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论文【优质3篇】

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论文 篇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的劳动力。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力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这不仅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也对农村剩余劳力本身造成了困扰。

首先,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是就业机会有限。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农业劳动力需求有限,而其他产业如工业、服务业等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剩余劳力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只能靠临时性的农民工工作来维持生计。临时性工作不仅收入低,而且没有社会保障,给农村剩余劳力带来了风险和不稳定性。

其次,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还面临着技能不匹配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这使得他们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变得更加困难。农村剩余劳力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者简单劳动,收入和待遇相对较低。而城市中需要的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缺口却很大,这就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技能不匹配问题。

针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案来解决。首先,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学校的数量和改善教育设施来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贷款、补贴和创业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这样可以在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力就近就业,减少农民工的流动。

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促进农村剩余劳力的有序转移。城市可以与农村合作,引导农村剩余劳力参与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例如,在城市中设立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力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总之,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村地区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技能水平、加大支持力度和加强农村与城市的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论文 篇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的劳动力。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力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这不仅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也对农村剩余劳力本身造成了困扰。

首先,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是就业机会有限。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农业劳动力需求有限,而其他产业如工业、服务业等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剩余劳力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只能靠临时性的农民工工作来维持生计。临时性工作不仅收入低,而且没有社会保障,给农村剩余劳力带来了风险和不稳定性。

其次,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还面临着技能不匹配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这使得他们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变得更加困难。农村剩余劳力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者简单劳动,收入和待遇相对较低。而城市中需要的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缺口却很大,这就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技能不匹配问题。

针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案来解决。首先,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学校的数量和改善教育设施来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贷款、补贴和创业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这样可以在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力就近就业,减少农民工的流动。

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促进农村剩余劳力的有序转移。城市可以与农村合作,引导农村剩余劳力参与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例如,在城市中设立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力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总之,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村地区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技能水平、加大支持力度和加强农村与城市的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论文 篇三

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论文

  摘要:文章综合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用工要求、经济转型中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结构性失业以及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务工成本上升所造成的就业抑制等,最后提出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相关对策思考。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困境;产业结构;二元经济制度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但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收入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使得目前还有大量农业剩余人口滞留于广大农村地区,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对于维护农村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偏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全国人口中,文盲占7.12%,小学占30.13%,初中占41.67%,高中占13.80%,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7.29%,而2004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情况为文盲2%,小学16%,初中65%,高中12%,大专及以上仅为5%,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而企业对用工要求已经从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1],这就产生了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人长期隐性失业,而另一方面是企业出现了“用工难”和“民工荒”现象。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教育投资结构失调和教育结构不合理是密切相关的。在教育投资方面,主要表现为:城市教育投资不断加强和农村教育投资不足矛盾。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而农村教育由于缺乏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而困难重重。在教育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有两个途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于提升整个国民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农村教育中基础教育被摆在第一位,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却没有被较多提及,但在技术水平提升需要懂知识、懂技术的农民和农民工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却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极大阻碍着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

  1、城乡二元经济制度,拉大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二元经济制度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主要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是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发展较为缓慢状态,形成了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一部分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农业剩余人口基数庞大,城市只能吸收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而很大部分剩余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村经济的凋敝一方面使得滞留于农村的劳动力只能束缚于土地,不仅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而且也阻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较慢,阻碍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限制了农业人口就地转移的空间,进而导致农业剩余劳动人口转移更加困难。

  2、二元社会制度损害农业剩余人口进城就业积极性。长期以来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差别的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阻碍着农村剩余人口在城乡间、产业间的顺利转移。从就业制度方面看,由于户籍的差异,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在就业上呈现很大的不平等,比如农民工进城就业常常面临着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规定,而且在待遇方面也呈现较大差别;从教育制度上看,城市户籍人口无疑在接受教育方面更有优势,而“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往往出现就学困难问题,农民工子女就学往往还要支付一笔额外费用,比如走读费、寄读费等,这些费用对于本来就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而从社会保

障制度上看,农民工由于非城市户籍而被排除在城市社保制度外。以上反映的由于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的差异,导致目前农村剩余人口进城就业激情受到很大影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1、结构调整带来的用工标准变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近十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09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由46.8%下降为29.5%,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由24.5%上升为35.8%,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由28.7%上升为34.8%,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在加强。但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型、技术型劳动力,而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无法适应产业素质提升所带来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企业用工困难,而另一方面是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就出现了企业“用工荒”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并存的局面。

  2、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不足。第一,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上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内部企业发展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一些原来靠大量劳动力投入的企业也由于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多地运用先进机械设备作业,而单纯的靠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却由于无法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面临减产甚至倒闭危机。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生产加工的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显然不能适应这一新要求。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也存在明显不足。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一般认为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获得很大提升,但是目前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却呈现相对不足状况。根据库兹涅茨对产值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均GDP从70美元上升为1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0.5%上升到37%,也就是说人均GDP增长13倍带动就业比重上升了26.5个百分,2000-2009年间我国人均GDP增长3.25倍,而同期就业比重却只增长1.08倍,因此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

  (一)多途径、多形式的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针对目前农业剩余人口就业难问题,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多途径、多形式的差异化的培训力度,按照市场配置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剩余人口的职业技能教育。

  1、大力发展适应于企业要求的技能培训。培育适应于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是目前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只有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才能更为有效地帮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企业要求,同时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应该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其能够自由的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行业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给的切身利益,在税收贷款政策,给予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较大支持,而在培训费用方面,坚持政府与个人分摊形式,即政府为参与培训的农民工支付一定的费用与农民工自费培训相结合。

  2、大力加强农民工创业培训。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家乡创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另一条可选路径。但是,由于缺乏创业的相关知识,使得农民工在创业时面临较多问题,因此加强针对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显得十分必要。而把创业培训推向市场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实际,因此政府必须在创业培训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首先,政府应该对有意愿创业的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或提供免费咨询和信息服务。其次,建立农民工创业档案,对其创业过程和情况进行登记和跟踪,以便于了解其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对其提供咨询帮助。

  (二)深化经济社会制度改革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由于身份问题而面临就业的不公平待遇,农业剩余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干的大多是脏、累、重活,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由于户籍问题使得其不仅面临不公平待遇,而且权益经常受到侵犯,比如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长期以来都得不到较好解决。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差别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制度。保障进成农民工也能平等享受到与城市市民一样的劳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福利、医疗等方面的权利,切实减轻农民工城市生存成本,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扩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1、城镇化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因此必须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首先,应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中西部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就地转移。其次,东部发达地区应该加强大城市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沿海城市群建设,提高大城市的辐射能力,进而带动内陆城市化发展,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合理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2、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多形式就业。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决定了在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应该考虑把城市化和农村的现代化结合起来,既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转移,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农村剩余人口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各地农村实际,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特色乡村旅游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相关文章

英语教学-教语言还是教文化?(最新3篇)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论文2018-08-07
英语教学-教语言还是教文化?(最新3篇)

意境情感在歌曲演唱中的运用论文【通用3篇】

意境情感在歌曲演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段平泰和刘雪庵的作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由于他们以不同的题材和形式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优秀歌曲,同时他们努力发扬欧洲音乐文化的优点并加以有机利用,使得歌曲的创作既...
论文2017-07-08
意境情感在歌曲演唱中的运用论文【通用3篇】

环境中磷污染的危害及常用的除磷方法研究论文【最新3篇】

[摘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人口的增加,含磷农药和农肥的大量使用,使水体的磷污染日益严重。磷是地球系统中维系生命的主要元素之一,也是构成生物体并参与新陈代谢过程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水体中如果磷含量超过...
论文2016-01-03
环境中磷污染的危害及常用的除磷方法研究论文【最新3篇】

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精简3篇】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在来大连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辅导时曾多次提及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他希望能申报一个与沿海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体现海洋文化特色的项目.作 者: 秦岭 作者...
论文2015-04-02
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精简3篇】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师们追求的目标。而地理实验作为高中地理演示和模拟地理现象的直接途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
论文2012-01-04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胡如雷运用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的实践与启示论文【优选3篇】

自有人类社会历史以来,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于社会之中,并不免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而研究这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存在状态、政治态度及其...
论文2019-06-06
胡如雷运用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的实践与启示论文【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