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精选6篇)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素养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日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文将从阅读、写作和思辨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学生应该培养阅读的兴趣,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课外阅读活动、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写作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写作是思维的外化过程,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思考问题、整理思路、表达观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写作比赛、写作社团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最后,思辨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思辨能力是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辨性的练习和活动,例如辩论赛、讨论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从阅读、写作和思辨三个方面入手。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才能够拥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二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语言规范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从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背诵、死记硬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也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陈旧、题材单一的问题,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现代教材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作为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从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两个方面入手。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选择有价值的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学生才能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三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我们当前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我认为这其中最值得和必须强调是阅读,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读书,通过读书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且将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阅读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我们现用的阅读课程来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阅读课程,按照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心愉悦,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充实。
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实施,广大语文工作者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程,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加以培养,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心力”,在“相机诱导”下,“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相融了”,这样,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阅读,自然会充满热情,增强读的欲望,从而增强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进而去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而在阅读中不断感受愉悦,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必将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稳定兴趣”,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里“语文能力”即“语文素养”中所说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教学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可让学生感悟并学会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充满自主性,并在强化个性体验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简言之,就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能“自由读书、有目的地读书”;其次,阅读教学中也渗透了对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得到的体验感受,产生的看法、联想,作出的评价等均可直接作用于写作,阅读美文中生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高尚的情操等等的熏陶感染无疑也会对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无疑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何况,现在的阅读教学普遍都重视“读”与“练”结合,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阅读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同样起重要作用。一方面,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信息可以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大说话的厚度;另一方面,所阅读的人物说话技巧、语言逻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谈,有条有理,大方得体;而阅读在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阅读教学也包含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如在阅读中对生字的识记,形似字的辨别,字的笔顺笔画的掌握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过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学生从阅读课程中积累字词句篇,获得一定的语感,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但更多的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在课外等待着他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笔精华,犹如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让他们尽情地去遨游吧!那是一座无比巨大的宝藏,如果说阅读课程已经引领学生来到了宝藏的大门前,阅读教学又交给了他们一把开启这大门的钥匙,那就让他们立即扑进去,尽情地获取吧!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这无疑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营养还不足,亟需不断地通过阅读吸取营养来补充自己,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阅读。而大量的、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又对课程的阅读予以补充,形成帮助,促进对课程的阅读。
这样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循环往复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还能使学生培养并建立起稳固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等语文能力,并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熏陶出高尚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显然,这种阅读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说过:“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先生一语中的,为我们今天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点明了突破重点的方向。让我们去努力实践吧!
参考资料
1、叶圣陶教育论文集
2、巢宗祺等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缺乏发展潜力的学生。”可见阅读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阅读更是语文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文章的丰富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又说:“语文教学之一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是阅读的两翼,共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见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的角色何等重要。
语文老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文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很容易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例如:课前五分钟你讲、我也说读书活动,让学生说自己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最精彩的是什么?等等。初中学生的年齡特点善于表现,所以很积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拓宽了阅读的视野,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
学生有了自由阅读的空间后,他们会如饥似渴地阅读,此时老师要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去选书,如何去阅读?选书应该选好书、选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给人启迪和教育的。如名著。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不可能将书中所有的话都记住,所有的精华都吸。阅读要像吃甘蔗一样,要咀嚼,要吮吸,还要吐出渣子。这就是一个“筛选与吸收”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告诉学生阅读在形式上还可分为粗略阅读,精细阅读,跳跃式阅读。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无论哪种阅读目的是尽快地吸取知识、充实知识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做好阅读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运用圈点批注,并善于质疑,以提高阅读能力。
四、把阅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一旦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就可以把阅读引领到课堂上进行语文教学。
课堂阅读有别于课外阅读。课堂阅读是一种范文阅读,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有着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要求。它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吸收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从文本中接受思想、情感、知识、文化;培养健全的人格。
也就是说课堂阅读属于学习性阅读。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一定以读为主,而且以学生读为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明反复阅读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有多重要。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独立思考读出个性,成为真正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1.初次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
3.边阅读边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4.提出质疑、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解决的途径。
这样的阅读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不过是一片会思考的苇叶。”要使每个学生做一片会思考的苇叶,老师就要教会他们学会阅读。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五
一、通过“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
1.范读引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感情地示范朗读,把其中包含的意思读出来,通过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读《狐假虎威》中狐狸对老虎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一段话时,老师用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把狐狸吹牛撒谎蒙老虎的语气、神态表达出来。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看老师读后就能把老师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也模仿了过来。一篇课文的重点和最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老师进行范读。
2.听其声,观其形。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能光听,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面部表情等。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的程度。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朗读的“声”和朗读时的“形”所反馈的信息中,迅速地察觉自己教学的不足与问题,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程序和方法。
3.边读边欣赏。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做到眼、耳、口、脑并用,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看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
4.深读共鸣。每篇课文都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悟情明理产生共鸣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用心去读。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读”提高语言的理解力
1.凭读解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设计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凭借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问题的设计是指导读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朗读的质量。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设问;要有思考性,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要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同时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边读边想。教师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知道从哪里想,想什么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读的实践中去感悟,去掌握。
2.借读悟情。课文的感情需借助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要通过朗读去表达。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这样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教师要针对课文内容、课文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换词读、变序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3.读出特点。事物的特点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读出事物的特点也就理解了语言文字,这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现身说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通过“读”发展思维能力
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朗读,深入理解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深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到双方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在朗读时要突出“焦急”(语速加快)和“耐心”(语速减缓),使学生明白“焦急”是想早点看到灵车,而“耐心”则是非看到灵车不可。不管天气多么恶劣,身体多么虚弱,把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对总理的敬仰)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将随朗读的深入而得到加强。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狼和小羊》一文,学生通过朗读,明白狼的本性是贪婪残暴、恃强凌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相信它;读了《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后,巩固了对狼的认识;读了《农夫和蛇》以后,学生的认识就会提高,就会推而广之。除了整体训练以外,一篇文章的某个语段,甚至某个语句都可以通过朗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思维的求异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课文中人物的不同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的独创性。《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有超乎常人的思维。一般来说,人掉入水中,首先应考虑怎样使人离开水,那些“哭着喊着去叫大人”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考虑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考虑怎样使水离开人,“司马光砸缸”就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其他小孩的做法虽然没有错,但延误了时间。
小学生“读”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切切实实地进行朗读教学,才能有效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使“读”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篇六
[摘要]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做到“文以载道”。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语文素养 人文情怀
写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作文教学的本质应是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感知再到写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作文教学大多都致力于作文的种种操作模式,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写作的高度模式化、机械化扼杀了作文的本质,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意味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也使语文作文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把写作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做到“文以载道”,而这正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前提
作文教学的前提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美的意蕴,体会其真挚的情感,学习其写作技法,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学会阅读首先要明确读什么。在浩瀚的书的海洋中如何选择、选择怎样的书已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引人入胜的卡通书、花里胡哨的影视明星花边新闻书、韩寒之流的儿童作家书,往往是当前学生热衷的书目。
而这类书的营养成份实在太少,如果让它们占据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读一些经典书目,古文经典如: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经史子集等,外国经典名著:《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现当代名著如:茅盾文学奖作品,巴金、老舍、茅盾等现当代知名作家作品等。通过阅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和智慧的感悟,从而触及心灵深处,滋养其精神,润泽其灵魂。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确了读什么,还要解决怎样读书这一问题。其实最有效的读书方法是:略读、精读和诵读。略读就是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量的积累,尽最大限度地去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头脑,最好能做到各个领域都有所触及,略知一二。精读就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科目,对某个片断、篇章进行认真仔细阅读研究,对不理解地方查阅工具书,追根求源扫清一切障碍,除此而外还要边阅读边写心得体会,抄写精彩语段,做知识卡片,精读要做到每读必有所收获。诵读是阅读中最有意义的一个环节,也是中学生应该致力追求的一个过程。针对名句、名段、名篇,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阅读,把它记住,然后进行理解消化吸收,让它内化在心中,成为储备知识,随时准备应用到写作中去。
二、写是体现语文素养的最佳平台
新课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过程最能体现一个语文素养的高低。通过写作这个平台,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只注重技巧,而忽视对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或是教条地强调基本知识扼杀学生的兴趣,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写作仍要从培养写人、记事、说理这些基本功开始,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前高考作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的文章四不像。既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议论文,往往文体不分,不伦不类。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文体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既包含六要素,又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要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地写议论文,即明确地表达论点、论据、论证,思维缜密,逻辑清晰。首先,要引导学生写灵活自由的散文随笔,心得体会,可以表现欢乐,赞颂美好,褒扬奉献,也可以抒写伤感,抨击丑恶,揭露渺小,倡导个性化写作。其次,在训练学生基本文体的写作过程中,适当穿插带有高考趋势方面的文题,指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开放性命题作文,引领学生写作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文体复杂、难度较高的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记叙生动、逻辑缜密、说理透彻、抒情真挚充沛,使学生的作文既深刻丰富,又有文采有创意,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三、人文情怀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文情怀是指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与精神状况,是人思想情感的流露与体现,是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内化于人内心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品种、一种修养、一种心理和一种态度。新形势下作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目标。这也正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要求的。也许有人说,站在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一高度谈论作文教学是高谈阔论,没有一定的内容依托,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实施,其实教师始终应站在一个高度,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通过写作这个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要从写作生活化入手,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
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庸俗的精神品质都是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文章内容回归到生活中去已成为当前作文的主流,写作生活化是丰富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的生活单调,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没内容可写,要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学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利用好文本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平凡而又有意义的小事、琐事,如初中教材中经典文章《背影》、高中教材中《我不是个好儿子》《丑石》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从写作内容上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对社会各种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多元的、真实的、繁杂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容,如:音乐、绘画、体育等,让学生作文取材生活化,注重生活细节,从点滴生活中感受其细微变化和差异,并由此上升到理性的人生感悟和人生哲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情感支点,挖掘学生内心的真情,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挚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历程中学会化平淡为真切,化漠视为珍爱,在师生共处与人交往中培养合作精神,在文章写作中体验生活的真善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融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
[2]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育新视角.吉林人民出版社.
[4]语文教学通讯.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