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论文(推荐3篇)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论文 篇一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幸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尼各马可伦理学》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他对幸福观的详细阐述。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目标和最高的价值。他将幸福定义为“完美和自足的生活”,并指出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或情绪,而是一种具有道德和伦理意义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幸福可以通过追求德行和美德来实现。
亚里士多德将德行分为两类:道德德行和智慧德行。道德德行是指人们通过自律和习惯形成的良好品质,如勇敢、正义、节制和友善。而智慧德行则是指人们通过知识和理性思考来实现的德行,如智慧和聪明。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德行和智慧德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同时追求并实践这两种德行,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对于学生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习惯。通过自律和习惯的养成,他们可以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培养出勇敢、正义、节制和友善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能够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其次,学生应该注重知识和理性思考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德行是实现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努力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智慧,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还提醒学生要注重平衡和整体发展。他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而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他们应该培养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发展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在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习惯,注重知识和理性思考的培养,以及注重平衡和整体发展。只有通过这些努力,他们才能真正实现幸福的人生。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论文 篇二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他对幸福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与当代学生的道德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的道德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目标和最高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幸福不仅仅是追求短暂的快乐和享乐,而是一种基于道德和伦理的生活方式。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并通过实践德行和美德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其次,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定义为“完美和自足的生活”。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应该追求完美和自足,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品质。他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习惯,如勇敢、正义、节制和友善。只有通过自律和习惯的养成,学生才能在道德生活中取得进步,并实现幸福。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强调智慧德行的重要性。他认为,智慧德行是实现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应该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理性思考的培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智慧,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最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提醒学生要注重平衡和整体发展。幸福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而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学生应该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他们应该培养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发展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在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追求完美和自足的道德生活。他们应该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理性思考的培养,注重平衡和整体发展。只有通过这些努力,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幸福的人生。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论文 篇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论文
“幸福是灵魂和美好德性相统一的至善”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他的幸福观长期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对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在德育生活中构建现代的幸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 一) 幸福是至善
善在古希腊时期被用来描述贵族的品德,之后逐渐被用来描述和评价负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以善为目标不断向前发展的。他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并且行为的价值要从它所追求的目的中才能获得,这些目的最终存在一个最高的目的,那就是至善,至善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应该是终极而完满的。
( 二) 幸福是灵魂和德性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从“人自身的善”的角度对幸福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在他的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他运用长笛手和雕刻家因能够顺利吹奏优美的旋律和雕刻精美的作品的行为而具有人的功能的例子证明,事物能否达到至善,其充要条件主要取决于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因此,人存在着共同的功能,人的至善只能借助于实现自身的功能才得以实现。他在著作《论灵魂》中,将作为人的本质的灵魂解析为生长、感觉、欲望、运动、理智思维等多种生命能力,同时认为具有理性能力就是人的功能。
( 三) 幸福是有条件的善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某些条件对幸福加以限制。他认为,人们实现幸福需要创造一些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就是身体的、外在的、机遇的善。人的幸福必须具备身体、财富和德性三个方面的善。在决定幸福的三个条件中,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德性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如果人的活动没有德性,身体和财富两方面的条件再充分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与此同时,幸福的实现需要机遇的善补充。在对幸福条件的理解上,他指出不能将幸福与机遇同等看待,因为机遇伴随着人的活动具有偶然性。
( 四) 幸福是某种思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主要存在政治、享乐和思辨等三种生活方式,并将灵魂的思辨活动看作生命的最高存在。他指出,符合本身德性的思辨活动是最大的幸福。古希腊时期,理智一直被看做人类特性中的最高级因素。思辨活动之所以被当做是最高级别的幸福,是因为人们可以自然地、不带任何外在目的地开展思辨活动,人们普遍认为思辨是一种持久而高级别的理智活动。同时,思辨是最快乐且最自足的活动。
二、幸福体验是学生道德生活的价值追求
幸福是生活的终极追求。虽然人的生活存在多种追求,但是幸福始终是其最终的价值追求。道德是人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是根据自身的愿望自主选择的一种美好生活,道德的生活理应是追求幸福的。由此可见,道德和人的幸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习生活中,道德是一种造就学生的活动,是学生的本然存在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蕴含在道德生活中,学生的道德生活造就学生自身。
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寻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育生活能力的主要手段,具有鲜明的生活意义。学生道德生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对幸福学习生活的体验。开展学生教育应当贴近生活,引导学生享受、追求可能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创造幸福道德生活的能力。
三、学生幸福道德生活的践行策略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欲望空前膨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已悄然浸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幸福观呈多元化趋势。因此,规范道德生活,使学生重建一种与时俱进的幸福观是道德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现代幸福观的重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 一) 成功获取经验知识是幸福道德生活的原始基础
人类经验知识的顺利获取及正确运用对实现幸福道德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目前已步入信息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显著特点,“知识生存”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正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型社会已经趋向成熟。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其追求标准发生了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变,即从原先物质上的满足转向精神上的满足。人们通过知识的获取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在学生的道德生活中,知识的拥有和顺利获取是实现生活幸福的前提条件。此外,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成功获取的知识为学生自由思考成为可能,从而使学生的幸福道德生活成为可能。同时,知识也作为一种方法工具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其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体验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 二) 开展德性活动是实践幸福道德生活的根本保证
道德是一个包含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复杂的结构体系,是人对生活方式的一种自主选择。因此,道德的生活是一种幸福的活动。通常学生的道德生活渗透于其日常的学习活动之中,并通过学习活动的道德化得以体现。一般而言,人的发展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对物质生活过度追求的同时逐渐向动物界回归; 二是人在基本生存需要得以实现的前提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从而追求幸福的人生。在当今的学生群体中,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学生似乎已经忘记了追寻人生的价值所在。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德性活动都是人不断追求幸福的必要条件。
在道德生活中,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必然伴随着积极的德性活动。如果没有德性活动,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保证一个人会使自己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的这种可能性就不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德性活动对学生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三) 创造活动是实践幸福道德生活的有效手段
人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在生活中全身心投入到不断的财富创造尤其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中去。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人的功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并倡导人应为高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幸福不仅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也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是在不断地进行财富创造和奋斗中实现的。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就是创造活动。只有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实现和提高人生的价值,获得恒久不衰的精神享受。而一个人在创造活动中所感受到的享受,恰恰正是他作为一个创造者所获得的`莫大幸福。
在道德生活中,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上的通过学生的不断参与创造活动而实现的。创造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幸福必须基于学习生活,建立在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基础上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
( 四) 情感体验是实践幸福道德生活的应有之义
人们在道德生活中追求幸福,其目的是为了体验幸福快乐。一个人理应注重情感体验,在道德生活中做到劳逸结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多数人更多的是在为生计而终日劳碌奔波,体验生活只是社会中少数人的专利。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存条件逐步改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人们完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人生。在这种情况下,情感体验已经成为幸福的一种具体存在形式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闲暇作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其程度的高低体现了人的生命质量的优劣,这就要求现代人应该具备闲暇生活的能力。
作为学校教育,要促使学生精神世界健康和谐发展,重视和实际地开展闲暇教育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学习生活中,学校应该组织各种体育类、艺术类、兴趣类等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在体验中追求幸福,促进学生道德生活的发展。
( 五) 无私奉献是践行幸福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
虽然幸福存在不同的标准,但是无论其种类、表现方式如何变化,为他人服务永远是最高的幸福价值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他人、国家三者的幸福是统一的。他指出,要辩证地认识个人的幸福同他人的幸福和国家的幸福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对利益的把握这个问题上,他提倡注重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只会谋求私利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完美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无私奉献是人们最高的幸福追求。因此,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在处事过程中严于律己,甘于奉献,追求幸福的道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