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论文【经典3篇】
浅谈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论文 篇一
小城镇是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生态宜居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将从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城镇是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人口扩容的重要载体,人口密度的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因此,加强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环境的压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小城镇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生态宜居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最后,小城镇的生态宜居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目前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小城镇规划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盲目扩张和跟风效应,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其次,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足。一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及时跟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此外,部分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
为了解决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首先,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小城镇布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小城镇的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要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最后,加强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落实生态宜居建设的责任。要建立科学的生态宜居建设规划和管理体系,加强对小城镇发展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生态宜居建设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是当前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科学规划与有效管理,才能实现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的目标,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乡发展的协调发展。
浅谈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论文 篇三
浅谈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论文
本文通过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反思当前常有的一些规划建设观念,并提出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注重乡土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
对于小城镇来说,以往的城镇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多,造成了很多问题。反思“唯GDP”,以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新思考道路体系,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
在“大城市就是小城镇未来”的思想模式下,小城镇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仿效大城市。“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风格求洋、速度求快”,这种建设的结果打乱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肌理,建设或者纷繁复杂,或者整齐单调,反而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
(一)对于道路结构,应当弱化道路分级,重视道路功能。小城镇的道路系统不象城市那样复杂,却是各种社会活动发生的空间。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与道路的功能密切联系。“马路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设计步行街来解决。“前院需求”可以促进居民交往,通过忧化建筑设计和加强街道管理来解决。
(二)“以人为本”的小城镇结构,必定是采用非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系统。从小城镇的规模大小,空间尺度,就业方式来说,非机动交通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从保护环境,降低能耗,促进社会安全和谐方面来说,应该鼓励非机动交通。
(三)从体现小城镇的生态考虑,采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是合适的。因为缩小道路宽度,增加路网密度是解决镇区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小城镇没有大中城市的规模,不需要宽阔的快速路进行远距离沟通。镇区内部的功能分区也较为简单,生活节奏缓慢,不会产生大量的快速交通。以道路通行速度作为路网设置标准是不合适的。并且,西方城市的实践证明,在道路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窄路密网”拥有更高的交通效率。如巴萨罗纳的路网被认为是欧洲规划最成功的范例,道路间距最大只有130米。
二、重视乡土景观环境,保护小城镇的发展历史
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忽视环绕四周的乡村景观在城镇环境中的重要价值,乡村景观被贴上“落后”的标签,片面追求城市形象。很多小城镇的建设中为了建设便利,任意开山取石,河道裁弯取直,夷平山体,填平湿地。盲目追求城市环境,大面积硬化地面,随意固化河流堤岸。小城镇中的坑塘沟渠,树林绿地,这些联接城乡的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破坏,失去了作为乡土生物栖息地和城镇中自然保护地的功能与价值。这样的建设方式割裂了城乡景观、破坏了传统空间,使得小城镇面貌“不乡不城”,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使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一)小城镇应该树立新的历史观。虽然从行政建制上说,不少小城镇最多只有几十年的建设历史。但就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经历了几次社会转型,小城镇也经历的若干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应该说都能留下一些典型建筑物或环境,记录了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生存状态。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应该至少保留一些能够说明这个过程的重要建筑物或环境,让它们成为小城镇发展历史的记录。毫无疑问,有历史的地方才能让人们难以忘记,让本地居民和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才能热爱这个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只有注入这些软的力量,才能更有动力。
(二)保护和利用好乡土景观环境,就要破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一些误区。在小城镇的绿地规划中,重视绿地率指标,忽视对现状植被的保护利用。我省很多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仍为农村聚落,缺乏公共绿地,现状绿地率几乎为零。但是,农民习惯于宅前屋后遍植树木,村落绿茵
茂密,绿化覆盖率其实很高。规划中除了确定绿地率指标,布局公共绿地之外,缺乏对镇区村落植被提出有效的保护利用措施。近些年,我省很多小城镇,在景观环境建设中出现了大量使用人工草坪、外来观赏植物等做法。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对城市建设的跟风,另一方面是规划工作者没有对地方环境做详细的研究。人工草坪虽然视野开阔,观赏性强,但也有很大的弊端。从生态角度考虑,草坪净化空气的环保效益低,涵养土壤水分的效益差。并且这些外来的植物种群缺乏与当地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联,人为的管理活动如除草、施肥、剪草、喷药等容易破坏本地的生态条件。
(三)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保护和利用乡土景观环境。乡土景观环境包括当地的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农耕灌溉留下的坑塘沟渠、农田林网以及由水系、林带和建筑共同形成的特殊纹理,也包括生存于本地环境之中的花鸟鱼虫。乡土景观环境记录了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建设的过程,也能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传统。可以说小城镇的乡土景观环境,是小城镇地方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