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育论文(优选6篇)
高中物理教育论文 篇一:探索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引言:
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探索现象,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将探讨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实施方法。
主体段落:
1. 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实验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为他们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 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验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3. 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实验教学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设计和组织适合的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物理教育论文 篇二: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育的教学效果
引言:
高中物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限制,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育的教学效果,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主体段落:
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营造积极、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此外,教室的布置和设备的使用也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实验设备等。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教育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除了传统的讲授和演示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讨论、实验、参观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和应用案例,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3.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科时,会面临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可以通过辅导、答疑、课外学习资源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提高学习效果。
结论:
提高高中物理教育的教学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和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促进高中物理教育的发展。
高中物理教育论文 篇三
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长久以来,对知识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一贯是十分重视的,但对科学方法、科学观念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却未能尽如人意。物理知识是重要的,但当我们在教学中不加限止地深挖“知识(包括解题能力)”时,必然会把科学素质培养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挤出教学过程,从而造成教学中的极大损失。
一、科学方法的教育
方法是在知识获得过程中起作用,为了在教学中不让方法的教育价值流失,就应该特别注意物理概念的归纳过程以及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的教学,要充分展开这些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从而实现科学方法的独立教学目标。
1、实验方法,这是“人们通过科学仪器和设备在有目的地干预、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是提出研究课题、构思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
由于高考的影响,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较为注重的是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误差的分析等内容,在事实上将冲淡对实验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验,从而使实验方法的重要价值流失。掌握高中物理的具体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及实验误差分析等当然有它们的积极意义,但这些主要还只是知识方面的意义,而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懂得要获得物理知识,离不开实验,才是实验教学中更具深远意义的目标。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欲望,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为迫切和重要。
2、科学假说方法,是“根据巳有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测性陈述并加以验证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学假说,它必须能说明和解释对象巳知的事实;能解释原有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并把原理论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在自身之中;要使新假说比原理论更具逻辑简单性;并且新假说往往还能演绎出新的结论并能通过(判决性)实验加以检验。假说的提出,既要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包括关于研究对象的某些经验事实或其它方面的信息,又要有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假说是使物理学从经验上升为理论层次的中介和桥梁,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3、理想化方法,这是“运用理想模型在思维中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从而在理想状态下进行计算和推论的方法”。理想化是个总概念,其中有理想化模型、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研究能够得以进行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它们总是多样性的统一,并总是与其它事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如果我们在研究某些特定的问题时,要顾及所有的因素,那么就只能一事无成。可以说,没有理想化方法,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完美的物理学。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理想化模型、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实验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方法。
二、科学观念的培养
科学观念有较强的迁移性,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判断中。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要顾及到观念的培养目标。
1、唯物观念的培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研究生活与自然中的一些现象,撰写物理小论文,是一种十分有益于培养学生事实观念的办法。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所接触与所解决的都只是纸上的物理问题,这很不利于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事实的习惯。而小论文的撰写,学生必须逐步地学会观察客观现象与事实,逐步地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逐步地学会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这对于养成他们的事实观念是十分有益的。 2、结构观念的培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结构的。正是源于这种观念,才使人类有信心不断地探究世界的奥秘。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因为物质是有结构的,所以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并不是“上帝扔骰子”。
反映世界结构性的实例在高中物理中随手可得,有太阳系的行星结构,有晶体的晶格结构,有原子的核式结构,有电路的结构,有光谱的谱线结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留意,就不难使学生逐步形成结构性的观念。正因为物质世界有结构性,所以研究客观世界的物理学知识也有自身的结构,从结构图入手,掌握物理知识就会事半功倍。
3、因果观念的培养。任何变化都有一定的原因,一定的原因必定对应着一定的结果。各种物理现象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就是因果关系。物理学中要解决的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就是要探究这种因果关系。分析现象,追寻原因;演绎条件,预言结果,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了因果观念,就不会把物理现象当作孤立的事件来对待,而能自觉地在一系列的因果链中确定某个物理现象的作用,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住这些现象。
4、守恒观念的培养。无论物质世界的形式怎样变化,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它们揭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物理学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发现了为数不多的几条守恒定律。在高中物理中,有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质能守恒等。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这些守恒定律的意义,要经常用守恒的观念去分析一些物理现象,它能给人们确定一个大的方向,而不拘泥于公式的规定。
三、科学精神的陶冶
在整个科学素质中,科学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科学、对真理的基本态度与行为取向。科学精神既是从事科学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从事其它工作人员的重要素质,对真理是否有坚定执着的追求与永不满足的探索,在各种矛盾前,能否不随波逐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因循守旧,大胆创造,都与他的科学精神有关。这种精神,只有真正懂得科学是什么及科学为什么的人才会具备。
科学精神的培养重在薰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物理学史中的丰富资料,在授课中有机地穿插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的生动事例,在情感上吸引学生,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热爱,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科学家为什么而工作,科学对人类进步所作出的贡献,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收到科学精神培养的成果。科学精神的确立,植根于对科学价值的正确认识、对科学美的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科学的热爱;科学精神表现为对客观规律以及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的坚信;科学精神产生出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高中物理教育论文 篇四
异中求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着力点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面对不同实验主题要有不同的实验设计,但是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我们进行求同比较教学,这种方法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实验,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做了几个物理实验后,自己探求其中的共同点。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
(一)教学材料
1.液体的扩散实验。该实验我们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扩散现象,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扩散是需要几十天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这在课堂教学上根本无法完成。通过采取改进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在30田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
2.改变内能方式。我们的实验内容是在压缩引火仪中加入硝化棉,当我们快速按压活塞时,由于密闭的气体被反复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从而致使硝化棉燃烧。我们都知道硝化棉燃烧的过程是十分短暂的,可以说是瞬间,学生通常情况下很难捕捉到这样的瞬间,从而对整个实验的变化过程没有清晰的意识。这两个不同的实验主题,不同的实验设计,可以采用相同的实验方法来避免实验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我们可以通过摄像机把整个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对于时间长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我们采取快放的方式;对于时间瞬间的,我们可以采取慢放,将整个实验过程清晰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2]。
(二)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究竟是否能够达到最优的目标,章节中各个部分是否能够进行协调运转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物理实验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科学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事物的规律,才能真正的做好物理实验学好物理。
存异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化点
只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而不能发现其之间的个性,对于物理的学习仍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观察和总结创新,利用好同中的存异,这也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化点。
(一)实验方法同中存异在教授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发现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设计要求根本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口玻璃瓶内放了些水,在不断给瓶内打气时,达到一定限度瓶塞会跳起,观察瓶内的变化。实验结果:在瓶塞跳起是瓶内会出现白雾。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证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这就需要有求异精神,改进实验方法,将水换成酒精,因为酒精较水更易蒸发,实验效果更佳。
(二)教学对象的同中求异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教授两个班级的学生时,两个班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相同的实验主题时,要根据每个班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实验设计,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教授的两个班的学生差距就很大,一个班-A班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弱,思维也不是很积极反应较慢;另一个班-B班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因此笔者在教授串、并联电路的实验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物理规律一直都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之上并且经过思考和总结而得到,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地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很好的实现物理教学目标。总之,求同存异作为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基本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对立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使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比较探究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高中物理教育论文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事实上,高中物理的许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质疑与创新.比如物理知识构建中常常用到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种完善的科学理论,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但对于学生来说却不是如此,根据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思想,学生的探究学习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因而质疑与创新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份.从物理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定律的形成事实上也经历了怀疑、证实的过程,因而今天我们提出让学生以质疑和创新的态度来学习这些知识,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
二、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中笔者主要围绕高中物理的重要定理与定律,以课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从大的思路上看,主要让学生对重要定律和定律的探究中,对于实验思路的确定,对于实验步骤的设计,对于实验器材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实现在质疑中培养质疑能力,在创新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目标.课例一: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研究.(由于本研究侧重于质疑和创新两大关键词,因而在本课例中的常规教学要求就不再赘述.)这一研究中,学生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力的分解的描述;二是为什么力的分解与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这实际上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时候学生的观念都是由于教师主导下的重复而生成的,并不是学生的直观认识.于是我们大胆让学生去质疑,而学生的质疑结果其实不外乎两类:一是力的分解可不可以不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去分解?二是力的分解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有多少种结果?对于学生这样的质疑,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一个力从数学的角度去分解,理论上有无数种结果,但考虑到物理的现实意义,因此数学分析的结果必须接受物理实际意义的检验;一个力的作用中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用效果(如斜面上的物体产生压力和“下滑力”两种效果),因此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往往符合实际需要.这样的质疑与分析过程虽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却可以高效地扫除学生在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认识误区,从而给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个质疑: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传
统教学中是通过实验来证实的.但一旦我们让学生质疑,学生仍然会有疑问:力的合成与分解怎么偏偏就与平行四边形产生了关系呢?即使跟学生强调“这是实验的结果”,事实上也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于是笔者引领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创新,在研究中我们称之为“头脑风暴”,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问题(教师陈述)平行四边形属于什么学科的知识?(学生回答)因此我们说力的合成与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际上是用什么知识描述什么知识?(学生回答)经过这样的问答之后,下面的任务就交给学生:寻求数学知识解答此物理问题的合理性.结果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就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开始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开始研究力的表示(有向线段)与数学的关系,有的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矢量方面.这一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请教数学老师等方式,终于认清了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背后,是数学上矢量运算规则.而这样的认识有什么好处呢?给后来的力矩知识的学习、洛伦兹力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课例二: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上学生的质疑主要是:自然界中,机械能真的守恒吗?这一疑问看似不合理,其实却非常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众所周知,物理发展史上关于永动机的研究至今也没停止,侧面说明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规律.因此在这一疑问的引导下,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理解.学生的思路也体现出了创新的一般步骤:一开始是寻找正例,结果发现根本就无法穷尽,因而无法完全证明;随后再去寻找反例,即看有没有不遵循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将搜集的有关永动机的从古至今的研究并整理出来给学生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反思这一教学方式,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三、研究的总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其实高中学生只要给了质疑和创新的机会,他们总能给教师一些惊喜:提出的质疑并非全无道理,而且就算是在教师一眼就看出的质疑,事实上也反应了学生的一种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情;而学生在创新中的表现则呈现出一种发散的状态,不同的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总能想到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还都是可行的,比如说在动量守恒中学生的一些创新实验,有学生提出可以将两辆质量相等的小车之间压一个弹簧,然后通过弹簧将两车弹出的距离,来判断两车动量是否守恒.这样的设计吻合了系统不受外力的情形,且效果明显,不能不说是学生的一个创新(尽管教师可能是熟知的).总而言之,这一课题研究给笔者带来的收获是很大的.当然,从长远来看,这一课题还有不断发掘与研究的价值,相信随着笔者的认识不断深入,随着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这一研究还会收获更多的成果.
高中物理教育论文 篇六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涵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其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教育的决定性因素,而教育要最终回归生活,为改造生活服务,也就是说生活与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二,社会即学校。学校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该教育思想主张学校将教育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将社会生活展现给学生,力求实现学校生活社会化,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改造社会生活;其三,教学做合一。是指教学本身就是教、学、做的统一,要加强三者的紧密联系,强调教法要适应学法、学法要适应做法,教学要以“做”为中心,即以实际生活为中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蕴含着终身教育思想、大众教育思想,是符合中国实际教育情况的教育理论,对明确教育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核心思想符合高中物理新课标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与教育要紧密联系。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借助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充分发挥生活教育理论在指导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具备问题性、真实性、生活性的特征,要使教学情境贴近现实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情境,而是要对生活情境进行加工和净化,使其符合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建立起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学习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学完力的合成与分解之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取一根绳子,在绳子中间系上一个重物,让两名学生分别拽着绳子的两端,要求学生将绳子拉直,并保持重物处于平衡状态。但是,无论这两名学生怎么努力都无法拉直绳子,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无法拉直绳子呢?谁能运用刚学习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在引导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最后应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激发学生探究实际生活问题的兴趣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如伽利略在斜面实验研究中证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奥斯特在大量实验中发现了电流磁效应的存在,法拉第经过十年研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活跃学生思维的最佳途径,通过引入生活教育理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经历中探究生活物理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尤其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和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自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并能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例如,在教学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手电筒,一个手电筒是生活中常见的装有电池的手电筒,另一个手电筒是手摇式、里面没有电池的手电筒。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手摇式手电筒没有电池也可以发光?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起来,这时教师打开手摇式手电筒的外壳让学生观察内部装置,发现手电筒里有磁铁和线圈,学生必然会想到手电筒发光与这样的装置有着某种联系。而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这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感应规律。通过将生活问题与物理规律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成效。
(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为生活服务。对于物理教学而言,就是要运用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改变生活。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造成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只会运用知识解决书面上的习题,而不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此,物理教师必须转变这一教学现状,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物理教学,将实际生活与物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放手让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本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再用物理改变现有生活。例如,在讲授完牛顿第三定律之后,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以下生活问题:在拔河比赛中,甲队战胜乙队的原因;人为什么能跳起;马为什么能够拉动车。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独立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并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
结论:
总而言之,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其实质是利用实际生活与科学研究之间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所以,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积极找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素材,通过加强生活与物理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