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实用3篇)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篇一
近代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的演进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回顾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探讨其中的重要成果和学术思潮。
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以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为主。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知识界的更新,近代文学研究逐渐崭露头角。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学者和作家,他们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并将目光投向了近代文学。此时期的近代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鲁迅和胡适等作家的研究上,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逐渐成熟起来。此时期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更广泛的文学领域,对于不同流派和文学体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对于新诗和小说的研究最为突出。一些学者对于新诗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郑振铎的《中国现代诗史》、陈寅恪的《中国现代诗经史稿》等。同时,对于小说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胡适的《中国小说史略》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学术界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然而,这段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如石守信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杨绛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略》等,他们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学者们开始重视对于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注重从文本中挖掘意义。此时期的研究注重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艺术手法,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考。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女性文学、流行文化等新兴领域,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历程。学者们在对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逐渐扩展研究领域,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同时,不同的学术思潮也推动了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推动研究的深入和广泛。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篇三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中国近代文学在急风暴雨中步履艰难而又急促地走完了它的全程,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中国近代文学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
的胚胎和先声,并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中国近代文学是历史转型期
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大潮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
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
究,倘与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但,许多专家
学者在这块处女地上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仍值得我们珍视。今天适逢世纪之交,回
顾一下本世纪来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不论是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角度,
还是对推动21世纪的近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近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着手近代文学的
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钟骏文)的《小说闲评》(1906)、俞明震《觚庵漫笔》(1907
—1908)、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1907)、李详的《论桐城派》(1909),
以上这些笔记和评论文字多是对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兴式的评论,也有关于作家真实
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绍,总的说还比较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更谈不到对近代文学整体的
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有个别有价值的见解,如《谭瀛室随笔》指出《官场现形记》的结构“仿《儒林外史》
,每一人演述完峻,即递入他人,全书以此蝉联而下,盖章回小说之变体也”(注:转
引自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415页。)。 再如黄人
的《小说小话》评《三侠五义》云:“豪情壮采,可集剑侠传之大成,排《水浒记(传
)》之壁垒”;“而摹写人情冷暖,世途险恶,亦曲尽其妙,不独为侠义添颊毫也”(
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页。)。像
如上这类中肯的、有见地的评论在当时并不多见。对近代文学较系统的研究工作是“五
四”之后开始的。我把“五四”至本世纪末的近代文学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
开始期(1919—1949);(二)重建期(1950—1978);(三)繁盛期(1979—1999)
。
二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创期。
“五四”运动后学术界虽有“近代文学”这一概念,但于近代文学的时限却是模糊
不清。1921年,沈雁冰(茅盾)著有《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注:《近代文学体系的
研究》约13000字, 与刘贞晦的《中国文学变迁史》合为一册,名为《中国文学变迁史
》。1921年12月出版,大约此书是最早提出“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但该书不是专讲
中国文学的,这里只是借用“近代文学”这一概念。),于是“近代文学”这一概念,
逐渐为学术界使用。后则有陈衍的《近代诗钞》(1923)、严伟等人的《近代诗选》、
钱仲联的《近代诗评》(1926)、金兆梓的《近代文学之鸟瞰》(1933)、钱歌川的《
近代文学之特征》(1934)等。但以上论著中的“近代文学”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近
代文学,究竟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学?它的时限范围是什么?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并未形
成共识。1929年,陈子展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他在书中说:
“所谓近代究竟从何时说起?我想来想去,才决定……断自‘戊戌维新运动’时候(一
八九八)说起”;陈独秀曾主张“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
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第2页。);郑振铎
则谓“近代文学开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而终止于五四运动之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