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北民歌唱法传承论文
论陕北民歌唱法传承论文
民歌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编年史,而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为了更好的保护面临濒危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陕北民歌的精髓和精神积极保护、传承和创新,要使民族性、地域性、原生态的陕北民歌艺术融入到世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改革大潮中来得以发展,我们从事民族声乐教学和热爱民族声乐的人士们,不只是对它开始关注和保护,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传承。这也是一个国家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责任。现今人们对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风格特征、审美意义和现代价值众说纷纭,还仅仅是停留在呼吁保护和继承它的阶段。可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继承和创新共存呢?在这方面只有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艺术在创新发展上开辟了新河,走到全国的前列。而学校音乐教育是继承和传播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渠道,将陕北民歌以及它的唱法采集、整理、编着成一整套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入到地方师范类院系中来才能更实际的进行研究、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陕北民歌的类型特点及风格特征
(一)陕北民歌的类型特点
陕北民歌的题材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劳动生产、社会矛盾、爱情婚姻、生活情趣等,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地域习尚,以及传统的审美意识是陕北民歌在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歌曲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将它分为劳动歌、仪式歌、信天游、小调、社火歌五大类。
1、劳动歌
劳动歌是一种伴随劳动而歌唱的劳动号子,它具有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和指挥集体劳动的统一节奏的作用,是民间田间劳作常常惯用的歌曲。陕北的号子主要有打夯号子、船夫号子、碾场号子等。如《船夫调》、《打夯歌》等。这些劳动号子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是陕北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再现。
2、仪式歌
仪式歌是产生于古代的一种民歌形式,它和陕北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与社会生活中举行的一定典礼仪式分不开。陕北的仪式歌主要有婚礼仪式歌、葬礼孝歌、作战誓师战
歌、宗教仪式祈祷歌等。如《花花轿抬亲》、《迎亲歌》等。这些仪式歌表现了陕北各个历史时期的民俗事象的真实反映,其风格古朴、纯真、地方色彩非常浓郁。3、信天游
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孕育出的一种随意性极强的、兴致而作、心口漫唱、不受限制、尽情抒发的山歌。它的名称多样,被不同的地方称之为“山曲”、“爬山调”和“顺天游”。突出的艺术手法是采用比兴特点,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如《泪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圪梁梁》、《脚夫调》等。信天游是陕北民族的精华,最能体现陕北黄土高原那种沉郁、苍凉、恢宏的“个性”,它的演唱空间感极强,高亢奔放而有深沉质朴,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着重内心情感的描写,质朴无纹,真挚感人,故能冲破时空、不胫而走、世代相传。
4、小调
小调是经过民间艺人艺术加工的一种城市民歌,它的范围包罗极广,结构较完整,是陕北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一种类型。如《走西口》、《三十里铺》、《揽工调》等。它的语言生动、质朴,曲调优美婉转,感情深沉真挚,情感刻划入微。
5、社火歌
社火歌为即兴编唱的吉祥、逗趣,有秧歌、水船、灯曲等,内容主要反映拜年、庆贺和耍水船的生活趣事,如《扳船的老艄公过来了》、《绣金匾》、《十对花》等。社火的特点是一领众和,欢畅明快。常常是民间艺人结对表演的小型歌舞,诙谐、幽默,气氛可人,是一种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歌曲类型。
(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悠久的历史赋予陕北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风格粗旷洒脱、率直真诚、热情大方等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它的艺术魅力就存在于词和曲两个方面,是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和谐统一。
1、方言特征
首先,我国的民歌之所以多姿多彩,其最大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所谓“隔山不同语,隔水不同音”。陕北方言的特殊是在于巧妙的叠词、丰富的叠字,仅仅这些重叠歌词就能催生陕北民歌这朵艺术奇葩动人性情,悦人心灵。如:“白格生生脸蛋;碎格纷纷牙;亲口口说下些恼话话”,就是这些陕北方言本身的生动形式为陕北民歌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其次,陕北方言偏重鼻音,韵母以“n”结束的字音都发成“ng”音,所以,如“苦命人”中的“人”字在演唱时是应该发成“仍”字;“横山下来些游击队”中的“山(shan)”、“下(xia)”发音为“san、ha”。陕北民歌的演唱发音要靠前,接近喊,共鸣较弱,是一种以嗓音为基础的自然纯朴的声音,它把普通话四声中的“阴平”、“阳平”等声调变调,按照去声来说的现象,如《蓝花花》这首歌曲中歌词“蓝格英英的彩”中第一个“英”字和“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中的“里”字等都按四声的感觉来唱。再次,陕北民歌中衬字、衬腔也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点,浓烈的方言化的音调歌腔是陕北民歌独具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衬词的运用也是陕北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丰满连贯,而且能使歌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如《蓝花花》中的“的那个”和“哟、呀”等,演唱时不能忽略这一步,否则歌曲中韵味会逊色很多。
2、曲式结构
陕北民歌由于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因此从较小的二句式到较大的多段体,都有很多作品。二句式与四句式是陕北民歌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上下句构成一个段落,两句一韵,变化自由。其每句的'基本字数为七言,如《三十里铺》、《脚夫调》、《一对对毛眼眼了哥哥》等,但由于抒情和叙事需要,有时也形成七言句式的扩充,出现更多字的句式,和扩大的三句式或五句式结构的分节歌等。有些陕北民歌在多段词的反复运用中随着内容和歌词语言的需要,曲词结构和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了富有变化而又贯串流畅的大结构。如《五哥放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总之,陕北民歌的结构灵活丰富,不拘一格,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较广。
3、调试
陕北民歌的典型音调是在商、徽、羽三种五声调式的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上下方五度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也就是陕北民歌旋律构成是以一个纯四度(如以大二度为构架或两个四度的叠置)为主要特征,如sol—do—re—sol,re—sol—la—sol,这种音调和各种非四度叠置式音调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既有典型陕北音调框架,又风采各异的民歌。如商调式的《穿上红鞋街上站》等,徽调式的《死来活个咱相跟上》等,羽调式的《蓝花花》等,其他调式也较常见。
二、陕北民歌的唱法特点
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是其艺术语言的重要方面,要掌握好民歌艺术语言表述,必须从陕北民歌的唱法和技巧入手。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丰富多样,形成了自身的演唱风格和较完整的演唱体系。音域宽广、旋律跳动较大,这就决定了演唱时应注意真假声结合、润腔技巧的运用和语音、语调、语气在音色、音量、速度、节奏音型走向等演唱手段中的表现。现将几种主要演唱特点简述如下:
1、长音的演唱法
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特别对旋律中长音的处理基本上用直音唱法。陕北民歌中的直音一般渐强处理,如喊对面山上的某人:“哎~~~,回~来~~~!”。而且,直音根据不同作品的情感需要处理成喇叭腔<、橄榄腔<>、保腔—、收口腔>,长音以直音形式出现。如:“上一道道坡坡(哎哟哟)哎,下一道哎梁哟,想起了那个小妹妹,哎哟哟,哎,哎。”中的“哎”都是用直音唱法来演唱,根据情感对力度、速度、音色不同的处理,表现了一种怨愤的长叹,把积压在心里的话都通过歌曲唱了出来,这种直音唱法是陕北民歌具有代表性的演唱方法。
2、断腔的演唱法
断腔也称顿腔和顿音。陕北民歌的唱腔中有“一字数断”,也有“一腔数断”;有“一轻一重”之断,也有“一收一放”之断。在陕北“耍丝弦”音乐中有一字多顿的唱法,演唱是有意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把每字每词交代的清清楚楚。例如:在歌曲《打秋千》中,断腔要强调字头,要顿的断而轻巧,以表现姐妹二人活泼、俊俏的形象;而小调曲《光棍哭妻》中,断腔则要唱得短而重,以刻画光棍“哭”妻的悲切心情。总之,断腔要唱的富有弹性,短而顿、巧而实,出现在衬句与托腔中的断腔一般是具有装饰色彩的乐句,演唱时要注意它的衬字特点及情绪的延伸,要唱的生动、自然,富于生活气息。
3、衬词衬腔的演唱法
衬词衬腔在陕北民歌中运用极为普遍,具有感情色彩的渲染,要唱的轻而巧。除一般常见的一些叹词、助词如哎、哟、呀、嗨哟、哼嗨、哪个等等外,还有长期承传而沿袭下来的一些的衬词衬句,如“太平年”、“杨柳青”、“摇三摆”、“海棠花”等。它们对正词的陪衬和烘托已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模,遇词即可套用,在衬词中最具感情色彩的是一些称为词和象声词,如《光棍哭妻》中每段结尾均加有“孩子的妈妈哟”,《小寡妇上坟》每段结尾加有“哇”或“天爷天爷哟”的哭声词,以及信天游中常出现的对情人的呢称“哎呀亲亲”、“哎呀老命”等。它们都是日常生活中感情语言的自然流露,有的歌曲衬词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乐段,它与正词乐段构成对比,渲染了气氛、增加了娱乐性更增添了音乐的美感。演唱时注重两乐段色彩的对比,正词部分应唱得细腻、连贯。衬腔部分则应唱得轻巧“得儿”应唱的快而响,每个字都唱短些,最好唱成顿音。
4、滑音的演唱法
滑音是陕北民歌中又一种演唱技巧,在演唱中有上滑音、大滑音、抛腔、推腔、打腔、双打腔等,在不同作品中话音的种类、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有种种细微的变化。例如在《赶牲灵》中的“头”字上滑音、“三”字下滑音。又如在《有吃有穿》中“纺、转”二字的上滑音、“吱呀吱”的抛腔、“响”字的下滑音等几乎每个字都有滑音,滑音的演唱结合方言,咬唱的富有棱角,重要的是咬唱出民歌的细腻精致的韵味、以表现多种多样的情感内涵,并体现不同风格特征。在演唱时气息积极灵活,富有弹性,每个音都唱的圆滑自然。
5、fa、xi的演唱法
陕北民歌在音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广泛使用着一种含降xi和升fa的音阶。这种有solla降↓xidoremi升↑fa等音构成的七声、甚至八声音列,被称为“苦音音阶”或“变体清商音阶”。在陕北民歌中不仅会出现带降xi升fa的浓色彩音,有时还会出现升do,这些特殊音的出现使陕北民歌更加动人、风格更独特。降xi是一个微降xi,它略低于本位xi,略高于降xi,是一个介于xi和降xi之间的音。升fa为微升fa是介于fa和升fa之间的音,那么升do就是介于do与升do之间的音了。这就是在演唱时“特别”处理,结合作品常常唱出咽腔、点头腔、迟腔,加以抽泣,唱出其中的神韵。
三、将陕北民歌引入地方师范类院系的意义及有关措施
(一)意义
在21世纪的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音乐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不断深入,在改革的浪潮中,民族演唱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陕北民歌有着古老的、多元的、开放的和进取的历史渊源,是汉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别样的地域生活、热情朴实的创作主体、独特的艺术演唱风格、别具匠心的创作技巧、热情高亢的表演方式、深厚的精神民俗、斑斓的色彩以及比兴复沓、语言幽默风趣、旋律高亢激昂等特征,足以说明陕北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喜闻乐见。但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具有自发性、民间性、口传口授性的特点,是一种纯民间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化人类理论研究的范本,但是它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深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陕北民歌态度也不同于以前。但在当前这种形式下的原生态的陕北民歌只是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即使通过书面记录、录音、摄像等方式,对其演唱法进行采集和保存;通过组织民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的方式,使原生态的东西能够在民族的文化圈内继续传承下去;请原生态歌手到现场进行演绎的方式,通过比赛演唱会等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因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只是一种“抢救性挖掘”,通过这种方式保护下来的民歌不是活的而是死的;况且,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手越来越少;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音乐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音乐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和失传,这也是无法改变陕北民歌频临消亡的现实,使其遭遇到史无前例的危险境地。中央电视台的赛事引导足以说明传统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与发展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和热门话题。原生态民歌及其唱法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根”与“魂”,要开发陕北民歌丰富多彩的演唱艺术资源,避免唱法上雷同、音色上模仿的风格单一化现象,那我们怎样才能“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现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呈现如下:
(二)措施
学校音乐教育是继承和传播民族声乐的重要手段,通过学校民族声乐教育将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积累的传统民族声乐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是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根本,这当然是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学和教育学意义。
1、教材编写
想让陕北民歌唱法进入到地方师范类院系当中来得以传承,就得相关的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学校组织一部分从事民族声乐的专家、学者、创作人员下乡到陕北大地的沟沟洼洼村庄进行艰苦的采集资料,当然民间的音乐主要是“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除了现场学唱外,同时采用记谱、录音和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将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原始民歌保存下来,尤其是向那些年龄已高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原汁原味”的曲调和演唱特点。当然应该在“求全求精”的基础上再“求多求广”,再将下乡采风搜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工作,将演唱形式分类,精选一部分在质量上求新求精,重点要选编那些广泛流传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并且有深远艺术生命力的优秀民歌,更要注重其审美价值和普及价值,编入教材时并注释作品简介、演唱技巧说明和乐曲介绍等。把它定位必修课程,将其教材每学年发放到学生手中落实教学;另一部分可编成陕北民歌“集成”,在数量上求多求全,要注重其资料价值和保存价值发放到社会上,使歌手和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样一来编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和规范的陕北民歌唱法教育体系,能积极发展我国传统的陕北民歌声乐教育与时俱进。
2、授课对象
过去培养歌唱演员和音乐人才都是由专业的音乐院校来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为了开阔视野,百花齐放,我们应该将此任务普及到陕北各个地方师范院系当中来,将我们编好的陕北民歌精选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开发音乐潜能,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嗓音好的同学,彰显个性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修养,也为培养塑造合格的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招一些嗓音条件好的优秀学生,进行原生态歌唱培养。对于一些地方色彩浓厚、独具一格的民歌应多保留其中的用嗓和共鸣唱法。再运用自然的发声方法,清晰的咬字方法和独到的唱腔韵味并进行形体表演来进行综合创作。在充分发挥自然优势的前提下间接和引用别人的演唱优点,不要“千人一腔”。光有好的嗓音条件和歌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艺术、文化、思想道德修养,有广泛的知识面来增加自身的文化积淀,提高整体素质,才能真正的完成歌曲的表现。
3、师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提高教学质量快、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首先要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注意教师在民族音乐方面的素质。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外,还应加强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想让我们“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一方面可将本校的民族声乐教师送到地方跟老艺人学习演唱地道的陕北民歌;另一方面,聘请有授课能力的陕北民间歌手,来学校传授原生态的陕北民歌唱法当先生;同时我们的歌手也能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补充不足,当学生。只要我们的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就会把我们陕北民歌事业推向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4、授课方式
在陕北民歌唱法上课程设置应规范化、具体化和多样化。根据编着的陕北民歌教材开设以下课程。必修公共课:对全院系别开设关于传统的陕北民族文化课,了解陕北。从民间文学和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审视陕北民歌产生的文化背景、创作环境、思想内容、类型特点以及艺术风格,进一步了解陕北民歌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声乐集体课:针对艺术系所有的音乐教育的学生,由几人一组的小组课形式授课,学习一些陕北民歌基本演唱技巧。如发音、咬字、气息、用腔和其它独特的艺术韵味。主修课:此课就是针对师范类艺术系主修民族声乐的同学,他们是“一对一”的小课授课方式,要求同学认直学习,坚持练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多组织下乡实践活动,在锻炼的过程中从民间学习原生态的陕北民歌唱法,这样他们的演唱方法会提高更快,质量更高。使地方师范类院校也能培养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具有独特演唱风格的陕北民歌手。选修赏析课:此课程向全院的系别开设一学年选修课,要求在欣赏陕北民歌魅力的同时,分析它的曲式结构,风格类型和文化知识。使我们陕北的同学对当地传统民族音乐了解的更加透彻,普及更广,提高他们的艺术音乐素养,全面发展。合唱课:由艺术系组织在本院挑选一些音乐素质和声音条件好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合唱课的排练,严格提高整体素质,为我们的陕北民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好充分的准备。演奏课:此课也可为学习器乐的同学设定成选修课,使老师规定固定的陕北民歌曲目来上演奏课,提高他们对陕北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通过以上的措施,使地方师范院系能更深入系统的教授、传承和培养陕北民歌演唱人才。为把陕北民歌弘扬落实到实处,为保护原生态艺术做出贡献。
结论
要想让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和民间文化资源在新时期为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我倡导民族声乐和地方政府部门对陕北民歌的保护措施予以重视,尽快在地方师范类院系中实施它、研究它、传承它、发展它、提高它,逐步总结建立一套完整的陕北民歌唱法教育体系,我们保护陕北民歌唱法是为了传承,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繁荣,繁荣是为了弘扬,弘扬是为了复新。不要过分强调继承,出现复古倾向;不要过分强调发展,出现媚外倾向。让原生态的陕北民歌唱法艺术之“魂”滋养全民族的人文精神,使它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族声乐早日屹立于世界声乐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