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论文【通用3篇】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论文 篇一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研究人体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出符合人体工作需求的工作环境。在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应用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疲劳、改善工作环境,本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首先,人体工程学可以优化室内空间布局。室内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对人们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区域、通道和家具摆放位置,可以减少人们移动的距离和时间,提高工作的便利性和效率。例如,将咖啡机、水龙头等常用的物品放在离工作区域较近的位置,可以减少人们为了取水、冲咖啡而不得不离开工作区域的情况,提高工作连续性。
其次,人体工程学可以改善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减轻人们的工作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合理设置室内温度、照明、噪音等因素,可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例如,合理设置照明系统,避免直射光照射到人们的眼睛,减少视觉疲劳;合理设置室内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人们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合理控制噪音,避免噪音对人们的专注力和工作效率造成干扰。
最后,人体工程学可以提高家具和设备的设计质量。合适的家具和设备设计可以提供符合人体工作需求的工作条件。例如,合适的座椅设计可以减轻人们的腰背疼痛;合适的电脑桌设计可以减少人们的颈椎病发生率;合适的键盘设计可以减少手腕和手臂的疲劳感。通过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可以得出这些家具和设备的设计原则,提高室内设计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综上所述,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室内空间布局、改善工作环境的舒适性以及提高家具和设备的设计质量,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疲劳、改善工作环境,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论文 篇二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在室内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篇将从人体尺度、人体活动和人体感知三个方面,探讨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首先,人体工程学考虑了人体的尺度特点。人体的尺度特点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大小、长度、宽度等,这些特点对于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设计办公桌和椅子时,人体工程学会考虑人体的身高、坐姿习惯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桌椅高度和角度,以保证人们在工作时能够保持正常的姿势,减少腰背疼痛的发生。此外,在设计门和走廊时,人体工程学也会考虑人体的宽度和身体转动的半径,来确定合适的门宽和走廊宽度,以保证人们的通行便利。
其次,人体工程学考虑了人体的活动特点。人体的活动特点是指人体在工作中的动作和姿势,这些特点对于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设计办公室的工作区域时,人体工程学会考虑人们经常需要伸展手臂和转动身体的动作,来确定合适的工作区域尺寸和布局,以保证人们在工作时能够自由活动,不受空间的限制。此外,在设计厨房时,人体工程学会考虑人们的烹饪动作和姿势,来确定合适的厨房工作台高度和操作空间,以保证人们在烹饪时能够自如地进行各种动作。
最后,人体工程学考虑了人体的感知特点。人体的感知特点是指人体对于环境的感知和反应能力,这些特点对于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设计办公室的照明时,人体工程学会考虑人对于光线强度和色彩的感知,来确定合适的照明方式和光线强度,以保证人们在工作时能够清晰地看到物体,减少眼睛疲劳的发生。此外,在设计客厅时,人体工程学会考虑人对于声音的感知,来确定合适的音响位置和音量,以保证人们在观看电视时能够享受到良好的音效效果。
综上所述,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通过考虑人体的尺度特点、活动特点和感知特点,可以设计出符合人体工作需求的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发挥人体工程学的作用,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论文 篇三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人体工程作为一项新兴学科已经越来越多的与其他专业领域进行了融合性的发展。在新时期的室内设计领域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关注到设计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的舒适度。所以,人体工程学将在家庭装修、办公场所布置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的装修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人体工程;室内设计;心理因素作用;应用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虽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期望有更好的社会服务质量。将人体工程学充分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正是适应了人体舒适度的基本要求,通过充分的了解人体结构和心理状态,可以在工作和生活场所中能够实现人性化的舒适度设计。通过处理好人与生活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使室内设计能够顺应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得到快速稳定的行业发展。
1将人在空间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作为室内设计的参考要素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通过调查了解人民对于空间环境的心理评价,从空间色彩搭配,采光布置、设计角度规划等方面着手,使室内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方位都具有精神舒适感的空间。室内环境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1.1合理考虑人际关系的心理特征。室内设计要充分的考虑到有效的空间内与人口结构对应的领域性规划。一定空间内的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沟通交流,不同空间和场景内人际沟通的内容和方式都各不相同。室内设计就要在这种合理的人际距离设计上,能够实现人们心理关系中密切或者疏远的交流需求。
1.2室内设计中要考虑人的隐私心理。任何人难免的都有个人的隐私,所以室内设计工作中药充分的考虑到人的隐私保护性。隐私保护主要指设计中要注意对人的声音、视线等的隔绝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在所处的空间环境中不喜欢被人打扰,希望能够有保护自己隐私的私有空间。为此,在室内设计特别是办公场所及娱乐场所设计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使用隔断来进行局部的空间隐私保护。这样即使自己的行为不会打扰别人,也容易使自己能够在没有任何戒备的环境中正常的进行学习和工作。
1.3室内设计中要充分进行到人的心理上的舒适和安全性考虑。在人对空间感受上来分析,合理的室内设计能够让人感觉到舒适和安全。并不一定是开阔和宽广或者色彩亮丽就能给人舒适度。要考虑室内设计的舒适和安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3.1在室内设计中,要重视一些固定依托物体的设计,比如室内吊顶、硬件家装、墙壁粉刷等各个方面的设计效果。通过这些物体的美化衬托来填补室内环境的空白,使室内形成一种人体舒适感,让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可靠感,达到情绪上的平衡。
1.3.2实验表明,人们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会形成相关的色彩审美感受。色彩心理学作为人体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应。像红橙黄这三个明亮的暖色就会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感,让人有欢乐和温馨的心理感受。绿蓝青三色则属于能带给人清凉沉静的冷色调。由于不同的空间的基本功能不同,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色彩搭配在室内装饰上的作用。为星级消费场所打造金碧辉煌的尊贵感。为儿童打造活泼明亮的儿童房。餐厅则以增强食欲的橙色为主打等。
1.3.3室内的采光设计上,应该对空间的采光效果进行因地制宜的分析,并切当运用窗帘、天窗等自然光线进行调节。同时,根据空间整体风格,选择合理的灯饰形状和材质及发光效果。使整个空间能形成良好的灯光效果。
2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表现
2.1以人体工程学为依据进行室内空间面积的确定。室内空间的主要作用就是满足人的生活舒适度。人体工程学能够将人的生理心理作为主要的研究依据,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室内设计提供良好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使室内设计从空间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2室内配套设施的人性化趋势。室内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家具、生活用具、摆件等的布置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求进行的。所以,在室内布置上,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设计和规划,是的所有的陈设都能够满足人们舒适和安全体验感觉,实现生活方便。当然,对于配套硬件的布置,应该考虑到人体的个性化需求,从功能和使用便捷性上都应该统筹老少皆宜的使用效果。
2.3体现无障碍式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它的使用性上不仅能满足正常人群的需求,更能估计到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性。这就要充分的利用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理论,统筹考虑各项实际因素。比如,既要保证儿童不会被一些尖锐的桌角磕伤,又要确保一些特殊身高的人群的使用便捷性等。2.4室内设计的总体环境是实现对人的生理和心里的`各项组织作用。室内设计中要对室内的声音、光线、温度、辐射、通风等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研究。人为一定室内环境中难免会“触景生情”,室内设计效果在客观上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感官感受。如果各项设计未能达到人体工程学中的各项标准,将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所以,室内设计要考虑对设计效果人的身体力行方面的影响。为人们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空间氛围。通过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形状、色彩、光线等的设计更能贴近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需求。
3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还是初步阶段,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升,室内设计中将会充分的纳入人体工程学体系,室内设计人员应该积极的在做好设计技术提升的同时,将人体工程学巧妙的纳入到设计理念中来,以人们的实际心理诉求来指导室内设计方案的制定,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室内设计的不断人性化来满足社会和人们工作及生活各方面的需求。
作者:许带娣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林晓净.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学术交流,2013(S1):129-130.
[2]张斌.浅谈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86-87
[3]张勇一.室内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