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实用3篇)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篇一
隐喻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其在语言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对话,也广泛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然而,在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常常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隐喻的本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种概念映射到另一种概念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例如,英语中的“Time is money”这个隐喻表达了时间和金钱之间的关系。在翻译中,理解隐喻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理解了隐喻的含义,才能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不同语言对于隐喻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隐喻的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例如,中文中常用的“一石二鸟”这个隐喻在英语中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方式来表达。
接下来,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常见的隐喻翻译策略。首先是直译策略,即将隐喻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隐喻的原汁原味。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有相似隐喻的情况。其次是意译策略,即将隐喻进行意译,将其表达的概念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相应的表达方式。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相似隐喻的情况。最后是转换策略,即将隐喻进行转换,使用其他修辞手法来表达相同的思想。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有其他相似修辞手法的情况。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隐喻的翻译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语境来进行调整。在翻译隐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句子的整体意义和篇章的连贯性。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隐喻的语义和情感的表达,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效果和风格。
总之,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本质和翻译策略,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隐喻的翻译质量,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篇二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隐喻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隐喻的翻译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隐喻的认知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涉及到人类认知能力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因此,在进行隐喻的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认知因素,并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和效果。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隐喻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差异。隐喻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产生变化。例如,英语中的“Time is money”这个隐喻在中文中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因此,我们在进行隐喻的翻译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接下来,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常见的隐喻翻译策略。首先是直译策略,即将隐喻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有相似隐喻的情况。其次是意译策略,即将隐喻进行意译,将其表达的概念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相应的表达方式。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相似隐喻的情况。最后是转换策略,即将隐喻进行转换,使用其他修辞手法来表达相同的思想。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有其他相似修辞手法的情况。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的是,隐喻的翻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语境来进行调整。在翻译隐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句子的整体意义和篇章的连贯性。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隐喻的语义和情感的表达,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效果和风格。
总之,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的认知基础和翻译策略,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隐喻的翻译质量,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篇三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
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