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精选3篇】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 篇一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这种交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篇作为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本文将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探讨其对语篇的影响。
首先,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篇的组织结构上产生影响。中文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归纳性,因此中文语篇往往以总分结构为主,先提出总体观点,再逐步展开具体内容。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加注重分析和演绎,因此西方语篇往往以分总结构为主,先提出具体事例或观点,再进行总结和归纳。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双方进行适应和沟通。
其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会影响语篇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方式。中文思维方式偏向于归纳推理和隐性论证,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或观点来支持总体观点。而西方思维方式更加注重演绎推理和显性论证,通过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来支持观点。这种差异在语篇中可能导致表达方式的不同,需要注意语言的明确性和逻辑性。
最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会影响语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中文思维方式注重意境和修辞,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而西方思维方式更加注重直接和简洁的表达,注重事实和逻辑性。这种差异在语篇中可能导致文化色彩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适应和理解。
综上所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差异,并通过适应和沟通来实现有效的交流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实现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 篇二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语篇作为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心理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
首先,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篇的组织结构上产生影响。中文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归纳性,因此中文语篇往往以总分结构为主,先提出总体观点,再逐步展开具体内容。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加注重分析和演绎,因此西方语篇往往以分总结构为主,先提出具体事例或观点,再进行总结和归纳。这种差异在语篇中体现为篇章结构的不同,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理解和适应。
其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会影响语篇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方式。中文思维方式偏向于归纳推理和隐性论证,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或观点来支持总体观点。而西方思维方式更加注重演绎推理和显性论证,通过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来支持观点。这种差异在语篇中需要注意表达方式的不同,以及语言的明确性和逻辑性。
最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会影响语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中文思维方式注重意境和修辞,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而西方思维方式更加注重直接和简洁的表达,注重事实和逻辑性。这种差异在语篇中体现为文化色彩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适应和理解。
综上所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差异,并通过适应和沟通来实现有效的交流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实现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 篇三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维方式主要有八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方法、智力、意志、观念、情感、习惯和语言,并且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思维方式一方面是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的一种以思维能力为主体长期形成的思维态势和惯性的思维定势;
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智能水平的整体凝聚,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其时代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现如今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汇通成为中西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由于受到自然、人文、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科学传统、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各自的哲学思维方法各有所长。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哲学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探求整合中西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更迭,形成并存在着很多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其中中西方民族在各自的历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特色。中西方绚烂多姿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美丽,而其两者之间的各种不同,究其深刻原因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比较中西哲学思维差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比较
(一)以主观为主的感性直觉思维和以客观为主的理性逻辑思维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思维就是一种以主观感悟为主的感性的直接的思维方式,而西方的思维比较注重以客观为主的理性逻辑思维方法。季羡林先生也曾指出“一言而蔽之,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则重视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直感体验即借助于直觉体会,习惯于用具体形象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事物,以感性认识观察事物,再通过联想推理和分析,形象地表达事物,反映客观事实,不善于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孔子的“天人合一”还是老子的“道”,都强调的是靠直觉、顿悟来领会,而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直观性。通常是用知觉从整体上进行模糊、直接的把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语言上,中国人习惯以“意”统形,用意来使词语内容丰富可感知。
诸如此类的成语特别多,像微言尽意、妙象尽意等。汉语的表达也往往凭借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来连句成章,句子段落之间的功能和层次往往会置于次要地位,而西方人则正好相反,写文章高度重视理性和逻辑思维。
西方人重视数学和逻辑,他们的思维方式则是注重思辨抽象,对客观对象的规定方面以理性的思辨和逻辑体系的层层推进。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思辨到近代培根发展的归纳逻辑,再到现代,西方人对理性思维和体系的完整性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由此可见,西方人以他们的智慧去了解客观世界,揭开宇宙之谜,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使之为其所用。这种关注客观世界,注重逻辑思辨,擅长就认识对象进行结构性的层层解释的思维方式,使西方哲学具有较强的逻辑严密性和体系的完整性,推动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统一整体性思维和单元个体式思维
从思维方法上看,中国人是统一的整体性思维。中国传统思维主张生命整体式思维,认为重在综合。而中国哲学讲究“阴阳一体”,虽然不否认对立面的斗争,但更多是把个人、自然和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察。不主张割裂,而是主张融会贯通地加以把握,寻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周易》最早提出了整体论的初步图式,并把一切的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一阳一两艾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而孔子的《易传》又进一步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整体观,还把四时运行、空间方位和这个整体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论的思维模式,为整个传统思维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人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质,比较喜欢进行个体的分析与研究。例如西方哲学中的“神凡两分”,虽然不否认统一,但比较重视对立,强调对立面的冲突与斗争。他们把统一的世界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而在统一的世界中,西方人善于发现内在的差异和对立,并对对立面分别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但也往往会带有某种机械性的色彩。西方的哲学家们都坚持主二分法,分为主体和客体。正是这种宇宙观使西方人喜欢探索,注重个体。
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大力提高,机械原子论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他们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具体的细节化问题或简单的元素来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这种个体式分析思维使他们善于解决具体问题。他们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将整体分解为部分,致力于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本质,从而形成了其个体分析的思维模式。
(三)圆式地迂回性思维方式和直线性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是由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不同,像中国人是曲线思维,是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习惯环绕的圆式。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是圆的,中国人已经被这种圆形的宇宙哲学意识深深地影响了。与之相呼应的就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思想,皇帝才是中心,只有皇家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管经历多少次的朝代更替,中央集权制的官僚政体的本质从未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相处讲究圆滑,不喜欢硬碰硬,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形成了以集体与他人取向的文化,说话习
惯于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人因其文化的'分析性特点,他们的思维呈线性方式展开,是由点到线,以线为主体的直线式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西方人寻求世界的对立,认为世界是统一的、非矛盾的和排中的,“非此即彼”的思想认为:一个命题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没有中间的选择。
因此西方文化发展的就是不断地毁灭和新生的这种直线型的,是在否定中前进的历史过程。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倾向以契约为基础,追求自由、平等、一致,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喜欢直截了当的待人态度,说话写文章惯用演绎式或归纳式,喜欢直接摆出观点或看法,然后再依次交待背景、条件等,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与人交往时,他们往往径直提出要求,对原因的陈述可有可无。
二、中西方哲学的融合汇通之路
中西方思维方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因此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想寻求一种实践经验,然后通过直觉上的体会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然而这种认知仅仅停留在对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层面上,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和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发掘。显然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局限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他们更加依赖理性,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用实证思辨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这种理性的思维方能深入探索和挖掘到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从现实实践来看,跨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早期封建社会的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已被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和依赖所代替。现如今,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混合的整体,各个国家联系密切,无论哪一种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单独存在。
不同形态的思维方式也需要走向国际化,才能在这个多元化时代的共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从我们应该以理智地对比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发扬其中合理的部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交流与互补,在直观感性的基础上建立起逻辑思辨的大厦,把中国的“知、情、义”与西方的理性思辨充分融合,从而更加全方位地把握世界。
因此,我们只有放眼世界,真正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各取所长,优劣互补,在相互借鉴中学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