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论文【精简4篇】
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论文 篇一
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
摘要:产业学院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一种独特的办学模式,以产业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与实际产业紧密结合的教育培训。本论文通过对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探讨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产业学院、办学模式、高素质人才、产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二、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
1. 以产业为导向
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以产业为导向,将产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与企业合作,产业学院能够了解和把握产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实际产业相结合的教育培训。
2. 以实践为核心
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接触和参与到产业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以创新为驱动
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组织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人才。
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实践研究
1. 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研究
通过对多个产业学院的调研和实践观察,可以发现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产业学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产业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实际产业相符的培训内容和实践机会。这种与实际产业结合的培养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2. 产业学院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实践研究
产业学院不仅对人才培养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产业学院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同时,产业学院还能够为企业提供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加强产业与学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结论
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以产业为导向,以实践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然而,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慧. 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研究[J]. 高教评论, 2016(4): 19-22.
[2] 李明. 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 北京大学, 2019.
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论文 篇二
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实践探索
摘要:产业学院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一种独特的办学模式,以产业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与实际产业紧密结合的教育培训。本论文通过对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旨在总结和分享实践经验,为其他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实践探索、经验总结
一、引言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然而,由于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对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总结和分享实践经验,对于提升办学质量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学院实践探索的关键问题
1. 与企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产业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是其办学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建立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成为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中的关键问题。
2. 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模式,是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产业学院注重实践教学,但如何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中的重要问题。
三、产业学院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
1.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产业学院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产业学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产业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实际产业相符的培训内容和实践机会。
2.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应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和与企业专家的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3. 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产业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然而,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改进。在实践探索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是关键的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宇. 产业学院实践探索及经验总结[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6): 25-28.
[2] 陈明. 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实践研究[D]. 清华大学, 2020.
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论文 篇三
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
产业学院是基于中国国情和高职办学规律而提出的一种办学模式,并具有特定的产业服务对象、综合的服务功能和产学之间形成紧密互动机制等特点。产业学院的定位是对高职发展规律的前瞻性把握,是具有中国特色高职办学模式的实现形式。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 产业学院 办学模式
按高职院校整体的服务对象分类,目前我国的高职学院主要有三类:一是服务特定区域的地方性综合高职学院;二是具有明确产业服务对象的产业学院,学院与该产业中的众多企业有着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三是混合型的高职院校,这是介于前面两类高职院校之间的,某些专业或专业群以当地产业发展为服务面向,某些专业和专业群又从属于某个行业,专业和专业群的服务对象集中度不高,呈现较为零散的状态。
一、产业学院的性质和特征
“产业学院”名词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所倡导的“产业大学”。英国教育与就业部于1998年开始策划和酝酿,2000年正式运营。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通信技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产品及服务的开放式远程学习组织,是学习者和学习产品之间的中介机构。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帮助个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本文提出的产业学院,具有与英国“产业大学”完全不同的内涵。笔者认为,“产业学院”是指一所独立的高职院校基于服务对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属性,即学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开发等方面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面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办学过程中与该产业的龙头企业有着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产业学院”与“教育的产业化”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教育的产业化”是将教育等同于一般的产业,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操作,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运行机制。教育具有公共屙陛和公益性,担负着传承文明、发展个性、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完全实现教育的产业化运作是不现实的。“产业学院”也与“产业管理”和“产业出资”有着根本的区别,那些由企业出资或委托管理的高职学院,如果企业和学院之间没有服务关系和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也不能归属于产业学院的范畴。
产业学院的定位是一种事关大局、意在长远的战略定位,追求的是一种背靠大行业、大企业,全面、持续和深度开展校企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与横向分散性产学合作的地方性综合性高职学院不同,产业学院与龙头企业开展围绕行业发展为主题的全方位产学合作。不仅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更主要的是通过校企之间持续、紧密的合作,不断整合教育资源,集聚办学力量,提升教育层次,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学院的整体专业设置、科技开发、双师型师资队伍及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直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产业学院的定位更有利于促进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及其整体规模效应,也更有利于以服务行业为基点,以互动和双赢为模式,推动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产业学院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有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产业学院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科研咨询、员工培训等多项功能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面向,并具有一定的集中度。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院有意识地进行资源的相对集聚,使主要专业与服务产业的特定对象相匹配。
第二,有服务产业的综合性功能。产业学院不仅要有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而且要具有服务该产业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在产学结合模式下,主要涉及三大方面功能:一是人才培养功能,即能够为特定产业和产业链培养多样化的专门性人才,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岗位覆盖面;二是员工培训功能,即能够为特定产业开展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并使培训定时、定制、定量;三是科技开发功能,即能够为特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从产业学院的发展要求来看,要实现这三大功能,主要是把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开放办学,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与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互动机制。产业学院虽然具有服务整个行业的功能,但要实现这种功能,必须形成某种机制。学院与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互动关系,正是实现该功能的有效保证。首先,龙头企业集团处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因而其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格要求也处在领先地位。其次,其员工培训和再教育的层次和要求也相对于一般性企业高。再次,大型企业集团在行业的领先发展中,还会出现许多企业发展中具有前沿性、挑战性的应用性课题,这些都是一般性企业所未能碰到的高端问题,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学院应用性科研能力的提升。在实施机制上,要与龙头企业建立互动的产学关系,就要让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方案
的制定,让学院真正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和员工培训,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机制的实现形式
产业学院的定位是高职教育内在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是学院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我国现代意义的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短短20年的快速扩张,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粗放型发展阶段的结束,高职教育必将转入一个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提升的根本性转变。高职院校内涵式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把握规律性,体现创造性。产业学院的定位正是基于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和目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一)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内高职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学合作之路。2000年1月1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教育部周济部长特别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是般性的措施,而是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根本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按这一方向走下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产学合作的发展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本质特征,是学院办出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二)产学合作是高职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
欧美高校产学合作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伴随着高校功能转化,工业革命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发达国家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无不遵循着同一条规律——产学研紧密结合。如澳大利亚的TAFE、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等。澳大利亚TAFE学院就是一个以行业为主导,政府、行业、社会和学校共同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其产学结合反映在:一是产业或行业是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者,院校是实施者,这种模式揭示了产学合作的基础;二是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照产学结合的方式实施。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行“双元制”,即公立的职业学校为“一元”,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另“一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产学研结合贯彻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英国的“三明治”与美国的“工学交替”类似,是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实施教学的产教合作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的良好对接。在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实践中,重视和提倡产学研结合,符合国际职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产业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高职办学模式的实现形式
产学研合作若想从理论走向实践,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有体制的保证。为了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发达国家均制定了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和政策,甚至从国家的高度,整合职业教育体制,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落实。我国职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学合作中往往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为了建立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产业集团的强大行业背景,自觉确立为产业服务的意识,发挥服务产业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功能,最终实现向整个行业的辐射,为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中国高职教育要寻求特色发展之路,发展产业学院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战略决策和有效实现形式。从产学研结合的产(企)业对象不同来看,有横向结合和纵向结合之分。区域性高职学院在产学结合上以横向结合为主,而产业性的高职学院则以纵深结合为主。“产业学院”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产学研发展上的纵向结合,这种产学结合模式是一种“纵向一体化”的互动式发展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整合和重组了有限教育资源,集聚了办学力量,具有服务特定产(企)业的整体功能。因而,发展产业学院能够有效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能够打造未来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品牌,是建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
三、具有示范意义和中国特色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
为了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和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模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依托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强大的流通产业背景,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实践探索,初步显现出现代流通产业学院的办学属性,其具体内涵是:龙头引领、战略融合、机制保证、功能对接、人员共用、设施共享、信息互通。
龙头引领。要想使产学研合作真正发挥作用,合作的对象应该是行业的龙头和大型集团。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是国家12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单位和2O家重点培育发展的大型流通企业,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经营业绩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前茅,20022006年连续5年进人中国企业500强前百位,各项经营管理技术均处于国内同行前列。以这样的企业集团引领学院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保持职业教育的超前性。
战略融合。浙江物产正在实施十年战略发展规划,规划已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力求将学院建设成集团公司研发、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学院一方,正积极探索与集团公司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有效服务浙江物产集团产业学院功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集团和学院的战略融合,为双方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机制保证。为保证双方的合作持续有效地开展,集团和学院共同成立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浙经院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中心下设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在运行经费上,浙江物产集团董事会已作出决定,每年将利润总额的一定比例投入研发、培训和人才培养。目前集团每年仅提供示范生课程开发项目费用和奖学金就达60万元,从组织机制和经费上保证双方产学研合作的长远发展。
功能对接。在产学结合模式下,主要为集团提供三大功能:一是人才培养功能,即要为集团产业和产业链延伸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通过为集团培养“浙江物产”示范生来示范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二是员工培训功能,即为集团提供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并使培训定时、定制、定质;三是研究开发功能,即为集团及所属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目前已承担集团及下属l5个企业优化生产经营流程和信息化改造提升等大批项目,有的已取得明显效益。
人才共用。集团组织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主干力量,目前集团共有200余名专家成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全面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学院组织相关教师围绕集团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的研究,为集团的战略发展提供决策和开展员工培养,成为集团的专家库和培训师,实现教师与技师的零距离对接。目前首批150多名示范生已介入集团下属企业的阶段性活动或顶岗工作。
设施共享
。学院整合各种资源为集团员工培训提供有关的师资、场地和教学设备。集团和其控股公司,以及各控股公司的子公司面向学院提供学生校外实训场所和教师挂职锻炼岗位,成为学院最全面最有效的实训基地,大大地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备,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尤其是已经成立的二个产业学院使校企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中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信息互通。学院领导包括相关的学院中层干部一起参加集团的重大会议。集团的信息系统全面对学院教师开放,实施信息共享,为教师课程开发提供了大量案例。集团董事长及管理团队近年经常来学院讲学并指导工作,具体工作通过“三中心”学院与集团相关职能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络。
浙江物产集团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所形成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建了产业学院的功能和特征,并通过服务物产集团引领辐射整个产业的需求,具有服务产业的综合性功能。该项办学实践是有中国特色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是产业学院理论在实践中成功展开的典范,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