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教育论文【优质6篇】

论道德教育论文 篇一

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愈发突出,人们对于道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本文将探讨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泛滥。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一些人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明白诚实、守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其次,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并在实践中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例如,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学会对他人负责、尊重他人的权益。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伴随学生一生,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大有裨益。

最后,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有更多的人愿意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和行动。这样的教育将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具有重要性。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培养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道德教育的引导,学生才能在道德观念上不断成长,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

论道德教育论文 篇二

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其实施策略和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一些实施道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案。

首先,要将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中。课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讲授道德知识、引导学生讨论道德问题等方式,使学生对道德有更深入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其次,要注重实践教育。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道德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到道德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育,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此外,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关注他们的道德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参与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如参观慈善机构、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以提升孩子的道德意识。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评价是促进道德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学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不仅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表现。通过评价的正向激励,可以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一步推动道德教育的深入实施。

综上所述,实施道德教育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将道德教育融入课程、注重实践教育、重视家庭教育,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推动道德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有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论道德教育论文 篇三

  “环境道德”的溯源

  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

  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当时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大增,开发和破坏相伴前进,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在前工业社会及工业社会早期,资源对于人类来说还不是那样稀缺,当时的道德并未危害人类对自然的规范,或者说并未将破坏环境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如果说已出现了保护环境观点,也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观点,其影响范围也是小规模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工业革命以后,人口膨胀,工业化步伐加快,生产力突飞猛进,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破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态问题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由此可见,环境道德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是道德进化的结果。

  “环境道德”的内涵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代内公平

  代内公平系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由于大自然是人类共同栖居的家园,因而,在空间和地域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应公平地享有地球,平等地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代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总是利用不平等手段和方式,廉价地过多地利用地球资源,掠夺不发达地区资源,因此,富裕地区的人们应对自己的发展行为实行自律,并且履行扶持贫困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人类真正平等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责任。

  2.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系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持续性。工业时代那种浪费式、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强调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不可以因当代人的自私和无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而使人类发展的链条中断,而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

  3.人地公平

  人地公平系指人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公正的关系。这一全新的观念要求尊重、实现和维护自然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尊重自然,摈弃对自然的极端功利主义态度,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要求人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地控制利用、改造自然界的程度,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环境道德作为人类道德整体的一部分,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实际效果却是对人类的保护。现代社会需要培育环境道德,这不仅是道德自身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要将环境道德观付诸实践,环境道德教育是一个首要和必要的有效途径。

  1.更新道德价值观念

  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价值观的内涵。首先要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内在价值,使人们能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并产生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产生对自然的亲近感情和关怀。其次引导当代人要自觉维护下一代的发展权利,学会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树立合理的利益理念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与利益是统一的。正确对待利益问题也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环境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其基本原则就是生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在利用和改进自然引导各种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要注重自然界各个要素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环境道德将我们置于一种挑战性的困境中,因为“它们可能会要求我们抛弃一些物质理想,即我们的生活应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及为了维持这种水准应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尽管如此,培育环境道德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精神游戏。人类应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利益分配,以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定位一些产

业。

  3.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人们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为友;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正确利用规律,满足人类自身需求,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4.建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念

  据有关资料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每年消耗资源占全球的80%。如果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如此,那么,对全球生态影响将是毁灭性的。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所指出的:“对消费的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因此,在消费中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应作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考虑它们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必须给它以喘息的机会,让其能够休养生息,否则人就在吃子孙饭、断自己后代的生路。我们应大力宣传和引导人们购买那些生产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的情感和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一次性的消费。总之,我们强调:“自然界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而人类消费过的东西又能够被自然界分解和吸收,成为自然界发育的有益养分,然后再以更多的财富回

  报人类。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类—自然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

论道德教育论文 篇四

  【摘 要】道德教育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把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首要任务,提出了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他主张道德教育要及早进行;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主张树立榜样,并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强调纪律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方法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教育改革家和宗教领袖,他的《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在智力、德行和虔信三方面教育中,德行是最不能缺少的,并深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德行,认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形成人的德行。夸美纽斯曾说:“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这种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DD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出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经院教育的否定,提出了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对其道德教育方法的分析与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全面系统把握夸美纽斯道德教育的方法,还可以为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提供某种启示和帮助。

  一、 强调对儿童及早进行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就像种地一样,“假如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长不出别的东西,只会生长最坏的莠草。但如果你想开垦那块土地,并能在开春的时候把它犁一遍,撒一遍种子,耕耙一遍,你的工作就比较容易,成功的希望就比较大。”[1]因此,夸美纽斯主张及早的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良好的德行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对儿童及早的进行道德教育确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好像一只瓶子新的时候可以沾染任何的气味,并且,这种气味可以保持很久。因此,德行的教育应该在邪恶尚未占领儿童的心灵之前早早的实行,也就是《学记》中的“禁于未发”。为此,夸美纽斯要求儿童必须小心的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道德的谈话、无益的书籍之类(因为邪恶的榜样,不论是有眼睛进入或是从耳朵进入的对于心灵都是一种毒害),他还要求儿童练习饮食节制、衣物清洁、尊敬长者、信仰真理。夸美纽斯认为“树木刚以生成便长出日后成为主干的嫩枝,在这最初的学校里面,我们也必须把一个人在一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全部知识的种子播种到他身上。”也就是说,把一切德行都应培植到儿童身上,不能有例外,因为在道德上面,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省略而不留下一道罅隙的。此外,夸美纽斯认为“懒惰也应当加以防备,否则,由于懒惰,青年人便去做邪恶的事情,或养成一种怠惰的倾向。”为了使儿童避免懒惰,就要求他们勤勉。儿童毕竟总是爱活动的,因此,应该使他们不断工作或从事游戏,同时,还要避免一切过度的压力。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波,享受不了懒惰的安逸。

  二、强调通过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维未斯说:“理论是容易的而且是简单的,但是除了它所给予的满足以外,没有别的结果。反之实践是困难而且是冗长的,但有极大的效用。”也正是因为如此,夸美纽斯主张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德行。德行的培养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而学来的,而不是靠文字。一味的叮嘱或告诫而不去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写到“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写字学会写字,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话,从有恒学会有恒。”因此,孩子们同样会从良好的道德品行中学得良好的道德品行。孩子们会在不断的工作或游戏中学会忍苦耐劳,从而会产生一种勤奋的品行。此外,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忠告,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就能学会日后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正确行为,同时也会引起他们的身心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良好的性情,并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三、主张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

  儿童就像猿猴一样,爱去模仿他们所见到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就算是没有吩咐他们去做,也是一样。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以至于他们在学会运用他们的心灵之前,就已经学会了模仿。为此,夸美纽斯主张“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的放到儿童的跟前。”所谓“榜样”,夸美纽斯认为是兼指“活”榜样和书本上的榜样。书本上的榜样显然是指儿童从书本上学习模仿的东西,“活”榜样是指儿童所模仿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实上,“活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加重要,因为儿童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对他们的影响也更加强烈。所以,“假如父母是有道德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小心谨慎的保护人,假如导师是用了最大可能的小心选来的,具有优异的德行,这对青年人的道德的正确的训练,便是一大进展。”儿童既然天生爱好模仿并且榜样又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儿童就能够通过模仿良好的榜样,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夸美纽斯还要求“儿童必须非常用心的避免不良的社交,否则,他们就会受到感染”。由于夸美纽斯受到宗教原罪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天性xxxx,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邪恶的侵袭,所以他们必须格外小心地防备一切xxxx的根源,例如不良的社交、不道德谈话。

论道德教育论文 篇五

  从古至今,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道德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很多滞后的现象,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审视我国道德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人性的预设发生了偏差。这种偏差,使得人格中的善良与恶意、情感与理智、有意识与无意识发生了分裂、排斥和压制,并且否认人性中存在的阴影部分。这样,就使得高校道德建设中理论的基础科学性以及客观性出现了很大问题,最终对高校的道德教育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一、高校道德教育缺少关心的主题

  目前,我国高校道德建设的内容大多都是陈旧、僵化的,这种道德教育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其本身就缺乏丰富性以及生活化的形态,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构建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除此之外,我国的道德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道德理论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够自己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构建道德人格的主观性缺失,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道德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极有可能采用消极的方法来抵抗这种教学模式。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一直以来都是把知识教育摆在首位,不注重人格修养,所以很多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只关心自己,却很少关心身边其他人,也缺少感受身边其他人对自己关心的能力,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大学生抱怨没有人关心自己。其实,父母的唠叨、教师的批评,都是对他们的关心,只是他们感受不到罢了,而且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缺乏对他人的信任。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包括自虐、伤害他人以及自杀等,作为一名教育人员,在感叹学生为什么如此缺乏道德修养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呢?学生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校的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关心教育。

  二、心理学对于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且有能力的人,并强调教师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以及学生的真实感受,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有能力、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鉴于此,有的教师提出了重视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应以关心为基础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培养学生感受关心的能力,即关心理论关注学生关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对关心进行界定时,心理学家发现,关心不仅仅是人类对于其他事物产生的情感,同时也是人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的考虑,它能够体现出生活的最终本质。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关心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能使人以很强的责任感去完成事情,对人、对事都有所担心和牵挂,所以关心也意味着对某人、某事负责。

  马丁斯认为关心的品质是具有生成性、渗透性、开放性以及基础性,所以关心有助于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道德修养学习的其他一些方法相比,形成、渗透以及催化的关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道德人格。

  就关心理论来说,心理学的道德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也是高校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四个部分:树立一个榜样、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实践、证实效果。树立榜样是心理学道德教育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只要通过自己与别人的相处,来展现自己如何关心别人即可;与学生进行对话,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彼此,这样就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充满关心的良好关系;进行实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个性的态度;证实效果,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了解人的本质。

  三、心理学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让大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

  关心是一种含有积极关注、尊重、宽容等价值取向的主题。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来,在呼唤整个社会和谐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能给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他们承受着道德价值的期望,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合作、关心、尊重等理念应该成为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关心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目前,大学生因不具备关心的能力和态度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就能够充分说明心理学的关心理论对整个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应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通过心理学的关心理论让大学生真正学会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爱护别人,引导大学生走出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学会与别人进行分享和沟通,他们才能做出一系列有道德的行为。

  2.促进师生的德性共同成长

  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受环境的影响产生,更多的是主体在进行思考以及实践时产生的。所以说,只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道德思想的观念,是没有多大作用的,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很强,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起作用。

  心理学关心理论强调师生之间应该多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把关心和尊重的道德观念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的关心,才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从而达成价值观的共识。

  3.营造出充满关心的学习环境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其实是生活道德上的教育,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道德教育。所以,用心理学的关心理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具有情感性、自悟性、实践性、内在性等特点。

  通过运用心理学思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体会到道德的存在,并且能够从中获益。同时,很多高校的知识性教育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以至于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所以说,利用心理学的关心教育,可以营造出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专门学习,就能感受到道德教育。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模式上,而应该运用心理学的关心理论,对学生施以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论道德教育论文 篇六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例,如讲仁爱、守诚信、兼相爱、求大同等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还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青年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其主体是儒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伦理道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孔园园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丛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2008:171.

相关文章

学位论文的评价【最新3篇】

(1)选题 论文选题主要看是否属于学科前沿,研究工作是否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如果在国内,列入国家973专案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选题,大多是属于科学发展前沿,因为在项...
论文2016-08-05
学位论文的评价【最新3篇】

纽马克翻译理论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体现(通用3篇)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他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表达文本、信息文本与呼唤文本,不同的文本应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详细的解读,并运用英汉翻译实例对其翻译思想在翻译...
论文2013-06-04
纽马克翻译理论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体现(通用3篇)

浅论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彩3篇)

早在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用义素分析来研究不同文化社团的亲属词语关系,后来,语言学家也把义素 分析运用到语言学中来。美国学者卡茨等人首先提出了“语文成分分析”(C...
论文2011-08-09
浅论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彩3篇)

论文致谢男朋友范文简短(精彩6篇)

论文致谢男朋友范文简短 第一篇一段时间以前,心情很坏,发生多次,有时候想,生活是真的太小了,前面的命运是如此微不足道,当命运来了,我们只告诉自己要坚强,努力再试一次~~也可以说是晚上长大,我不能孩子,...
论文2014-05-06
论文致谢男朋友范文简短(精彩6篇)

心理学情绪论文

情绪对于我们的影响很大,积极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成长,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整理的心理学情绪论文吧! 【摘要】 随着社会压力与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焦点。积极心...
论文2019-04-03
心理学情绪论文

内地与港台三地影视翻译比较-以电影译名为例【实用3篇】

随着世界范围跨文化交流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在各国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一直以来,海峡两岸三地译者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地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习...
论文2013-01-02
内地与港台三地影视翻译比较-以电影译名为例【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