍学、自杀等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概率更为严重。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造成当前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影响

  家长是每一个学生的启蒙教师,为此,学生家长品质的优劣、文化水平层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以及家庭环境等众多因素无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的条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极为粗暴,动辄打骂孩子,使得孩子从小就对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帮助,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难以得到家长的有效引导和鼓励,致使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压抑感”和“委屈感”。

  2.学校教育不当

  受制于整体的教育环境,我国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和弊端,片面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高校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样片面追求升学率,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将学生专业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势必会造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单调,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严重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众多学生存在持续的心理压力和一定的心理问题。

  3.社会不良影响的存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潮日益渗透到当前的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还不够稳定,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和稳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社会上各种现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认,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视等内容的传入,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的学生对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这些来自社会上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的“人文”包括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人文素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文化素质,即指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在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文素质的最高形态。人文教育对学生内在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过积极有效地传播人类文化,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化成人的稳定的基本品格。这些品格包括我们的人格、品质和修养。通过这种品格的内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会进步的标准。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积极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它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顺应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谐性,积极领悟其中的真谛所在,并用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矛盾,要积极鼓励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据此有效探索个人成长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进一步明确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用以满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进一步协调好内心的和谐和均衡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人文关怀的策略

  1.积极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误区

  近年来,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各院校及相关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有效地开展了众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就当前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性。如有的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产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重视并预以加强,更有甚者,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其个人的心理品质业已定性。要想切实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和认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相关的人文教育策略,积极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误区,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发展。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机构,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点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把握,那么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意义。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心理档案一定要依据科学规定的量表,全面描述并反映学生的智力、个性及学习适应性,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未来的职业潜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预测,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对学生的评估要坚持从内到外的整体勾画。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实施科学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心理依据。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对自身的认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显著地帮助他们预防和缓解种种心理问题。

  3.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这些压力和冲突来自多方面,如学业上的不顺,感情上的纠葛,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这些常常使得大学生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为此,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据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群体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够进一步增强群体对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吸引力。正是因为群体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对群体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须要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使得学生在群体之中建立更为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爱,对于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心理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帮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体生活中去,增强他们的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对于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新形势下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等多种问题,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状。而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通过审美与艺术的途径,将大学生的种种压力合理疏导,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为他们提供情感宣泄,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真正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公民修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教育开始引入公共艺术教育。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并为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体系趋于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课程设置时间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结合,所以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饱满、爱好丰富、思维活跃,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型的标志。但是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部分学生还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问题。根据年级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难度提高、就业难度增大双重压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导,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陶冶审美情操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格调日益低俗化。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种审美享受,经过了大量高雅艺术作品的熏陶,他们的审美标准得到不断提升,自然就会摒弃低俗文化。例如学生们在欣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得到了放飞,体会到了音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生理上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但他们在心理上确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心理健康。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引导学生合理的将过剩的体力和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们对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演唱自己喜爱音乐充满了积极性,他们有的演唱流行音乐,有的演唱重金属音乐,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满了个性。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进人际交往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毕业后社会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所以说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例如学生在进行书法课程的学习中,个体差异很大。有几名学生拥有书法基础,所以写得很好,而大部分学生书法能力较差。教师就鼓励写得好的同学去帮助其他同学共同练习,不仅班级整体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总之,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对它引起足够重视,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开展,为学生培养出高雅审美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8

  摘要:调查和分析在校大学生,其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法,通过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防范意识,构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提升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身体素质。近些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存在障碍,有学者曾经统计过,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达42%,其中都是以神经症为主,并且患有神经症的大学生数量高于一般的人群。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选取沈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240名,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龄在20—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6±1.53)岁,从来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5名,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0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95名。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相关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查阅,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根据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40份,有效的回收率为96.00%,将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分为正常组和非正常组。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得分≥2分,≥3分的人数进行统计。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测试,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测试,测试指标为九项。最后,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数据填写至SPSS软件之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其所得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状况

  从表1中能够看出,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分析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等影响不大。但在身体素质方面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二)心理健康调查状况通过SCL—90自评量表统计后得出,≥2分的是阳性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的心理反应,≥3分的为中度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有160人在这一项上面得了≥2分,占总人数的66.67%,在这一项上面得了≥3分的,占总人数的28.33%。由此可见,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精神病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学生心理障碍体现出来的,很多学生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喜欢参加一些集体性的竞争活动和项目,缺乏兴趣、反应迟钝。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课余时间又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也只是应付而已,慢慢地身体素质就会越来越差,上课时不积极,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大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的态度不积极,不参加体育锻炼,很难在运动能力方面获得提高,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原因。

  (二)影响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学生受到自身身心特点的因素影响,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比较少,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

  2.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比较激烈,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相对比较复杂,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许多影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阳”,时间一长,错误的思想会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无论是什么事都要以我为中心”,导致这些大学生在小时就被家长养成了一种优越感和自尊心,并且在独立面对、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父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逐渐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斤斤计较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学校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逐渐地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

  5.身体素质因素

  有许多学生因为体形很胖,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时比较慢,比较别扭,感觉不如其他人,会担心同学笑话,缺乏自信心,逐渐产生自卑的心理。

  6.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由于大学生自身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自身未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意识方面的掌握和了解都比较浅薄,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发展下去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204名大学生进行详细统计和调查后的结果发现,有66.67%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都比较好,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比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强,并且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身体素质的建议

  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防范意识,控制自己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心理方面的障碍,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质量。同时,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促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变化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参加集体活动是有效治疗和调节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同时,应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通常情况下,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等方面都比较差,这类的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参加到体育锻炼的教学活动中,更不喜欢参加一些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9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化,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团体辅导教学活动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创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团队辅导;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是让教育工作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利用团体辅导原理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化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团体辅导形式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多样化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互动

  团体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显增多。教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组织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互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素材,促进课堂氛围的热闹化。团体辅导,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就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让课堂变得开放起来,也会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要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在有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中融入团体辅导模式。让团体辅导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团体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意识,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健康的个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心理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说出15个“我是……”的句子,对自己进行由浅入深地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价值拍卖”游戏,假设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金钱,向学生展示“健康”、“诚信”、“大房子”等拍卖品,让同学们竞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团体辅导,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实施,重在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交际者。教师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戏,让一人站在高处,背对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响应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际交流过程中必备的品质,也是一项技巧。用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个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团体辅导,做好情绪调控

  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日常行为与生活快乐程度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像“番外篇”。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误会、看到两位同学在一起悄悄说话,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会没有叫我”等,当学生说出具有负面情绪的观点时,鼓励学生一起来讨论这种想法的正常性。当学生有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一些心理的小秘密变得公开化,促进课堂活动轻松化。

  (四)利用团体辅导,调整恋爱心理

  恋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正常的活动。利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形成恋爱能力,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和谐化。教师可以利用“情侣间的小矛盾”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用课堂讨论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解开心结,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能够在一段情绪中付出与宽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正常,能够减少许多校园矛盾与暴力事件。重视恋爱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团体辅导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去,拓展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更能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俨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大学生作为接受前沿文化的重要接受群体,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借助大数据的理论形态和工具手段,深入探究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而进行治理,促使农村大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数据;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生活学习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日俱增、影响日益深远。大数据以其强大的海量、精准、实用的特性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的集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战略,将为我国的各方面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前沿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祖国和未来的希望。农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想品行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对其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乃至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借助大数据来探讨、分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要素,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应对与治理,从而促进农村大学生健康、快乐的幸福成长。

  一、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及和使用,他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将在第三次浪潮中“谱写华彩乐章”,并预言“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最早正式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MGI),其在一份名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下的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世界,分析大数据是支撑新的生产力增长的基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日俱增、影响日益深远。数据俨然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更多数据,谁就拥有未来”。大数据,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数据,对于“大数据”的定义而言,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权威IT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大数据是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超出传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极端信息管理和处理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大数据是“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频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麦肯锡(MGI)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总体而言,大数据是指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以裂变式增长的速度不断呈现出信息的集合。因而表现出大规模、多类型、高速度、精确性等特征。

  二、大数据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大数据作为新时期的战略资源,有效抓住其优势和机遇,提升信息和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我们深入探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治理和改善,构建农村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和思维观念,促使农村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数据的海量性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多样性相契合

  信息的裂变式增长,以信息为集合的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以其多样的信息来源渠道、繁多的种类、及时的变更性、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多元化的思潮遍布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展现给人们超强的海量信息,人们可以在瞬间掌握各种各样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学是学生们的人生重要转型期,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中接受高等知识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定型时期,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相当于鲤鱼跳龙门一样,跳过那个知识的“龙门”,才能拥有广阔的人生世界。然而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比较贫寒。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的大学生迥然不同。从农村考入大学,因其成长环境而会面临众多的问题,如社交关系、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等,导致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面临众多的挑战。因此大数据的海量信息、精准的数据能够为探析和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规避风险、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让农村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从而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大数据的飞速性和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及时性相契合

  大数据建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高速运转诞生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如今,互联网技术在逐渐的提高,以大数据为中轴的数据产生的速度更快、信息来源渠道更多样、传播的范围更广阔。这些高效的、精准的信息源为信息的收集、统计、归纳、总结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与保障。农村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思维、意识观念的渐趋成熟期,思想形态正处于波动期,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手机等工具应运而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人员鱼龙混杂,信息的真伪性难以得到确认,同时多元文化思潮的不断涌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世价值学说等思潮严重影响着农村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和情感态度。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应巧妙地借助大数据的飞速性,进行及时、有效的防御和治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构建良好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三)大数据的精准性与农村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准确性相契合

  大数据本身是基于海量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可以整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资讯。可以及时、迅速的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大数据时代下,以数字媒体为中心的信息,精准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世界中的方方面面。将人们抽象、非结构化的信息以视频、文字、数据、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对抽象事物、非结构化的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探索出更多复合规律的事物,遵循规律,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促进其不断地前进。思想是受一定事物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动摇与改变,进而言之,农村大学生因其独特的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他们的心理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思想容易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成长环境、活动范围,社交活动、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极大的隔阂感,致使部分农村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逐渐产生了自卑、失落的落差感,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结合大数据的强大精准性,及时地掌握农村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变化等情况,对出现心理问题或行动异常的农村大学生及时的进行开导和疏解,防患于未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防患于未然,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农村大学生积极的应对大学生活,培植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绘制好精彩的大学生活。

  三、农村大学生心理环境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几乎一直处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比如受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经济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以经济水平为主,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缓慢,大多数农村地区的GDP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经济的发展环境一直处于恶性的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跟得上人们的实际需求,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群体纷纷“离家出走”,奔走异乡,纷纷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去打拼,以此获得劳动收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群的外出打工,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出现,大多数农村家庭只剩下年迈的老人来照看留守儿女,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监护,在监护人一职上取之甚少。长期缺乏感情的滋润和德育的培植,大多数农村子女的心理健康防线就容易被摧毁。一有敏感事件的发生,内心的堤坝就容易决堤。日积月累,子女的心理健康环境就容易变成情感、意识的异质区。容易诱发各种各样的道德失态、行为失宜的现状,不利于农村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农村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健康培植。甚至对将来的生活、工作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时代统占着我们整个世界。大数据日益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超速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大数据的汇集增大了敏感数据暴露的可能性,对数据的无序使用也增加了要害信息泄露的风险。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信息的涌现,武侠风气、暴力倾向、淫秽色情信息的腐朽言论、思想的出现,以及普世价值学说,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侵蚀,严重影响了和谐、愉悦的社会风气。农村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思维、观念的渐趋成熟区,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跟风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猎奇性比较高的群体———农村大学生而言,他们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农村,对信息和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比较滞后,相比城市大学生而言,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对他们而言是十分新奇的事物,面对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必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因此盲目寻求改变的他们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表现出背道而驰的状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就读,周围的环境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明显不同,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农村的固有生活习惯,在衣服穿着、生活习惯、个人偏好、社交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明显不同,因此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与挤兑,长此以往,对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再者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总体而言表现为贫穷、困苦。在困苦的生长环境下也培养出了良好的品质,淳朴、务实、单纯、善良、踏实的良好道德品质。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不总是朝着有利的一面去发展,存在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农村大学生意志脆弱,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嫉恶如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迷惑、也容易被困难所打败,更有甚者走上人生的歧途。学生管理者也存在缺乏对农村大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多数情况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人身是否安全,而缺乏对学生心灵上的关心与呵护。也缺乏系统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甚至过于形式化。缺乏预警机制,往往等到事故的发生才开始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学生自身的脆弱

  农村大学生多处于17~25岁阶段,思维意识形态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其价值观念的塑造正处于养成期,作为90后的农村大学生,思维比较敏感,自由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对大多数事情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有的农村大学生从小受农村生活的影响,意志力比较坚定,但同时也存在意志不坚定的农村大学生,局限于表面现象和短期利益,比如受比自己学历低的人却能够获得较高收入的同辈群体的影响,容易被诱导,容易盲目从众,最后后悔不已。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又缺乏有效的疏导和调节方法,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难以接受,进而自暴自弃,采取逃避的消极方式来面对一切,最后得不偿失,雪上加霜。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比较单调,参加的社交活动比较少,行为习惯表现为一种自然状态,内心渴望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渴望拥有和谐的朋友圈,但大多农村大学生缺乏主动性与交往方法,因为不自信的自卑心理经常表现出木讷、呆板的行为与举止。同时看到与城市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相似,极易陷入消极、盲目的行为状态中,本来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却因为放弃学业而陷入了自己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的困顿生涯。

  四、大数据时代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路径

  (一)加强教育与呵护,构筑温馨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定基础。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及时的关注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列问题。在留守子女家庭中,父母不仅不应该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推诿责任、放弃行动,而且还应该积极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弥补家庭拆分给子女带来的伤害。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不应该采取一味的说教,这样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获得令人失望与痛心的结果。因此应该根据子女的心理特性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可以多向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家长学习育人经验和方法,同时多争取时间来关心和关爱自己的子女,多进行言语的沟通和实际行动的表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子女培植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行使责任与义务,培植和谐社会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方方面面都被数据这张大网包裹着严严实实,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在信息裂变式增长的生活空间里,每一个人都已经成为“数据人”,人们的身份特征、性格特点、理论动态一一被数据所体现、所包裹。身为数据人的管理者———社会各组织、部门,维护信息的运行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构成一定的群体,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每一个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应以身作则,拒绝腐朽、落后的思想言论的传播,文明使用信息、正确上网,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在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信息的监督与防控,禁止西方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传播,教导农村大学生合理的上网,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三)创新教育与管理,营造融洽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大数据的重要承载者,借助大数据的强大魅力引导其自身更好地发展。“在教育变革的大数据时代,谁占据了教育大数据,谁就把握了教育的未来。”建立健全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和服务机构,吸纳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队伍,将心理咨询工作落实、落细、落小,做到切实为农村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大数据基础上的心理状况档案数据库,高校心理咨询管理工作者做好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数据和资料做好整理和分类,做到重点突出,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与处理。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同时开发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及时了解农村大学生的活动状态,进而分析他们的心理情况,进行引导和纾解,促使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规范言行与举止,创造积极健康人生

  人生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身的自立自强,才能塑造不一样的人生。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家庭情况与城市大学生明显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自然人,都享受着权利和义务,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权,改变不了出身的环境,但却可以改变自己,因此农村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洁身自好,严于律己,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积极乐观,善于向他人学习,积极吸取他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扩大交际圈,积极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经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确保自己的信息和人身财产安全,不轻信网络谣言,自觉抵制网络腐朽言论、思想的侵蚀,不盲目从众,抵制淫秽色情的数据和资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1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它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原点,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归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主要途径,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为主要方式普及在校大学生心理科学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在校大学的心理综合素质。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素质教育课程,从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育内容和课程价值定位等方面看,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延续了传统主流心理学即“消极心理学”理论,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把关注点放在心理问题学生群体上,把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作为教育的重点,既无法从根源上有效预防和彻底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不可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和培养,再加上全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理解不一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逐渐暴露出不足。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理念开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视野,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思想消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教育目的应遵循心理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帮助大学生开发心理潜能和提高心理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心理问题对象,将重点放在“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上并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出发点,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弱点。在这种消极思想指导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上以治疗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在实际课堂教学则以矫正和诊断心理为重点。这种思想消极的课程体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天局限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应发挥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方面,不利于充分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

  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欠合理

  目前,受“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性障碍、抑郁性障碍、恐怖性障碍、强迫性障碍、疑病性障碍等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在此教育理念影响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病理性心理和消极性心理为主,即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相关的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预防和矫正方法。心理教育导向和教学实践,无形之中使绝大部分大学生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片面理解为心理问题,误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的课程体系过于关注缺陷和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潜能,不利于大学生拓展心理素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也反过来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缺乏完备的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应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不同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互补、教育功能各异、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覆盖范围和课程时间安排协调统一,从而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较为分散,各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此外,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连贯性,过于随意,没有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不同个性大学生实际心理的教育需求。更有部分教师只凭自己的兴趣开课,没有考虑其开设的课程是否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㈣心理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由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辅导员承担,而这些教师很多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经过心理学的严格训练,没有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有些心理教师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没有办法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涵,导致有些心理教师只能采用灌输式手段授课,心理课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不少心理教师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照搬课本理论知识来处理大学生碰到的心理问题,随便给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扣帽子,视之为洪水猛兽,并利用一些强制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教师素养欠缺导致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再次伤害和扭曲。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加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导致高校大学生群体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必须重点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挖掘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心理问题为焦点的消极心理学的有效补充和理论升华,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当中去,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回归到以人性为本的教育目标上,确立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综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相互统一,心理学教师把大学生化为具备发展潜力的个体,挖掘和培养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潜质,有效提高大学生发展积极心理的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完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且完善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

  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存在心理适应困难、心理行为失调的特殊个体,其关注的对象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而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则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如焦虑性障碍、强迫性障碍、抑郁性障碍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却没有机会认识自身内在潜能进而发展自信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人格品质可以将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有效激发,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潜力,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要认识和发展大学生个体内在积极潜能,使之形成一种日常行为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以有效充当这一途径。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有助于改变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心理学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从根本上重视和巩固大学生心理的积极特质,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问题”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中心和归宿,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积极态度来对待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学会挖掘自身潜力,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幸福体验,从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

  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实际需求,科学选择和当代大学生最为贴近的相关心理主题,从积极的维度入手介绍和解释这些心理学问题,一般应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课以普及和传授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助在校大学生主动认识和发现自己的潜在积极品质(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即传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必修课侧重教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但积极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独立的积极心理课程。积极教育可以渗透在大部分的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程中,心理选修课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和不同兴趣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供大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选修课的主题要有明显的区分度,不应求大求全,而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始终强调心理学家应该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它的基础方法和理论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来研究,充分发现个体的内在潜能从而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积极向上地应付日常问题。传统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较少生活化而更具理论色彩,因此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必须选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内容”来组织心理教学,避免过多采用“消极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将心理学理论和日常生活有效衔接,引导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心理学意义进行讲解和探讨,提高大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事件的能力与技巧。在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关注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现和培养,遵循大学生主动体验的原则,从而使大学生通过积极领会和体悟进而自主构建自身完善的心理系统。此外,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随课程教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和更换,使课程教学内容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调整之中,这样才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心理探索空间,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生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㈣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非单纯地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也不是某种心理素质的训练,而是注重引导和促使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改变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很难从知识的掌握方面进行评估反馈。另外,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很难用一种明确的尺度来量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学是一门以大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学科,其教学评价方式应该以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要评价依据。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完善与优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利用量表施测、自我分析报告和问卷调查等工具与方法,同时结合师生交流、游戏互动和个别访谈等措施对大学生心理整体状况进行科学调查,主要考察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确定心理教学模式、心理课程内容、心理课程目标和心理课程设计等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是否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完善心理课程教学效果科学评价机制,并以此优化心理教学模式和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不断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2

  1互动式教学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实践

  1.1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1.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3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的整体构建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的是,在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事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目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体构建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在这种环境下,要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可以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大学领导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约束,许多大学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终比较小。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大学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内涵,并且可以很好的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类的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一些认知情况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类的美德。与其他的一些心理学相比较,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研究并且不断的发扬人类所有的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它旨在激发所有人们的内在潜力,鼓励人们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将这一心理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将他们培养成全面的人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觀念比较落后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实际上我国许多大学目前已经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观念比较落后,进而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一个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对于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在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始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们的教学理念更是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

  (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不平衡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我国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确保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目前影响我国各个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国的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对于许多大学而言,它们将文化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情况,而完全忽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文化课程教育的过度重视,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排挤,许多大学甚至根本不愿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浪费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没有任何的帮助。这也就使得我国许多大学到目前为止始终无法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比较强,因此,各个学校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心理健康有关视频,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对于视频内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在他们评价结束之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对于分析比较准确到位的小组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或者,教师也可以要求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小组,由小组内部的成员来扮演视频中的各个人物,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并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情况,这样可以使得他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与心理健康学有关的知识,这对于培养他们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不断的引进并且学习国外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许多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并且比较落后,许多体系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在大学阶段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在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好文化课程,提高自己实际能力的首要基础之一。因此,为了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各个大学必须要积极的引进并且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例如,各个学校可以定期的派遣部分教育人员到国外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并且掌握他们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体系,并且尽快将这些方法和体系引进来。但是,在将这些教育体系引进来之后,各个学校应该对这些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教育体系中的优缺点,并且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需求对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最后将改革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尽快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在应用这些教育体系的时候,必须要始终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将积极心理学很好的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它最终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准确的定位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导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并且畅所欲言,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合理的指出来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应该时刻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然后尽快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使得学生可以尽快的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活动

  在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并且明确学生感兴趣的点,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构建教育体系,寻找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整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水平,而不定期的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如果学生有任何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随时到心理健康辅导室寻求帮助,及时的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告诉心理辅导教师,积极的与心理辅导师进行交流,使得他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尽快的帮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主題讲座,邀请学生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一主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自主交流和探讨,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演讲,演讲结束之后,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测试来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五)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我们知道,大学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而这些教育资源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并且整合目前学校的所有资源。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尽快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问题来进行教育,而应该时刻的了解并且强调学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同时,还应该尽快的收集并且整合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乐观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最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首先了解并且认识到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明确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个学校应该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现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法。同时,各个学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优秀的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积极的引进并且应用其他学校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确保大学生可以健康的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4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辅导员针对这些原因可采取的措施及改进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帮助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关键词:心理问题;成因;措施;

  积极教育部于20xx年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身心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于20xx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是长期而复杂的,心理问题的普遍化与严重化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心理的因素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看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甚至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失衡,要求学生一心只管学习,除学习外的一切生活上的事情全部由家长代劳,这样很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品质,丧失独立自主能力。大学生涯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在校园内搞好学习,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之外,还应该走出校园,逐步走向社会,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大学这个新环境,让他们逐步脱离父母的呵护,学会独立的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这是一个痛苦的心理断奶期,因此在此阶段他们特别需要他人的理解与帮助。作为辅导员,应该协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帮助他们由未成年的心理依赖状态渐渐过渡到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状态,让他们平稳顺利的渡过此阶段。

  (二)目标的定位

  刚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大一新生。由于在高中生活中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包办一切,他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因此社会生活经验几乎为零。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着幻想和理想,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更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个方面为之而努力。因此,进入大学后,这类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为之而奋斗,所以在学业上常常感到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因此作为辅导员,应该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和指引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性格发展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三)学习的需要

  大学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学习,老师在一节课上讲解的内容往往需要大学生在课外花费数倍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刚刚踏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养成的在老师和家长督导下被动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一时间之间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在学习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很多同学对自主学习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样合理的安排时间,利用时间。每天把自主支配的时间浪费在睡懒觉,打游戏上面。因为没有充分的预习功课,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又没有及时的复习,把课堂上所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搞懂。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大学课程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常常是中学所无法比拟的,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量和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习压力也较大。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同他们一起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四)人际关系的处理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们都需要有自己的朋友,伙伴。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独自面临一个陌生环境中的大学生更迫切的希望结交到真心的朋友。但是寝室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常常是令他们困惑痛苦不堪。很多大学生是首次离开父母,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彼此个性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对他人的包容度欠缺是寝室产生矛盾的根源。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寝室成员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一旦发现某个寝室成员之间产生较大矛盾,辅导员应当及时帮助他们,调解矛盾,缓解纠纷。如果确实因为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原因无法继续相处在同一个屋檐下,辅导员可以把他们调开,避免矛盾的激化。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重点关注对象

  辅导员还需要对贫困学生,内向学生和网络成瘾学生进行重点的关注,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贫困学生往往来自于贫穷落后的偏远地区,他们的成长环境导致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和成长于城市中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冲突。有个别同学因为生活习惯不太爱洗澡,在整个冬季可以几个月不洗澡或一个月洗一次澡,导致同寝室同学和班级里的同学对他意见较大而产生矛盾。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不敢坦然面对贫困,在与同学相处当中敏感而自卑,常常以为同学们因贫困而针对他,嘲笑他,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更多的给予精神上的帮助与关心,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贫困,鼓励他们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面对未来。性格内向的学生朋友较少,他们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人际交往。但是这类学生内心同样也是十分渴望友谊的,如果有人能及时疏导他们内心的苦闷,让他们情绪得到恰当的发泄与释放,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能避免情绪压抑到极点而作出的一些偏激行为。迷恋游戏,网络成瘾在男性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一般都是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信的人。于是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游戏之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靠游戏中的获胜来取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长期生活在网吧之中,导致在期末考试中大部分科目都挂科而不得不退学。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帮助他们戒掉网络依赖性,鼓励他们离开电脑,走向课堂和校园,支持他们不断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使他们找到自信,慢慢重新融入现实社会。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

  (一)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网站,qq,微信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们能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活中出现问题时,积极主动的与辅导员沟通,寻求帮助,预防并消除因长期情绪压抑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防患于未然。

  (二)为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各个高校都已经配备由心理专业的教师负责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在大一新生进校以后开始心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普查。摸底排查后,建立心理预警机制,针对各种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从专业的角度,采取单独辅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避免恶性的事件的发生。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新和民族的昌盛。因此,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加强心理受挫能力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起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5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体措施,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大学生处在读书生涯与社会生涯的转型阶段,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值得关注,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因缺乏社会实践而引起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许多心理问题,诸如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理想与现实冲突,考研与就业焦虑,经济困难等等,但因缺乏社会实践而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冲突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虽然如此,因只有学习经历少有生活实践经历的中学毕竟对人生的认识较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些大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在这一时期内,他们会经常产生一些自我意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冲突。第二,独立的我与依附的我的冲突。一方面,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还存在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不断成熟的自我渴望独立。同时,自己对自己有理想与规划,从单一的学习价值评价体系变成到综合的能力价值评价体系,大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与现实还存在距离。

  2、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只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一方面,渴望交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的摆正心态,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这都容易使他们陷入人际交往误区。正是因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值,造成心理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了社交恐惧症等各种心理疾病。

  3、就业心理问题

  高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求职道路上一片空白,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面试时回答问题没有思路等,导致找工作频频受挫,出现自我矛盾和迷茫,自尊心受伤,就业焦虑等心理。许多学生表现出经验不足,承受能力差等问题,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三、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实践的作用,大学生对自我的心理定位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异常忙碌的高中学业生涯,进入了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时间的大学生活,很多人突然迷失了方向。大学生活的迷茫,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模糊不清。如果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了解在社会上有什么职业适合自己,能创造社会价值,自己最感兴趣,自己在专业领域还欠缺什么技能。从实际经验中找到自我定位,明确自我方向和目标,给未来的自己做个设计,及时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大学生活就此丰富多彩起来。

  2、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和学校的过度保护让他们带着对社会的渴望和恐惧走进校园,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也不知道社会中会有怎样的挫折等待着自己。正因为如此,他们有的缺乏自信,没有勇气从事自认为不能完成的事情,即使一点点难度也会将他们吓跑,有的又盲目自信,认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自己,低估了事情的难度导致失败。社会实践是建立真实自信的最好武器。在实践中大学生能找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商讨补救措施。有了对社会的认识,有了对社会的实践经历,学生就不再会对社会感到恐慌,对自己充满不信任了。

  3、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减少情感障碍和社交恐惧

  要想改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减少人际交往困惑,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与他人接触,交流和沟通,而社会实践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社会实践中,经常是小组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必须相互交流,分工协作,这都是他们有了交往的空间和自由。为了使实践顺利进行,成员之间必须互相配合,遇到矛盾和分歧必须协商达成一致。这样有助于正确处理情绪矛盾,减少情感障碍。同时,社会实践的经历,增强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情景,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耐受性。由于在社会实践中,不是为了交往而交往,而是为了活动内容而交往,可以使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上,不至于是交往过于紧张。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其他人的交往方式,提高社交能力,减少对社会交往的恐惧。

  4、社会实践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求职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通过大学期间的认识和改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增强抗挫能力,减缓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提升抗挫能力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在实践中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办法,从而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同时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久而久之,今后面对招聘单位方可信心十足。

  5、社会实践有助于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成功指标,而今我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容乐观,除了没有清晰的目标以外,不能持之以恒,是最突出的问题。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建立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四、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服务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立足于大学生服务于大学生,能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实质帮助和有利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让其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1、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专业的社会实践,更是大学生寻找自我缺陷,完善自己人格的一个途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能力和性格上的缺点,然后针对这些缺点,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通过社会实践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2、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开展学生会工作与社团活动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度,需要从校园社团活动开始。在学生会与社团活动中,每个同学通过自我定位,竞选,工作实践找到自己适合做的学生干部岗位,也是提高适应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学生会与社团活动中,锻炼的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也锻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硬的基础。

  3、学校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月、周

  学校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除了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活动,社会实践月、周等,也更能直观的使学生们提前进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阶段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自我定位,发现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4、学校开设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

  除了实践和第二课堂以外,学校可以开设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从理论上分析社会现状,专业情况,社会实践与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如何解决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康德说,有知觉无概念是茫的,有概念无知觉是空的”只有有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实践也更需要理论知识来总结拔高。通过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明确理论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

  结语:

  总之,社会实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方式,自然要承担起调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工作,必须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整合和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创造一套实用有效的机制,最终实现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7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 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 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1.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还可陶冶他们的情操

  1.3、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 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 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3、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 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1、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3.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相关文章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论文(经典3篇)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 (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等。如:这事,你可知...
论文2018-05-03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论文(经典3篇)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精选6篇】

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毕业论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论文2017-08-02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精选6篇】

论文写作标准格式(推荐3篇)

论文写作的标准格式是怎样的呢?下面是论文写作标准格式文章。论文写作标准格式论文题目(XX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班李xx(5号宋体,加粗)(空1行)4号宋体,1.5倍行距,标准字间距)标题,用4号宋体,...
论文2018-01-02
论文写作标准格式(推荐3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论文【优选3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新课标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
论文2012-03-0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论文【优选3篇】

卡尔·波普尔与生物进化论(推荐3篇)

与其它自然科学理论相比较,生物进化论在卡尔 * 波普尔哲学体系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波普尔既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念,又试图通过把进化引入人类认知领域来进一步发展它.波普尔总是试图对进化论的性质...
论文2016-06-01
卡尔·波普尔与生物进化论(推荐3篇)

创建服装公司论文范文

创建服装公司论文范文 第一篇公司摘要:本公司位于郑州市二七纪念塔旁边的步行街,是郑州的中心,这里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市场是没问题,平时无论白天晚上人来人往,特别是周末各大院校的学生聚集于此而情侣装的消...
论文2016-09-09
创建服装公司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