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论文【经典3篇】
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论文 篇一
标题: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成为了关键的任务。本文将探讨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大学应该建立科学的重点学科评估制度。这一制度应该包括对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估指标。通过定期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此外,评估结果应该与学科建设的经费分配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挂钩,以激励学科的发展。
其次,大学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科发展规划制度。学科发展规划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具体的实施措施。规划制度应该参考国内外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学科发展规划应该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和步骤。
第三,大学应该建立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学科建设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持,因此,大学应该通过招聘、培养和激励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此外,大学还应该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激励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第四,大学应该建立有效的学科管理和协调机制。学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学院的合作,因此,大学应该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促进各方的协调和合作。此外,大学还应该建立学科发展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学科建设的进展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建立科学的重点学科评估制度、健全的学科发展规划制度、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学科管理和协调机制,可以推动大学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度设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实现最佳效果。
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论文 篇二
标题: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成为了关键的任务。本文将探讨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大学应该建立科学的重点学科评估制度。这一制度应该包括对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估指标。通过定期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此外,评估结果应该与学科建设的经费分配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挂钩,以激励学科的发展。
其次,大学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科发展规划制度。学科发展规划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具体的实施措施。规划制度应该参考国内外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学科发展规划应该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和步骤。
第三,大学应该建立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学科建设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持,因此,大学应该通过招聘、培养和激励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此外,大学还应该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激励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第四,大学应该建立有效的学科管理和协调机制。学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学院的合作,因此,大学应该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促进各方的协调和合作。此外,大学还应该建立学科发展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学科建设的进展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建立科学的重点学科评估制度、健全的学科发展规划制度、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学科管理和协调机制,可以推动大学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度设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实现最佳效果。
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论文 篇三
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论文
关键词:大学 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 学科管理 制度设计
摘要: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应围绕学科要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重点学科建设战略与战术,明确重点学科建设思路,确立重点学科管理制度,构建重点学科管理体系,带动一般学科提升档次,促进学科整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没有重点的学科建设和缺乏科学管理的重点学科,都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也就毋庸再说以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基础的高校综合实力竞争。“学校要发展,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水平是标志。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211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学科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和促进全校的学科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抓住了这条主线,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带动学校其他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
富有成效的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应围绕学科要素,如学科成员、管理制度、学科环境(物质条件、政策导向、精神文化氛围)等,按照“全面规划、分层建设、逐步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重点学科建设战略与战术,明确重点学科建设思路,确立重点学科管理制度,构建重点学科管理体系,带动一般学科提升档次,促进学科整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重点学科建设思路
在学科建设总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一所大学的具体学科发展实际,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大趋势,明确如下学科建设思路:“明确理念、战略规划、重点建设、带动全局”。
(一)明确理念
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首先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学科既是高水平大学的充分条件,也是其必要条件,两者良性循环是学科建设的最佳途径。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一流大学无不因为拥有一流学科和一流教授而闻名于世;从国内高等学校的发展趋势看,也都是把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到科教兴校的战略高度。因此,明确学科建设是大学整体建设与发展的主线与核心这一理念是学科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而且这一理念不随领导与管理者的更换而转变。这就是大学全面改革与发展的纲,“纲举”必须为“目张”铺桥架路。学科建设必须有主有次,高水平的学科首先是重点学科,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应从建设重点学科着手。
(二)战略规划
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学科战略规划是学科建设理念的进一步拓展,正确的学科建设理念能够指导科学的学科建设战略规划,而科学的学科建设战略规划又丰富了正确的学科建设理念,使其更加完善,二者相辅相成。科学的学科建设战略规划应根据大学的自身特点与现有条件,制定不同时段的战略规划,区别重点建设学科与一般建设学科,这样有利于战略规划实施中的反馈与调整,目光短浅与好高姿远皆不可取。完善的学科战略规划应包括使命与目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操作性行动计划、财政与资源规划等。
(三)重点建设
没有重点的学科建设只能是一盘散沙,吸取再多的水分还是不能凝结。学科建设必须在学科战略规划的指引下,有重点地建设一部分能够很快发展并符合地区和国家需要的学科。在办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集中有限的资源,对学校中的优势特色
学科予以重点投人和建设,使之保持和发扬优势,加快发展,争取在国际、国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整体发展。闭重点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即“厚基础、勤凝练、重特色、求创新”,学科基础厚实、方向凝练、特色明显、创新发展是重点建设的遴选参照标准和预期建设目标,使重点建设的学科成为带动一大批学科发展并成为重点的原动力。(四)带动全局
重点建设只是一个方法与手段,其目的是要带动全局的发展。重点学科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而且发挥其辐射效应,带动相关学科的进步,从而造就全盘皆活的整体局面。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的学科建设经验来看,以大学科的高度制定学科群战略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通过并围绕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逐步扩大其他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建设,最终形成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若干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的学科群,在此基础上拉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培植新学科生长点,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学科发展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顺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重点学科与学科门类、重点学科与学科群以及各学科门类之间的关系,从全局的角度把握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建设与管理。
二、确立重点学科管理制度
高效、统一、规范的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首先要确立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制度矩阵(如图1)。该矩阵分为四个纵向层次,三个横向阶段,融纵向衔接与横向协调为一体。从纵向关系来说,越往上层越倾向于战略性,越往底层越倾向于策略性,“战略与策略的区别在于,战略是指目标,策略是指行动;战略是更高层次的讨论,策略是低层次的讨论;策略应服从于战略,而不是战略服从于策略。从横向关系来说,三个阶段依次递进、节节上升、反向回馈、循环往复,遵循由目标向结果的流程设计原理。需要说明的是,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出于理论阐述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各阶段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划分,其分界可以说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
(一)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顶层设计
该层次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走向的战略性构思,对重点学科、学科整体乃至学校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建设思路、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学科定位、重点领域等核心内容,以及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目的与意义,路径与方法,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等关键性要素。该层次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矩阵的最顶层,必须高屋建领、高瞻远瞩、高度重视,肩负着以重点学科支撑与带动全局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流程设计
该层次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战略的阶段划分,基于学科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流程—目标、过程、结果—而划分为三个阶段:目标控制、过程管理与结果导向。阶段划分具有很强的模糊性,以至于在直属第三层(管理体系层)的某些环节中(第四层—战术举措层)有一些相关功能的重复,甚至在环境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可以重叠使用或交叉运用。
(三)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方法体系
在该层次,分为三个横向管理体系:目标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评估体系。
目标管理体系是指以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整体目标为导向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等活动。目标管理的'中心是尽力避免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与个人发展要求相矛盾而造成强制性管理控制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并尽可能地将重点学科管理建立在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与个人发展要求统一的基础上,调动全体学科成员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科整体的建设成效。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以提高重点学科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校内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运动紧密组织起来,将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术交流和管理体制的整个过程中影响学科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切因素统一控制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永远进取、提高质量、精确衡量、充分放权。“永远进取”意味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提高质量”采用最广泛的质量定义,涵盖与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有关的一切;“精确衡量”是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衡量实绩,比较标准,纠正偏差;“充分放权”是指充分授权于重点学科成员,动员和鼓励他们参与质量管理工作。
绩效评估体系是指根据重点学科的指标体系对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方案、措施以及在发展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的的成效予以科学的评估和测量,形成一个以绩效为核心、有效控制和反馈的管理体系。绩效评估讲究效果、注重业绩,按照业绩进行管理和经费预算。 (四)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战术举措
在目标管理体系中,首先确定整体建设目标,再分解为战略目标、中心目标、阶段目标、部门目标等,形成目标体系;建立分权组织体制,根据分解目标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向下充分授权,以谋求目标的实现;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方法和标准;对目标实现的情况实行定期检查和考核。目标完成后,再制定新的目标体系,形成新的目标管理过程,开始新的循环。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主管领导应对重点学科建设质量方针的制定与质量体系的建立、完善、实施和保障负全面责任;各相关部门应做到权责统一,并在相应文件中做出明确规定;在重点学科的全部管理中建立与质量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高度重视依赖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和人员对质量的保证水平,并要切实保证质量体系运转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其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制定和颁发质量体系各项活动的程序并贯彻实施,所有程序均应制定成书面文件,并做到简练、明确、易懂,且规定所采用的方法和合格的准则。
在绩效评估体系中,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绩效评估的具体目标;在总体目标和评估目标的指导下,与重点学科所属部门协商制定绩效评估的可操作性方案;以重点学科的立项标准为依据,制定重点学科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作为评估的参照标准;确立评估目标得以实现而应采取的评估措施并贯彻执行;将绩效评估的结果反馈给学校领导与各重点学科,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协同各重点学科,分析建设成效的不足并提出整改方案上报学校领导,然后迅速推行。
一个完整的重点学科建设周期包含着目标控制、过程管理、绩效评估三个密切关联的大阶段。从宏观上看,学科建设活动按三阶段顺序更替,直线地演进。事实上,在学科建设活动的任何一个中间阶段,都有可能返回到先前阶段,按照迭代的方式前进。从微观上看,每个阶段的演进尽管有其不同的内容,但却又遵循类似的步序。每一个阶段的初始信息正是前一个阶段的结果,而每一个结果也就是下一个阶段的初始信息,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三、构建重点学科管理体系
无论多么科学、规范、高效的发展思想和管理制度,都需要付诸实践才能显示其正确性和强大的威力。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理念与制度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来保证学科发展战略的执行,组织结构是高校学科发展战略实施的载体,是实现学科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必须服从于学科发展战略,适应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执行战略、衡量绩效、评估及纠偏、检测环境变化等职能,结构越合理、明确、完整,学科发展战略实施能力越强。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应在学科建设思路与发展理念以及管理制度的指导下,构建重点学科三级管理体系。
(一)学校宏观管理
学校作为学科建设的最高主导管理层,必须对各学院(系、所)的学科建设行为进行宏观协调与控制。主要职能有: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重点学科发展规划。
2.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与专人专职的“学科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贯彻执行重点学科的发展思路、理念及规划。
3.制定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用组织和制度来约束和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行为。
4.保障重点学科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包括人才、经费、仪器设备、场所等。
5.定期召开重点学科建设会议,举办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培训班,统一学科建设思路。
6.组织学科建设论坛,创办学科建设简报,积极鼓励建言献策。
7.开通学科建设网络通道,有效搭建学科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平台。
8.建立、健全学科检查、评估、验收制度,奖惩制度必不可少。
(二)学院微观管理
各二级学院(系、所)不能认为学科建设只是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应该充分重视并参与,积极配合学校管理本学院重点学科,组建本学院(系、所)“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找准本单位在学校整体发展与学科建设中的位置,统一思路,群策群力,共同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尤其在制度、经费方面,重点支持、发展优势学科;在人才分配方面,从大局出发,支援学科骨干到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去增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力量;在利益分配方面,努力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在学校重点学科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围绕本学院的主要学科,建立健全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重点学科发展规划;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汇聚学科队伍,努力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整合资源,努力构筑学科基地。
(三)学科具体管理
单一学科是学校整体学科发展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科建设的第一线。因此,每一个学科发展的成功与否都将影响到学校整体学科战略规划的如期实现。重点学科应组成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组成的学科建设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凝练本学科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开展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实践中,可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将学科规划细化为学科任务后按照权重比例分配给每一个学科成员,适当地与效益挂钩。
学科带头人对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决定学科组织的发展速度以及学科组织的兴衰。”因此,选择好学科带头人是重点学科发展的首要条件。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应在以下方面表现突出:学术研究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变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