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总结浅析论文
陆学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总结浅析论文
所谓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研究过程中用于发现新事物、新现象并提出新观点、新看法、新理论,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些技巧和策略。凡是成名的学者必有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让人们思考和借鉴。
陆学艺在其一生提出的一些相当有影响的观点和论
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采用的一些有效的特定研究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适当的总结和分析,对后辈学人会有许多助益和借鉴。本文将方法论纳入到研究方法的讨论中,也就是说,从广义上总结和分析陆学艺的研究方法。
一、“选题比找对象重要”
在去世前的201x13月15日,陆学艺受邀到广州市委党校讲课,在与该校老师交流研究心得时说道:“选题比找对象重要”.这是他对其研究方法的深刻总结。研究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水平,甚至决定了一个研究者的发展前途。他认为,一个研究者不仅要选好某个具体课题的主题,更要选对一生的研究主题。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是好的、才是重要的呢?他认为,选题必须关注当前国家重大问题和挑战、以及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和需求的现象,而不是那些无关痛痒、尽做研究消遣或好玩的事情。他曾多次列举某重要刊物发表一篇探讨一个村民进城找不到厕所而落下不良反应的文章,认为这仅仅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一本重量级社会学刊物竟然发表这样的文章,不仅浪费学术资源,而且会在学术界起到很坏的示范效用,不利于中国社会学发展,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怎样判定和选对选题,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的事情,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在陆学艺看来,这些条件至少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对国家形势走向和政策的把握:古今中外的比较视野;对基层的了解和把握;理论修养等等。社会责任感和意识非常重要。在陆学艺看来,当代的中国学者必须要有社会担当和责任,要有济世救民、强国富民的胸怀,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发表几篇文章、出版几部专着。这一学术态度基本上承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只有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才会去选择利国利民、达济天下的课题。他不仅是这样想的,而且也以行动诠释了这一态度和精神。早在中学时代,他曾立志当个农业经济学家,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当时他就看到,中国那么多农民长年辛劳,依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大学时代,他先是学理科,后来转向哲学,但他关注的仍然是农村和农业问题,尤其是所谓的三年 “自然灾荒”问题,他曾就此利用假期深入安徽调查,发现问题的症结不是天灾而是政策失误。在攻读中国哲学硕士以及后来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以来,他也没有放弃对农村、农业的研究,特别是利用在河南 “五七干校”劳动和在北京大兴搞 “四清”工作的机会,更是深入观察、调查和研究农业问题。左右他行动的就是他的一种社会担当,即想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难以富强,更难以复兴。有了这样的社会责任以及前期的农村生活和调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刚刚萌动时,他就敏感地认识到,该到了为农业发展做点事的时候了,于是,他多次深入到甘肃、河南、安徽等地农村进行调查,以有力的证据证明 “包产到户”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高层对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的疑虑和犹豫。由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国 “三农”问题研究上的地位[1](PP.5-8).
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发出有说服力、有影响的声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风生水起,农业大丰收,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在短短的三年内得到解决,国家将改革重点转向城镇。正是在农村形势大好、城镇改革艰难启动和推进之时,陆学艺却基于自己对农村的调查和宏观形势的分析,在许多支持改革者看来很不协调地指出,中国农业将陷入徘徊期。他的判断相关文章经历多方努力才得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刊物上发表,其观点很快得到最高决策者的关注,有力地扭转和矫正了一些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偏差。他不仅在 “三农”问题上一直将自己的研究选题紧跟国家的发展形势,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是将自己的研究置于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比如对住房体制、社会分层和流动、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等研究。虽然他对住房体制改革的研究诱发于一次与高层的偶然对话,但是他认为,住房问题事关国家安稳, “农民有一亩三分地,城市居民有一间房子,社会就会稳定,有恒产就会有恒心”.他说,在住房改革之前,一个单位令领导最头疼的事有两件,一件是人事安排,另一件 则是分房,当然前者也与 后者直接有 关[2](PP.298-309)。在人生最后的10年,他致力于社会建设研究,其理由是中国再也不能以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不均衡方式保持长期的稳定和发展,社会建设能解决这个不均衡问题。总而言之,他的学术抱负就是 “富民强国”,在他看来,学术的价值在于是否利国利民,而不在于你做的是哪门子学问。
由此可见,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选题与国家形势和政策密切关联,并多次指出,在中国做社会学研究,不了解国情特别是宏观形势走向是不行的。但是,他却看到,许多所谓的社会学研究者只陶醉于自己所认定的那个有趣的范围,而不关心国家宏观形势走向和政策变化,结果只能把自己的研究视野狭窄化,脱离现实,从而影响到选题。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宗旨就是要解释和揭示社会秩序是如何产生、形成、变迁和维持的'。
直面社会现实,在中国,国家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不了解和不关注国家形势和政策,不将它们纳入到研究视野,显然会降低选题的影响力和价值。陆学艺有句名言是,做学问,要 “吃透两头”,
两头中的一头就是国家的政策,另一头就是基层。他还经常说,要 “顶天立地”,也是这个意思。确实,这给中国社会学研究提出了一个严肃而重大的学术命题,就是如何研究国家政策及其社会影响。
决定好选题的因素是多样的,中外古今比较视角、跨学科知识、平时的理论训练和研究锻炼等,在陆学艺先生看来,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说社会责任是引领性的,那么其他因素都是基础性的。
只具备基础性的因素,还不足以确定其选题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必须辅之以社会责任和担当。陆学艺认为,在当今功利主义畅行、物欲横流的时代,学人更需要社会责任和担当,才能确立重要的有价值的选题,才能做出对国家、社会和人类有意义的研究。
二、“真学问在下面”
陆学艺非常重视对社会实践、基层社会的调查研究。他长期深入基层调查,养成了到一地就调查的习惯,他经常说,只有深入调查,才能真正了解当前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难点、疑点和热点,然后才能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他说: “社会学工作者要勇于敢于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要深入到实践中去,用社会学特有的视角和方法,去调查研究,去总结经验,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并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对策。这样的研究才有成效,这样的成果才有重大 现 实 意 义, 也 才 有 较 高 的 学 术 价 值。”[2](P274)因此,每到一处,他都会提出调查要求。
经常有人邀请他去做学术报告,他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先决条件,那就是让他先调查几天,然后再做报告。对于这样的条件,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人家请他做学术报告,是想听到一些对他们实际工作有价值的观点、建议,而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情况,怎么能说出对他们有启发的东西呢?他的演讲都会结合先前的调查展开,所以他的每次演讲都会赢得听众的高度评价。他真心地认为, “真学问在下面”,所谓的 “下面”,就是社会现实或实践,更通俗地说,就是蕴藏在百姓中。因此,他每次都很注意同百姓聊天或访谈。尤其是到农村,见到农民,他就来劲,精神抖擞,掏出笔记,与农民边谈边记,记得还非常详细。他说他的几乎所有观点都是在基层调查研究中获得和形成的,所以他的 “真学问在下面”就是他长期的学术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陆学艺在进入社会学界之前就非常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至于农业经济界的一些同仁都感叹陆学艺在研究方法和关注点上的特长。国务院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怀念陆学艺的讲话中就重点指出,陆学艺研究农业,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他不只是见物,而且更注重人,尤其重视农民的想法、需求和困难。陈锡文认为,经济学研究见物不见人,而陆学艺既见物又见人,而且更重视人。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他深入农村,与农民交谈时记下的不少文字资料都是他分析农业问题时非常重要的依据。虽然那时他还不是社会学家,对社会学是什么还不是很了解,但他无疑是采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会呈现出与其他农业经济学专家不同的研究风格和视野。不同理念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反过来不同的研究方法也会影响研究视野以及如何向 “下面”学到 “真学问”.据跟随他二十多年做研究的经历,笔者对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分类,他基本上是采用深度访谈、部门座谈、实地观察、熟人情报网络、长期跟踪调查等研究方法向 “下面”学 “真学问”.
陆学艺在深度访谈上有一个独特的窍门,那就是他不是随便找个对象就进行深度访谈,而是找“明白人”(在社会学上叫 “关键人物”)访谈。他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 “明白人”.比如,在一个村里,不是所有人都是 “明白人”,但总有几个会是这样的人。对 “明白人”的深度访谈获得的信息会远远多于对其他非 “明白人”访谈获得的。一个村总有几个 “明白人”,只要找到他们并与他们进行深度访谈,就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对该村的深入了解。如果碰上糊涂人,一问三不知,那就会无功而返,不断浪费时间,根本了解不到该村情况。陆学艺有一套很有效的访谈技巧,会使调查对象不但不会拒绝,而且会在很短时间内建立信任,因为信任对调查来说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长期与农民打交道,因此,他一见面,就能说一些农民关心的事,说的话都是农民能听得懂的,在行为上没有架势,很容易被农民视为懂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教授,农民也就愿意跟他交谈。随着交谈的深入,他慢慢地会从被当作懂农业和农村的教授转变成被当作为农民说话的 “自己人”.这一环一环的转变,无疑会提升深度访谈的水平和质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质量的深度访谈需要各种各样的技巧、能力和态度:要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表现;能够说让调查对象理解的话语;在访谈中拉近关系,实现角色转变;让访谈对象也能获益等。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初入调查之门的新手来说更难。部门座谈是陆学艺经常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