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硕士论文提纲【通用3篇】
地质学硕士论文提纲 篇一
标题:区域地质演化对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
引言:
介绍矿产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区域地质演化对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的研究意义。
1. 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形成关系的综述
1.1 不同类型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1.2 地质演化对矿床形成的影响机制
2. 区域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关联性研究
2.1 区域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类型的关系
2.2 区域地质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格局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地质演化对某地区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
3.1 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介绍
3.2 矿产资源分布特征的描述与分析
3.3 地质演化对矿产资源分布的解释与预测
4. 矿产资源勘探与地质演化的关联研究
4.1 地质演化理论对矿产资源勘探的指导意义
4.2 基于地质演化的矿产资源勘探方法与技术
结论:
总结区域地质演化对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机制和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地质学硕士论文提纲 篇二
标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引言:
介绍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1.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1.1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与定义
1.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
1.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与技术
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建设
2.1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
2.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2.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的模型构建与应用
3.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
3.1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流程
3.2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制度与政策支持
3.3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与技术手段
4. 实例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应用
4.1 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背景介绍
4.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实施情况与效果评估
4.3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改进与优化建议
结论:
总结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地质学硕士论文提纲 篇三
地质学硕士论文提纲范文精选
论文题目:露天矿山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稳定性评价探讨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动力作用特点和边坡动力响应稳定性研究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露天矿山边坡失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矿山边坡失稳概述
2.1.1露天矿山边坡的特点
2.1.2露天矿山边坡的失稳类型
2.2 边坡失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2.1地形地貌
2.2.2地质构造
2.2.3岩体结构
2.2.4岩体介质
2.2.5水文地质
2.2.6工程地质
2.2.7其它人为因素
第三章 地震动力作用下露天矿山边坡破坏机制分析
3.1动力边坡破坏条件探讨
3.1.1边坡整体失稳(塑性区或者等效塑性应变从坡脚到坡顶贯通)
3.1.2土体滑移面上出现应变或者位移的突变
3.1.3有限元静力平衡计算出现不收敛
3.2动力破坏机制研究
3.2.1根据单元屈服状态分析
3.2.2位移或剪应变增量分析
3.2.3节理单元的接触情况分析
第四章 露天矿山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4.1边坡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
4.1.1 有限元法及分析步骤
4.2.1 边坡地震动力分析所采用的单元
4.2岩土体材料模型
4.2.1 破坏准则和屈服准则
4.2.2 硬化规律
4.2.3 流动法则
4.2.4 弹塑性矩阵
4.3 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
4.3.1 运动方程的`解法
4.3.2 阻尼模型
4.3.4本文本构模型与阻尼模型选取
4.4动力输入
4.5 稳定性判别标准
第五章 抚顺东露天矿南帮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5.1 ANSYS程序简介
5.2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概述
5.3岩土体强度参数的工程处理
5.4 有限元模型说明
5.5 求解方法概述
5.6 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抚顺东露天矿南帮边坡动力响应及稳定性评价
用ANSYS模拟,做详尽的动力响应分析,并对动力稳定性做出评价,在动力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上,应有所创新。
6.1ANSYS动力模型的建立
6.1.1计算模型的选取
6.1.2单元的划分
6.1.3参数的选取
6.1.4边界条件
6.1.5自重作用下复合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6.2 震动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
6.2.1作用周期的计算
6.2.2 复合高边坡的动力响应分析
6.3 边坡安全系数
6.4 稳定性评价
6.4.1 材料储备有限元安全系数
7.4.2 极限平衡法
6.4.3 坡体稳定状态评价
工程上评价稳定性,要用“安全系数”!除了分析有限元相关计算结果外,还要计算相应的安全系数,这方面内容,建议看看岩体力学方面的资料。另外,动荷载作用下的安全系数怎么算,估计要花些力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7.2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