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优秀3篇)
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篇一
正切函数是三角函数中的一种,表示为tan(x),其中x为角度。正切函数的图象具有一些特点和性质,下面将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正切函数的图象。正切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周期性的曲线,它在每个周期内都有一个渐近线。这条渐近线就是y轴,也就是直线x=0。在这条渐近线上,正切函数的值为无穷大,即tan(0)=无穷大。而在每个周期的中点,即x=π/2,tan(x)的值为0。正切函数在每个周期内的取值范围是(-∞, +∞)。
其次,正切函数的图象具有对称性。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的x,tan(x)=-tan(-x)。这是因为正切函数是奇函数,具有关于原点对称的特点。例如,tan(π/4)=1,而tan(-π/4)=-1。
此外,正切函数还具有周期性。正切函数的周期是π,也就是说,tan(x+π)=tan(x)。这是因为正切函数的图象在每个周期内都是重复的。例如,tan(π/4)=tan(5π/4)=1。
正切函数还具有一些其他的性质。首先,tan(x)在x=π/2+kπ,其中k为整数时,不存在。这是因为在这些点上,正切函数的分母为0,所以无法计算。其次,tan(x)在x=π/2+kπ,其中k为整数时,为无穷大。这是因为在这些点上,正切函数的分子为0,所以结果为无穷大。最后,tan(x)在x=π/2+kπ,其中k为整数时,为正无穷大。这是因为在这些点上,正切函数的分子为正数,所以结果为正无穷大。
综上所述,正切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周期性的曲线,在每个周期内都有一个渐近线。正切函数具有对称性和周期性,并且在一些特殊点上不存在或为无穷大。了解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切函数。
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篇二
余切函数是三角函数中的一种,表示为cot(x),其中x为角度。余切函数的图象具有一些特点和性质,下面将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余切函数的图象。余切函数的图象也是一条周期性的曲线,它在每个周期内都有一个渐近线。这条渐近线是y轴,也就是直线x=0。在这条渐近线上,余切函数的值为无穷大,即cot(0)=无穷大。而在每个周期的中点,即x=π,cot(x)的值为0。余切函数在每个周期内的取值范围是(-∞, +∞)。
其次,余切函数的图象具有对称性。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的x,cot(x)=-cot(-x)。这是因为余切函数是奇函数,具有关于原点对称的特点。例如,cot(π/4)=1,而cot(-π/4)=-1。
此外,余切函数还具有周期性。余切函数的周期是π,也就是说,cot(x+π)=cot(x)。这是因为余切函数的图象在每个周期内都是重复的。例如,cot(π/4)=cot(5π/4)=1。
余切函数还具有一些其他的性质。首先,cot(x)在x=π/2+kπ,其中k为整数时,不存在。这是因为在这些点上,余切函数的分子为0,所以无法计算。其次,cot(x)在x=π/2+kπ,其中k为整数时,为无穷大。这是因为在这些点上,余切函数的分母为0,所以结果为无穷大。最后,cot(x)在x=π/2+kπ,其中k为整数时,为正无穷大。这是因为在这些点上,余切函数的分子为正数,所以结果为正无穷大。
综上所述,余切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周期性的曲线,在每个周期内都有一个渐近线。余切函数具有对称性和周期性,并且在一些特殊点上不存在或为无穷大。了解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余切函数。
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篇三
张思明
教学目的:(略)
教学过程择录:
一、引题:
师:对比上一节的习题,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作业本,对正弦和余弦函数,在作业中,我们已涉及了多少类型的问题?
生众:P159(11)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域:
P158(3)正弦,余弦函数的最值(值域):
P158(6)正弦,余弦函数的奇偶性
P159(8)正弦,余弦函数的单调性
P159(7)正弦,余弦函数的应用一-----比大小
P158(4)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最小正周期)
P159(12)正弦,余弦函数
的.图象
P160(16、17)正弦,余弦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1)定义域(2)值域(3)奇偶性(4)单调性(5)比大小(6)求最小正周期(7)作图(8)应用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可以想一想,我们要觖决什么问题?
生众:不就是上面这几点问题吗?
教师:说的不错,我们就是要来解决把“正弦、余弦函数”换成“正切、余切函数”后(1)~(7)后面加一个“是什么?”这样一些问题。请同学们带的这些问题看书5分钟(P153~P157)。
[评述]:这里是通过作业小结的方式引入问题。学生常常是很肓目的做作业,很少观察作业所涉及的问题类型和范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这种观察,既培养了学生看课本的习惯,又自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和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自己回顾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