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精彩6篇】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一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语言、价值观和礼仪等方面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首先,中西文化在语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文和西方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个词在中文中可能有多个含义,而在西方语言中可能只有一个对应的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此外,中西方语言的表达习惯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中文中,我们经常使用成语和俗语来表达特定的意思,而西方语言中可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其次,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差异。中西方社会对于家庭、个人权利、时间观念等有不同的看法和重视程度。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结果。例如,在西方社会中,个人权利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西方人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非常注重。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社会的利益往往被置于个人权利之上。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能够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最后,中西文化在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中西方社会对于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个人空间和私人时间,因此,他们往往不喜欢身体接触和过于亲密的行为。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会亲密地接触和握手,这被认为是一种友好和亲切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礼仪要求,以确保译文能够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和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译者需要在语言、价值观和礼仪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西文化的真正交流和理解。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二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课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因此翻译在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首先,中西文化差异在历史背景方面有所体现。中文和西方语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文源于汉字,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等特点,而西方语言则源于拉丁字母,更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规则性。由于历史的不同,中西方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方面也有所体现。中文注重整体性和隐喻的运用,而西方语言更注重逻辑性和明确性。这就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例如,在翻译一个比喻或者隐喻的句子时,译者需要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最后,中西文化差异在审美观念方面也有所不同。由于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于艺术、音乐和文学等的审美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这就给译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翻译艺术作品或者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理解原作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的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实现中西文化的真正交流和理解。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三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作 者:谭慧明 作者单位:辽宁工学院,外语系,辽宁,锦州,121001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E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xx 26(6) 分类号: G04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交流 价值观念 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2

  摘要

:茶文化是我国的特色文化之一, 在近现代的发展当中, 茶文化开始随着茶叶的交流走向了国外, 并且得到了国外人们的广泛认可,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主要是由于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在茶叶的翻译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阻碍了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即中西文化差异, 直接导致了茶叶翻译的效率非常低, 有待于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

  关键词

:中西文化; 茶叶翻译; 策略;

  在时代的持续发展当中, 我国的茶叶产业开始走出国门, 走向国际, 并且也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 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品茶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对茶文化的传播。但是在茶叶的翻译策略上, 由于中西方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直接导致了茶叶的翻译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仅仅能够传播一些浅显的茶文化内容, 而对于一些深层次的茶文化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的传播。中西方的文化本身存在巨大的差异, 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限制, 直接导致我国的茶文化翻译出现了非常大的困难。对于茶文化而言, 它最为精要的内容在于茶文化的内涵, 但是并没有多少人关注茶文化的内涵, 在国际交流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 真正传到国外的是一些浅显的茶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可塑性, 并且也没有得到人们的真实认可。一些时候, 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过于明显, 还出现了错误的翻译状况, 直接使得一部分茶文化的翻译超越了当前的概念, 展现出不一样的文化特征。对于这样的状况, 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加以引导和遏制, 避免茶文化走向错误的轨道。以下笔者就谈谈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茶叶翻译策略,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茶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茶文化本身是一种具备现代化特色的文化, 这种文化十分关注茶的主体性, 并且在研究茶的过程中延伸出茶境界和茶内涵, 而它的真正美感也在于茶境界与内涵上。但是在茶叶走出国门的过程中, 一部分浅显的茶文化也跟着走出了国门, 深层次的茶道却没有随之走向世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 本质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在文化的理解上存在相当大的误差, 不仅不容易直接理解茶文化, 反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知。这些认知的延伸, 主要来自于国外对于茶文化的认识。在国外的茶文化当中, 对于茶文化的认知集中在它的饮品特征, 认为它属于休闲饮品, 在人们放松的时候可以品饮一杯, 获得独特的感受。而且, 国外的品茶有一个大众化的特征, 即所有的人无时无刻都可以进行品茶, 没有特定的环境和约束。但是国内所倡导的茶文化本身对茶就是一种尊重和认可, 品茶的时候需要有十分特殊的环境, 要保持环境的平静和自然, 要保持心境的自然与和谐, 并且在品茶的过程中需要感受茶的美感, 体验出不一样的人生悟境。国外的茶显然没有这么深奥, 他们更加注重简单的品饮茶水, 对于茶的认知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饮品, 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说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尤其是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限制了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真正精髓的内容很难传播到国外。对于这样的状况, 需要积极采取一些文化引导措施加以调整, 使得茶文化能够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2 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茶叶及文化

  2.1 中西方文化对茶叶的不同认知

  在西方的茶叶传播当中, 一部分国家对于茶有着较高的认可度, 有代表特征的当属英国。这个国家有一种绅士的文化风格, 所有人的生活都在追求绅士般的享受, 他们认为茶是一种特殊的饮品, 而且它的味道较为独特, 能够给予人一种独特的芳香。但是, 他们对于茶叶的品饮方式往往会打破一些常规和约束, 如中国人品茶习惯在一些安静的环境, 并会配置一些整洁的茶具, 尤其注重不要打破茶叶的美感, 因而不会在茶叶当中添加任何其他的物品。但是英国人品茶喜欢添加一些特殊的物质, 他们认为仅凭茶叶是无法达到相应的品饮美感的, 还需要增加一些糖、咖啡、牛奶。而在中国人的眼里, 在崇敬的茶叶当中增加这样的一些物质, 无疑会直接破坏茶的美感。这样的茶文化差异直接导致了对茶文化的不同认知, 也使得茶叶的美感在西方的传播变得更加缓慢。同时, 由于美国对于茶的认可度并不是十分高, 因而想要进行茶文化的传播非常不容易, 仅仅可以将一些茶的历史以及种植文化传播给对方, 并没有其他方面的伸展。这样的状况, 直接加剧了中西方的茶文化发展差异。现阶段的西方茶文化, 依旧处于不断发展和不断延伸的过程中, 但是它们的发展, 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延伸, 并没有在意中国茶文化的独特内涵, 而且即使接触了较多的中国茶文化, 也很难找到其中的美感所在, 有待于在以后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善。

  2.2 中西方文化当中对于茶道的不同认知

  虽然茶道是中国茶文化当中的独特内涵, 但是不可否认, 西方也有茶道, 但是它们的茶道, 是一种简单的精神享受, 其中包含了茶的休闲美感, 给予了人们独特的精神享受。这样的茶道从本质上而言, 并不具备太高的现实美感, 也容易给予人一种简单的文化认可。国内对于这样的茶道宣传, 没有给予实际的认可, 反而认为它们这是对茶文化的一种错误传播。在国内的茶文化当中, 茶道属于一种精髓, 无论是品饮的过程中, 还是采茶、煮茶的过程, 都会涉及到一定的茶道。茶道需要进行精神境界的参悟, 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认知。在时代的发展当中, 中国茶文化当中的茶道有了更加独特的内涵, 它需要人们将自己的身心完全地放松, 跟随茶水的美感去追溯不一样的内涵, 这样的精神境界完全沉迷于茶道当中。同时, 国内人们的品茶往往是静然的, 他们喜欢闭着眼睛感受茶的独特美感, 也喜欢跟着茶香去探索独特的精神享受。但是国外则不同, 他们在品茶的过程中, 往往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态度, 喜欢一起喝茶, 然后一起大声地讨论最近大声的事物。这时候的茶道成为了浅显的娱乐认知, 对于精神境界的感悟没有丝毫的实践效果。

  3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茶叶翻译思路

  3.1 以茶文化为引导注重文化传播

  在新时期的茶叶翻译过程中, 要想将国内一些优秀的茶文化传播到国外, 必然需要从文化这一方向进行积极的引导, 并且也需要加强文化的科学宣传, 以便于茶文化彰显出独特的内涵所在, 能够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在具体的茶文化实践过程中, 需要以茶作为基础的认知, 更多地鼓励人们感受不一样的茶文化, 带领人们发现茶文化的独特内涵, 并为接下来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实践渠道。文化传播需要注重对茶文化的本质传播, 不能过多地宣传一些没有实质内涵的事物。如果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涌现出来一些文化上的差异, 需要优先接受对方的文化, 并从对方的文化思想上, 探索自身文化的表达方式, 进而缓解茶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当前时代的发展当中, 茶文化的传播速度变得非常快, 并且所得出的茶文化认知也在相应地延伸, 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茶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提高茶文化的美感, 有待于调整基础的文化传播方式, 更多地通过一些茶文化渲染方式吸引人们加入到茶文化当中, 推动茶文化的科学传播。对于国内茶文化的传播方向, 可以设置在茶道和茶境界上, 逐渐引导国外的人们感受茶意境, 并产生相应的认知。这样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也可以直接推动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3.2 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渲染

  在现有的茶文化当中, 对于茶道精神的认知度主要集中在茶文化的浅显内容当中, 西方的茶文化更是如此, 缺乏一些茶道的精髓所在。对于这一状况的优化, 可以选择一些针对性的文化色彩进行突破, 更多地宣传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如果所传播的茶道文化仅仅是较为浅显的文化内容, 茶文化的本质将很难有效的传播出来。在未来的发展当中, 我国需要加强对茶文化的科学渲染, 通过茶道精神的积极塑造, 给予国外人们独特的精神感知。在对茶道文化进行理解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传播茶道文化的内涵所在, 给予茶道文化不一样的精神感知, 以便于国外的人们重新审视茶文化的独特性。

  4 结束语

  总体而言,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下, 国内的茶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西方茶文化的独特性, 直接给予国内茶文化发展较大的困难, 为了全面改变这样的现状, 需要以茶文化为基础进行多方面的塑造, 更多地通过茶文化内涵进行渲染, 以便于人们对茶文化形成准确的认知, 推动茶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萍.对等理论在戏剧《茶馆》茶文化英文翻译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xx (17) :40.

  [2]庄少霜.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以茶文化翻译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xx (8) :192-193.

  [3]何琼.《茶经》文化内涵翻译的“得”与“失”——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英译本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xx (2) :62-67.

  [4]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xx (4) :51-54.

  [5]袁媛, 姜欣, 姜怡.图式理论观照下的茶文化翻译——《续茶经》个案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xx (10) :64-66.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四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

  奢侈品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对同一语言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样,深为某一群体喜爱和欣赏的信息未必另一文化群体会青睐。因此,好的译者在奢侈品商标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考虑在内。

  1.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罗素曾说过若把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进行比较后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在希腊文化中也是可以找到的,但人类文明中的另外两个元素:犹太教和科学,在中国文明中是找不到的。事实上,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中没有宗教,对于全体人民而言,也同样没有。罗素的话不无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中国人没有宗教,也没有科学,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是阴阳意象思维,只关心现象世界是具体“怎么样”,关心事物的功用,是经验感性的思维,造成了中国无宗教,无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经验总结式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现象表面的思维方式,即意象的思维方式。西方是因果逻辑思维,更关心现象世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关心事物的抽象本质,是超验理性的思维,造成了西方有宗教,有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注重因果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奢侈品品牌翻译时就要考虑这一差异。比如,法国的服装品牌Chanel有着众多西方奢侈品品牌的一些共同特点,一个是以其品牌的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另一个是以其产品的高质量和独特性而闻名的。这反映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思维方式,也就是他们在创造品牌和接受品牌时,更多的是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而中国人的直觉感性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在接受和认可品牌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同时也会考虑品牌名称给人带来的感觉。Chanel品牌的常见中文翻译有两种:“夏奈尔”和“香奈儿”。笔者认为后者更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因为“香奈儿”既保留了洋品牌的神秘色彩,同时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1.2、审美意趣差异的影响

  美,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的观察中,通过以直觉为起点的知、情、意心理因素的综合性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理交融的精神性愉悦。“美”是对应事物的“真”、“善”和谐统一所产生的情感理想状态,这对于中西方民族来说是统一的。但中西民族的美感心理结构是不同的,中国人更多表现为美善统一,西方人更多表现出美真统一。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审美在情,美善统一,心物和谐;西方人的审美在形,美真统一,形式和谐。中国人都喜欢吉祥、如意,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图个吉利。因此,奢侈品要想打进中国人的生活圈子,对商标的翻译就一定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尽量使用具有美好内涵而又高雅别致的词汇。比如,法国化妆品牌LANCOME的中文译名为“兰寇”就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趣。LANCOME这一名称来自于法国中部的一座城堡LANCOSME。由于这座城堡周围种植了很多玫瑰,充满了浪漫的意境,于是玫瑰花就成了兰寇品牌的象征。中文译名“兰寇”二字均是对植物的命名“,兰”可以给人兰草一般高贵的芳香感,香气清幽而淡雅,让人情不自禁地迷恋和沉醉在其香气里。“寇”则让人联想到含苞待放的豆寇花,继而联想到体态优美、妩媚多姿的少女,会让中国消费者产生绝美的联想。这么高端又上档次的译名,怎会不让广大女性消费者心动呢?不难看出,在中国,译者在对奢侈品牌进行翻译时,只有使用有那些有内涵又符合中国消费者群体审美心理的译名才能使这些商品备受青睐。只有当译名点成功地燃了消费者内心对美的追求欲望,并与消费者的审美意趣近乎一致时,才能彻底激起他们内心的购买欲,并将欲望付诸为行动去购买,从而为从事奢侈品经营的商家们带来一笔笔丰厚的利润,同时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

  1.3、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因此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比如,欧美国家更重视个人主义。而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中庸之道、谦虚、不重竞争和团结等则更受重视。并且,中国人很重视“面子”。“面子”文化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之一。事实上,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有着极深的影响。很多中国消费者把奢侈品当作他们身份及品位的象征,并因此而产生购买行为。因此,译者在把奢侈品品牌翻译成中文时,要尽量使用能代表一定身份地位并具有积极语义的词语。比如,瑞士的手表品牌Piaget一直遵循着“精湛技术,时尚创作”的品牌风格,每一件作品中都将精湛的工艺与无限的创意融入其中,将腕表与珠宝的精湛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文译名为“伯爵”(欧洲国家对贵族的称乎),这既突出了该品牌高端的技术和时尚的创意,又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其浓浓的贵族韵味。这一译名牢牢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也将“伯爵”其成功地打入了中国人的“面子”市场,成为一张象征身份的“黄金名片”。

  1.4、词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文化载体。因此,有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着迥异的文化内涵,能让人们联想到特殊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他们不但将狗视为宠物,还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对狗倍加爱护。从英语的下列词汇中可以看出:“Heisaluckydog”(他是个幸运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们都含有褒义。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人们对狗是贬多褒少。在汉语词汇中也多含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多表示“龌龊”、“厌恶”、“鄙视”等含义。在西方文化中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则崇敬龙。比如,在中国就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这样的词汇,其中“龙”的含义都是褒义的。“龙”在我国历史上还曾被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龙”的含义恰恰相反,根据《圣经》里面的描述“,龙”是恶魔,是象征邪恶和恐怖的动物。法国的珠宝奢侈品牌Boucheron的中文译名宝诗龙就很好的诠释了其品牌风格“古典优雅、精细考究”,也是很好地利用了“龙”这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一个典范,从而使中国消费者对该品牌一见钟情。德国汽车品牌BMW的中文译名“宝马”同样利用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宝马有日行千里之意,象征着该品牌车经久耐用。中国消费者很容易将汽车性能与宝马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从而爱上该品牌。再有,汽车品牌“Hummer”(“悍马”)也将中华文化的特点考虑在其品牌汉译中。“Hummer”的英语意思是“蜂鸟”。在西方文化中,蜂鸟的翅膀被视为需要一直不停的拍动才能飞行的物体,一旦停止煽动就会很快的死亡。因此被人们视为一种永不停歇、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蜂鸟却没有西方的那种文化蕴含,自古以来就赋予“千里马”一种吃苦耐劳的高贵品格。根据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并没有

把“Hummer”译为“蜂鸟”,而是巧妙地将其译成为“悍马”。“悍”字容括了其持久耐用的特点,而“马”字又会让中国消费者联想到驰骋千里的骏马。这样的译名既体现了该品牌浓厚的中国文化信息,也让其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奢侈品商标翻译原则

  根据“功能对等”原则,为了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在进行奢侈品商标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努力创造出既能体现原文语义又展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由于不同的语言象征着不同的文化特点,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将源语文化进行还原。第二,当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时,译者应优先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方法对原文的语意和原文化特色的还原。第三,当形式的改变还是无法还原原文的意思或反映出其文化特质时,可以采用“重创”(实际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的一种翻译方法)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上的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层面上对等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奢侈品商标的翻译中,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审美意趣、价值观念和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译者想要跨越文化差异,使中国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商标的译名,就必须依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度的、灵活的调整来解决。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力图实现最自然和贴切的文化信息对等,充分把握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内涵。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了解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并在翻译时进行调整,最终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五

  一、文化与翻译

  1.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区域特质和风貌的反映,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起源、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中原文化起源于农本,以佛教和道教为主的宗教信仰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强调整体与贬抑个体的文化。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和渔猎,人们与动物斗争,与同类竞争,以求生存,所以开放与尊重个体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语言的差异性,不同语言的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能否顺利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更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同时,虽然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但人类的思想感情相通,且基本需求一致,所以文化也呈现许多共性。

  2.文化与翻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翻译是语言间沟通的桥梁,是各民族文化联系的纽带。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也注定了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上的转换,更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转换,是对原作品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其真正目的不仅在于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使信息得以表达。在翻译时,译者应密切关注原文与译文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通过翻译对文化差异进行转换。

  1.文化差异对词语翻译的影响。

  词是汉语的基本单位组成,词语翻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的翻译质量。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影响词语的翻译。正如著名翻译大家林语堂先生所说:字义每每因在文化中之用法而生变化,或者极难捉摸。一般情况下汉语重具象、重直觉、重整体,英语则重理性、重逻辑、重个体,汉语词义表达较笼统、较模糊,而英语词义表达较具体、较准确。比如汉语中人们常说:车来了;这辆车质量很好。英语中则需要按照特定的语言环境翻译成具体的车,如taxi,car,bus,lorry等。所以在翻译这类词语时,一定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义,将两种文化信息进行转换,寻找对应的语义表达方式,尽可能准确的进行翻译。

  2.文化差异对句子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对事物的认识着重点不同,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可能包括不同的概念,引起不同的联想。例如:大熊猫一胎产崽两只。译文:Anadultfemalegiantpandagivesbirthtotwocubsatatime.在翻译“大熊猫”一词时,应该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明确地指出“成年和雌性”的含义,而不能直接译成giantpanda。

  3.文化差异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语篇不仅仅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的简单集合或任意堆砌,而是一个结构紧凑、意义完整、功能明确的统一体。中西方文化差异给语篇的翻译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在翻译时需要把握好语篇的整体意义,尽可能做到句句衔接紧密、逻辑连贯,既要忠实于原文的主题和功能,又要体现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文化差异使得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汉英语篇的表达存在着逻辑、思维、语序等方面的不同。汉语语篇一般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来布局;英语语篇往往语序倒置,先说最近发生的事情,再说先前发生的事情。汉语注重具体思维,英语注重抽象思维和抽象表达。英语以主语和动词为核心,常采用“SV(主谓)”句型,通过从属关系、修饰关系附着其上,句法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连贯流畅;汉语结构则较为松散。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注意语序的调整,使翻译更为准确。由此可见,汉英两种语言在时间和逻辑的表达上有很大差异。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尽量使用规范、流畅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三、结语

  文化与语言息息相关,忽略了对语言文化和背景的了解,就等于只抓住了语言的外壳而未领会其精神。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把语言孤立起来,更应把它们放回文化的大语境当中去考察,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汉英语篇在行文和文字使用方面均有所不同,在翻译时,译者应协调两种语言,尽量做到既保存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又使译文语言流畅、衔接紧凑、内容连贯,忠实通顺地再现原作品的涵义。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六

  一、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构建英美文学翻译的角色思维转换意识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一国人民在一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经过长期劳动创造的产物,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准确地说,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传统、风俗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价值判断、思维形态的总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语言就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当然也就对文化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语言的发展又必须受到文化的制约,不能脱离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本民族文化的稳定性、持久性和传承性等特点都制约着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突破。要想更好地学习英语,进行英美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晓一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因为文学翻译是用一国语言的文化形式去重新组合另一国的语言文化实践活动,文学翻译必然涉及语言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和民族特色等,是多学科综合的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着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感知过程。因此,做好英美文学翻译必须平时多了解英美文化差异,多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价值评价尺度和道德审美标准,多了解中西文化价值差异。

  翻译文学作品,对于译者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二传手。尽管每个翻译者都不可能百分百地忠实于原著,当然也不能完全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角色感知立场。为此,译者应尽可能地完成角色转变,一部作品由一国之作者到读者,再到另一国之读者,译者要经过多重的思维和角色转变,才更好地忠实原文,同时又能很好和本国读者对话。就好像一个美国厨师做出一道非常好的牛排,那么中国的厨师就要在掌握美国厨师制作牛排方法的基础上,选用中国的牛肉,制作具有美国风味的中国牛排。我们的译者就是这个中国厨师,除了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思维和角色的转变程度及有效性也是影响英美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思维的角色转换意识。

  风俗是指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礼节风尚和习性,它受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学等方面的影响,英美文学翻译应充分考虑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例如,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和讨厌的动物,所以,宠物就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并表现出不同的风俗人情。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通常用狗来比喻或形容坏人或不好的事情,但是英美国家则不然,他们一般都对狗有着较多的好感,在他们的思维里,狗是忠实的朋友,所以在英美文化中,“狗”就会常常用来形容人的生活,并由此派生出许多谚语

习语。还有“猫”也是一种小动物,是英美国家比较喜欢的宠物,在他们的习俗中,猫天资聪明,多用来比喻或形容女人。

  再如,中国人常用“红”来形容年轻女性,比如“红妆”代指女子的盛装,“红颜”代指“少女”。但是在英美国家,他们习惯上用“red”表示和中国相距甚远的意思,“gointored”指“出现赤字”,“seered”意为“气得发疯”“大发雷霆”,“paintitred”则指“把某一个事物形容成非常可怕的样子”。此外,礼仪之邦中国历来都尊老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这个词用来形容对人的尊敬,比如“李老”、“陶老”等,因为我们中国,年长就是代表着阅历,代表着智慧谋略,代表着德高望重。但是,在英美国家,“old”则是赶不上时代的艺术,代表着落伍,在西方的习惯中,年龄都是个人隐私,特别是女性,非常忌讳别人问及年龄等。这些都是中西风俗文化差距,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很好地进行英美文学翻译,真正实现中西文化相容,思想相通。

  二、小结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渗透于各自民族的语言表述之中,只有深深明晓中西文化的个性差异,通晓中西文化的内涵,才能在翻译中做到“信、达、雅”,把英美国家的文学翻译成符合英美情又具备中国味的好作品。

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带来的吗论文(经典3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目前大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量上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过剩”的现象呢?可从结构性失衡、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本人等方面探讨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论文2011-05-07
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带来的吗论文(经典3篇)

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论文(精选3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
论文2015-04-03
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论文(精选3篇)

对向、郭《庄子注》疑案的一种判定

今本<庄子注>究竟是向秀所注还是郭象所注?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考察了关于<庄子注>问题上历史的和当前的不同意见,并分析了其不同意见产生的根源.在分析以往意见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
论文2016-05-03
对向、郭《庄子注》疑案的一种判定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的结合论文【推荐3篇】

1中医内科学研究探析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国传统医学思想和医疗经验为基础,囊括“杂医”、“大方脉”等医学内容的医疗科,这一该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汲取了历代医学的医疗经验,并且有效的实现了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
论文2014-07-05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的结合论文【推荐3篇】

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摘要】 本文尝试引鉴逻辑的蕴涵理论对汉语的语句语义进行探讨分析。语义蕴涵主要是解释蕴涵,解释蕴涵完全抛开表层形式,只凭对语句语义的理解而进行。运用解释蕴涵可以作语义鉴别和语义比较。语义鉴别是对单个语...
论文2013-03-04
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及具体要求【精简3篇】

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及具体要求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及具体要求,欢迎参考~一、论文格式: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
论文2017-09-08
毕业论文写作格式及具体要求【精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