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拓业名师论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影响文化论文【优质3篇】
西学东渐拓业名师论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影响文化论文 篇一
在近代中国的知识界,吴文藻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家,还是一位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的研究上。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变迁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强调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为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他还强调了社会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他的思想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其次,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最后,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并且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思想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学东渐拓业名师论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影响文化论文 篇二
吴文藻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研究上。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变迁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强调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为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他还强调了社会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他的思想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其次,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最后,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并且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思想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学东渐拓业名师论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影响文化论文 篇三
西学东渐拓业名师论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影响文化论文
摘要:吴文藻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他大力推介功能学派并运用其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吴文藻的社区研究思想对当时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培养了一批社会学、人类学人才,如费孝通、林耀华等,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重要地位。其理论和实践开拓了一条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吴文藻;社会学中国化;功能学派;社区研究
1引言
儿童文学家冰心可谓家喻户晓,但人们却很少了解她的丈夫—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对建立中国社会学所做出的贡献。吴文藻被称为“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他带领建立社会学“燕京学派”、积极倡导社区研究,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这一学派的研究基地主要设置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以社区研究为指导方法,所以人们称其为“燕京学派”,或者“社区学派”。
2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应用
2.1提出社会学中国化,进行社区研究所谓社会学中国化,就是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对中国问题的解决上,做到认识中国、改造中国。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学一直处在照搬欧美模式的状态,教授社会学的教师是洋人、教授内容也完全是照搬西方的理论,不能反映中国的实际状况。吴文藻对此非常不满,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具体来说,他做了如下努力:他引进了以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人类学的理论。功能学派认为,要将社会生活看作一个体系,体系的每个部分都有其功能或者作用,此体系在其各部分相互影响、适应外界环境中达到平衡与稳定。“功能学派”的研究一般以“社区”为单位,其中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1]P50-54。在实际运用上,吴文藻强调以功能的方法进行社区研究,把社区当作一个整体,进而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认清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统一体系的各部分,要想考察社会生活的任何一方面,就要从这一方面与其他一切方面的关系上探究。吴文藻认为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尝试现代社区研究,有计划的分区调查国内各种文化发展水准不同的社会实况,能够真实和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固有结构和接触西洋文化以来发生的社会变迁。如民族学家考察边疆部落,农村社会学家考察内地农村,城市社会学家考察沿海都市社区。同时运用比较法,选择典型社区,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这样才能对整个社会有深入的认识。社区研究的目的在于验证已有的理论,根据实际材料补充与修正原有的理论,进而创造新的理论。方法上注重参与观察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强调参与者长期亲身参与,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去,直接、真切的感受到被观察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2]。吴文藻认为,只有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验证终,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
2.2社会学人才的培养
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这仅仅是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步,要真正、彻底地实现社会学中国化,还必须培养出专门的中国社会学人才,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吴文藻在这一点上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首先,把社会学教学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基本由洋人垄断,教程在教会学院开设,教员是外国人,教材也是从国外引进,吴文藻提出要改变这种社会学的不正常状态。为此,他放弃使用英文教材,自己编写汉文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再对书本进行修改;在燕大教授“家族社会学时,他将教材原本泛谈世界家族制度尤其是原始家族制度改为以中国宗法制度为中心内容,将教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在当时是一项重大突破,其弟子费孝通和林耀华等后来以功能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江村和义序,可以说受其影响很大,功能主义在国外往往应用于原始部落社会结构和文化的研究,而吴文藻、费孝通等则对其加以合理改进研究中国的现代社区。这使得社会学理论能够真正地应用于中国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学真正中国化。
其次,“请进来”与“派出去”。“请进来”主要是指请国外一流学者和专家到燕大讲学并指导研究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文藻多次邀请世界知名学者访华。他曾邀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派领军人物帕克到中国讲学,帕克将数十年研习社会学的心得以授课、讨论的形式注入学生的心田。此外,他还邀请人类学大师布朗到燕大讲学,开设“比较社会学”和“社会学研究班”的课程,并特地请他担任林耀华硕士论文《义序宗族研究》的导师,指导本科生李有义做实地研究。吴文藻还邀请耶鲁大学语言学家萨皮尔和青年学者阿伦斯堡到燕大讲学和培养实地调查的研究生。“派出去”,指派送研究生出国留学,吴文藻认为欧美国家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均比中国丰富的.多,有计划、针对性的派送研究生出国是必要的。他对哪个学生去哪个学校,拜谁为师都做了周密安排。在他的安排下,费孝通获硕士学位后去英国留学,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著名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学习。他又送林耀华到哈佛大学深造,安排李宅安去耶鲁跟随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学习[3]。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吴文藻的精心安排使得社会学形成一个坚强的、经久不散的学术梯队。
2.3取得的主要成果
在功能主义理论和社区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吴文藻的弟子开始对汉族村镇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些作品。其中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林耀华的《金翼》最为突出,以致于国际同行将吴文藻等誉为“中国功能学派”。下面对这两部作品做一简介。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对其家乡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实地调查取得的结果。费孝通运用功能主义学派的方法和理论,勾勒出一个由各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一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作者研究了家庭的功能及相关问题,并对各种地域团体如邻里、宗教、村政府、保甲等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侧重分析经济体系的运作和变动问题。在调研中,费孝通看到了农民收入降低、江村手工业崩溃、土地权外流等问题,他认为,西方资本扩张致使农村家庭手工业迅速衰退,打乱了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平衡,从而导致离地地主制度,恢复农村工业、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措施[4]P449。
费孝通离开传统人类学对未开化状态的研究,首次开创了对在政治和经济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无怪乎马林诺夫斯基在该书序言中称这本书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林耀华的《金翼》则是以类似小说体裁,通过对两个姻亲家族各自命运变迁的描述,揭示了农村家庭生活兴衰的真正原因。全书涉及地方政治、民间盟会、社会风俗,对村落与宗族之间的人物关系也做了详细描述,对于了解中国村落和家族制度很有价值。全书具有强烈的功能主义色彩,认为人际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处在一种均衡状态之中,但这种均衡会不断被外界力量摧毁直至建立新的平衡。每个个体的变动对整个体系都会发生影响,而个体也会因其他个体的变动而改变。建立新的系统主要依靠物质环境、技术变迁、人的因素和系统外部环境这四种力量,人类生活就是不断摇摆于均衡和非均衡之间。《金翼》是林耀华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思考,这本社区研究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费孝通和林耀华的研究无疑都深受功能主义学派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他们主要选取自己的家乡,靠实证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们把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研究本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了解,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社会学的本土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对吴文藻社会学思想的评价
吴文藻创建和发扬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对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他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推动了社会学中国化。这种范式以社会人类学的功能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地调查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吴文藻结合本国国情,倡导社区研究,在当时中国社会学界产生强烈反响。社区研究是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途径,他在全面审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推进了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各学者对中国农村、城市、边疆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增进了对本国各地区生活实况的了解。社区学派尤其注重参与观察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强调研究者的长期亲自参与,从整体上把握某一社区的全部生活。在吴文藻的倡导和努力下,中国社会学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规范的研究范式。
其次,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社会学理论不再是一种变相的外来物。吴文藻提出任何的研究都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前提,社会学家能够用社会学理论指导调查研究,从而检验和修正甚至提出新的理论,理论和调查糅合在一起两者才能得到有机的统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社会学流派众多,吴文藻对当时欧美流行的各种学派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分析,提出引进功能学派,吸收其合理成分,最终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体系。吴文藻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社区研究,很快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江村经济》、《乡土中国》、《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无一不是在功能学派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完成的。费孝通等学者还结合自身研究对功能学派进行了修正和反思,构建了“类型比较法”来研究中国农村社区,使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成为真正的应用学科。
最后,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地位。吴文藻所带领的“燕京学派”在社会学中国化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5]。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为中国社会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序言中认为“该书将被认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的一个里程碑。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国家。而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费斯称赞林耀华的《金翼》“如竹叶一般,它在简朴的形式下却隐藏着高度的艺术”。《金翼》在英国、美国、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一版再版,一直是北美、欧洲和东亚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社会人类学者的著作和研究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的新境界,奠定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地位。
以吴文藻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对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编译大量社会学书籍,培养社会学人才,倡导社会学本土化等,对学科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以吴文藻为代表的社会学派系孔德社会学派,他们将中国社会的希望寄托于社会改良,在某种程度上忽视理论,缺乏唯物史观的指导,不能从社会制度上分析问题,着重于微观层面问题的改造,不能根本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功能分析方法使得他们的研究活动难以深入和彻底,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不能揭示中国社会结构的本质;另外社区学派注重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重视不足,难以适应较大社区的研究[6]P150。社区研究获得的一般是具体的、个别的实例,靠文字描述来说明结果,这导致其无法概括大的总体,获得的结论也难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另外社区研究方式本身具有与研究对象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者的参与对其研究对象的行动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影响;社区研究往往周期较长,少则几个月,长则好几年,这对研究者来说会增加他们的困难。在当时推动中国社会调查发展的人应当首推李景汉,他将现代调查技术方法与乡村传统社会关系结合起来,以统计方法作为分析、整理材料的工具,这对于提高描述事物的精确性,扩大研究的应用范围都很有裨益。
尽管由于时代和学术背景等方面造成以吴文藻为代表的“燕京学派”的理论存在一定缺陷,但毫无疑问,吴文藻为开拓社会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扭转了中国社会学照抄照搬西方社会学的局面,用西方传来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分析中国的现实状况。他对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参考文献:[1]朱炳祥.社会人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
04.[2]董长弟.吴文藻社区研究思想及其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林耀华,陈永龄,王庆仁.吴文藻传略[J].民族教育研究,1994,(2).
[4]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杨建华.本土化:中国社会学20世纪20-40年代的探索[J].江海学刊,2000,(5).
[6]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