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推荐3篇】
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 篇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新世纪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人才培养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新时代下,两课内容的改革也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首先,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需通过考试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即可。然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两课内容的改革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两课内容的改革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体育课。传统的思政课和体育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新世纪高校应该在两课内容的改革上下功夫,使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思政课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体育课可以引入一些创新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最后,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需要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新世纪高校的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两课内容的改革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 篇三
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新世纪中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是改革"两课"内容。关 键词:高校 培养目标 "两课"
关于中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曾有过明确的论述。但是,如何把他们原则性的论述同具体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面临着剧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高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大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人认为应当是创新型人才、有人认为应当是素质型人才、有人认为应当是工程师、有人认为应当是创业者;有人认为应当是宽基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有人认为应当是合格的中国公民;…。上述观点,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从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角度来看,又都不无偏颇。笔者认为,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中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而"两课"内容的改革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培养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是新世纪高校的培养目标
把培养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确立为新世纪高校的培养目标,既是形势所迫,又是现实要求,也是国外的经验借鉴,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
1、 培养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是经济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力度和深度正在进一步深化。经济的全球化,不仅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条件下,也是知识流动的全球化,还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无论是那种资源的流动,起主导作用的,最具活力的、起载体作用的是人的流动。换句话说,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因此说,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这里的人才是有特性的人才,他必须是同时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识性的人。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种特性的人才,才能在全球化运动中适应各种不同文化的挑战和认同,才能在全球文化的交互运动中突显民族特色,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保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会被堙没。因此,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中国高校应当把培养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识性的合格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2、培养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是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形态。三资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1年底,全国已有外商投资企业约16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的12%。1996年至2000年,中国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减少了3142万人,下降27.9%,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数减少了1517万人,下降了50.3%;同期外资企业等经济单位创造的就业岗位将近400万,私营企业创造就业岗位648万,个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427万,这些新增岗位大部分为新生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所填补。广州市的外资企业共有356家,总人数96044人,外籍人才3800人,仅占总数
的2%,本土人才占到98%以上,比5年前提高了近8%。目前三资企业仍是毕业生的首选,63.9%的大学生毕业后想进外企。另外,12.10%和7.92%的毕业生选择留学移民和自立创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的进一步涌入,大学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还会持续升高。这表明三资企业和出国留学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毕业生主要的趋向。而绝大多数三资企业具有国际背景,大学毕业生进军三资企业和出国,实际上是直接参与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进程。实践表明,具有世界性眼光、民族文化灵性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毕业生,最容易适应三资企业的文化生态,并很快成长起来。相反,具有较高的科技知识水平,而缺少世界性眼光和民族文化修养者,很快被淘汰。这说明,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文化修养的大学生已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