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论文(精彩6篇)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篇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社区管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思路是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篇论文将探讨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希望能够为城市社区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之一是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社区管理中。通过建立智能化社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社区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快速传递,提高社区管理的效能。例如,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社区设施的智能监控和维护,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建立社区居民信息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从而更加精准地满足居民的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之二是注重社区公共服务的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是社区管理的核心内容,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是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为了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可以加大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公共设施。其次,可以加强社区文化和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教育活动,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还可以加强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的提供,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
最后,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之三是加强社区居民参与和自治。社区居民是社区管理的主体,加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是提升社区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居民议事机制,促进居民的参与和自治。同时,可以通过加强社区居民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居民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通过居民的参与和自治,可以更好地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提升社区管理的效能。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注重社区公共服务的提升、加强社区居民参与和自治等思路,可以为城市社区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思路,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篇论文将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以期为城市社区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之一是强化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城市社区管理的基础,只有优化社区治理才能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建立社区自治机制,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居民自治。同时,可以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志愿者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之二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社区服务是城市社区管理的核心内容,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是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集中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同时,可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优质的医疗和健康服务。此外,还可以加强社区安全服务,提供安全咨询、防范和救援等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最后,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之三是注重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管理的软实力,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是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社区文化。同时,可以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此外,还可以加强社区文化教育,提供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是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注重社区文化建设等思路,可以为城市社区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篇三
在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重要一环的街道办事处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难以满足现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节奏,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对街道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值得我们思考。近年来,安徽省以理顺区、街道和社区关系为核心,同时理顺政党、政府和社会关系与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关系,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形成了撤销街道模式、再造街道模式和不设街道模式等多种社区体制改革模式,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一、撤销街道模式
撤销街道模式是以铜陵市铜官山区和狮子山区、蚌埠市禹会区和淮上区、六安市裕安区等基层政权建设模式为代表。其主要做法是直接撤销街道、重构大社区,调整区直部门和社区职能,完善区直部门与新社区工作对接机制,[1]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实现一级政府两级管理。
(一)撤销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撤销街道模式有效的摈弃了原有街道“二传手”的弊端,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真正压缩了管理层级,较好理顺了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关系,有利于服务性政府建设和社区自治的推进。具体而言,这种模式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行政管理层级缩减,办事效率显著提升撤销街道,建立大社区体制之后,将原来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变为现在的“区—社区”两级管理体制,变垂直化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实现了区和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情况,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居民。
2.资源配置进一步向社区积聚,社区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撤销街道后,资源直接向社区倾斜。以铜陵市铜官山区为例,改革前,铜官山区每个小社区工作经费只有3万元左右,改革后每个社区工作经费在30-60万之间不等,社区的办公经费明显增加。改革前社区居民文化用房总面积为6267平方米,改革后达到10052平方米,比改革前增加了57.9%。改革前,干部浮在上面,为居民服务的少,但改革之后,干部开始向社区流动,真正的开始为民服务。改革前,社区工作者素质不高,能力不足,改革后,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精简,社区工作者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区直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优秀人才也被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当中,大大提升了社区工作者的办事能力。在对铜官山区阳光社区进行调研时,该社区某领导说道,改革之前,三个小社区的工作经费加在一起,最多也只有12万,改革之后,阳光社区光办公经费就有58万,加上其他的经费大概有120万左右。同时建立大社区后,原来小社区的工作场所都变成了居民活动中心,居民的活动场地更多了,社区工作者的办公场所也更好了。
3.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强化居民自治功能改革后,通过直接差额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提升了居民关注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同时居委会为民服务的意识也得到加强,改进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服务质量。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各类社区活动的蓬勃开展,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拓展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空间。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越来越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来看待,成立了一系列社区志愿者组织,像金口岭社区的“夕阳红”卫生服务保健队、义务巡逻队、网吧监督队。同时文体类和慈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蓬勃发展。
(二)撤销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1.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不顺之处调研发现,虽然政策设计上较好的理顺了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中有些制度根本没有办法落实。例如,合理界定区直部门和社区职能,将街道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相关职能部门制度以及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现实中就没有很好落实。区仍然把相关任务下放到社区中去,社区无法拒绝上级相关职能部门交办的任务,这样就导致社区的事务更多、人更累了,许多社区职能范围外的事项都交办至社区,使社区疲于应付,社区行政化和社区负担重问题仍然有待破解。
2.政党、政府和社会之间关系不顺这种模式的社区治理结构是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各类社会组织为支撑的社区新型治理架构。[3]由于在大多数社区,党工委书记、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和居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如果党工委书记政治素养较好、原则性较强,党就能更好的融入和整合社会,这样既能发挥党行政化的执行功能又能发挥党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如果党工委书记政治素养不够,在压力型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他就会强化党行政化的执行功能而忽视发挥党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强化社区选举形式化和居民被参与化,进一步加剧党政不分和政党行政化,从而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结构僵化和功能失调问题。
二、再造街道模式
再造街道模式以马鞍山市雨山区与花山区、合肥市庐阳区和芜湖市镜湖区的基层政权建设模式为代表。其主要做法不同于直接撤销街道,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模式,而是对原有的街道予以保留或把街道“翻牌”为公共服务中心,但对街道和社区所辖范围进行调整,职能和运作流程实行再造,继续实行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一级政府三层管理。下面以芜湖市镜湖区为例进行分析。
(一)再造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1.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实现了社区居委会在辖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体系。随着街道办事处的撤销和公共服务中心的设立,初步实现了减少管理层级,推行信息化、网格化、扁平化管理服务体系,迈出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新步伐。
2.社区大党建格局逐步形成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基本形成。辖区单位党组织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区党建工作中,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区的“双覆盖”,做到资源共享,事务共办,党群互动和文明共建。3.政府效能建设有所提高通过对区直部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承担的面向社区群众的行政服务事项认真梳理后,将其全部纳入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提高了政府部门办事效能。
(二)再造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职能仍然不清这种模式下,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所导致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的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导致社区管理职能仍然不清。
2.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还是较重镜湖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后,通过试点社区服务标准化,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相对减轻了社区居委会行政事务。但是,该区是芜湖市唯一一个试点区,下改上不改,市级考核管理指标体系未能考虑该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特点,市直部门考核指标体系没有改变,一些工作的压力还是由社区承受,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还是较重。
3.扁平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很难实现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无论是区直部门还是社区,对公共服务中心(原街道)都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十个公共服务中心的辐射范围与原街道的管辖范围没有多大变化,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对社区的党建统揽、指导,已扩大为行政上的指挥与指导。由此导致公共服务中心(原街道)作为中间层级依然客观存在,扁平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很难实现。
三、不设街道模式
随着安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逐渐向外围拓展,出现了大面积的新建城区(这些新建城区部分隶属于功能性经济开发区,部分隶属于传统的行政辖区)。上述撤销街道模式和再造街道模式主要在老城区实施,不设街道模式主要在那些新建城区实施。不设街道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些新建城区不再设立街道这一政府派出机构,直接建立新的大社区,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大社区的基层政权模式,这种模式以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为代表。
(一)不设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第一,不设街道模式一方面吸取了老城区撤销街道模式的优点,实现了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的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缩减了城市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二,不设街道模式吸取了再造街道模式的优点,建立较大的社区服务中心,有利于应对新建城区特有的社区禀赋,集中供给居民服务需求、节省并科学合理使用公共资源。第三,不设街道模式设立社区党委,不同于撤销街道模式下的社区党工委,这样更有利于社区党内民主的开展,更有利于加强党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有利于整合较多的社会资源。第四,不设街道模式在大社区下分设居民委员会,推行“居政分离、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不承担行政事务,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协助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并承接社区公益性服务,这样更有利于让居委会回归自治属性,开展较大的自治活动。
(二)不设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设街道模式在一个社区中设立多个居民委员会即“一社多居”,和国家相关政策所倡导的“一居一社”不同,其在运作中如何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有效衔接,如何赢得相关部门的认同支持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这种模式下区、大社区和小社区的层级关系,和再造街道模式下的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关系存在类似的问题,即文本上清晰的职能界定可能在实践中无法落实,导致区、大社区和小社区之间关系的混乱。第三,小社区中居民委员会由于拥有的资源有限,可能无法有效监督社区服务中心和开展社区自治服务,导致居委会边缘化的问题。
四、安徽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笔者认为,评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是看这种管理体制是否能够理顺区、街道和社区,政党、政府和社会,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这三个关系(尤其是区、街道和社区之间的权力关系),并且要看看党和群众、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是否更加密切、社区居民自治是否得到强化、社区服务是否更加完善、老百姓是否更加满意。相对于再造街道模式和不设街道模式,撤销街道模式更有利于上述关系的理顺和目标的实现。
(一)从管理层级上而言,撤销街道模式真正优化缩减了行政管理层级,进一步优化了区和社区之间的权力关系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再造街道模式在政策中设计的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之间职能的明晰划分,在实践运作中根本没有办法落实。由此导致,街道或公共服务中心仍然是一个“二传手”的角色,由于这个“二传手”的法定职能减少而实际职能难以减少,从而导致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之间的推诿扯皮,其关系更加混乱。虽然,撤销街道模式也存在区和社区之间关系不顺之处,但是这种模式却是实实在在摒弃了街道这个“二传手”,精简了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服务效率并降低了管理服务成本。撤销街道模式相较于再造街道模式,其社区负担确实较轻、社区行政化确实较弱。当区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像以前那样把行政任务下推到社区,而自己又难以完成时,这样就倒逼区级权力机构优化管理流程、进行大部制改革和服务性政府建设,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大力对社区进行赋权赋能,从而推进社区自治和服务性政府建设。在铜陵铜官山区,我们可以看到其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势头非常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也前所未有的增大。
(二)从管理主体上和管理功能上而言,撤销街道模式也明显优于再造街道模式
撤销街道模式中,没有街道或公共服务中心的“肠梗阻”,大量的资源都下沉到社区。就下拨社区经费来说,大社区一般有30到60万元,而小社区一般只有10到20万。由于大社区比再造街道模式中的小社区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因此,就更有利于开展更多的公共集体活动,从而更有利于社区居民公共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行动能力的培育,更有利于推动社区自治。这样就有利于优化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撤销街道模式中的社区党工委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接近,党更加融入到社区之中,居民的需要和要求能够更快的反应到党工委里去,党工委所受到的社会压力更加直接和迫切,这样就会倒逼基层党组织进行功能转型,由行政功能过强、社会功能过弱的党转型为社会功能强而行政功能优的党,从而有利于服务性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三)撤销街道模式的有序良性运行表明不愿意撤销街道而实行再造街道模式的两个担心也是不必要的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地市之所以不愿意撤销街道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基层工作人员的分流和人员稳定问题,他们怕那些与撤销街道利益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闹事,怕他们抵制改革,影响基层政权有序运作。二是,担心撤销了街道,行政权力缩减后,区和社区控制不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导致维稳出现问题,社会失序和社会矛盾加大。铜陵和蚌埠等市区撤销街道后,他们的人员得到了有序分流、也很稳定。社会不但没有失序,而且更加稳定,社会活力也增强了。由此表明,那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五、结束语
安徽省进行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表明,在老城区撤销街道模式可以成为下一步中国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可行模式,其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解决。而各种形式的再造街道模式,可能徒增更多的混乱,其存在的问题可能很难解决。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撤销街道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必须对市甚至省级政府进行实实在在的大部制改革,省、市适当下沉权力于区,真正优化省、市和区之间的权力关系,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另外,由于在新建城区合肥市包河区所探索的不设街道模式刚刚运行两年的时间,具体成效尚有待观察研究,但是就其现在所取得的成效而言,其可以成为一个在新建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较好选项。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篇四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都是城市社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的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暴露除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的理念落后;管理的机制不健全;管理的效率地下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对此,我们必须先了解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内容,然后找到具体存在的问题的,通过两者的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促进我国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更好的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关键词:社区管理;物业管理;融合创新模式;分析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城市小区主体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的复杂,对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双方缺乏深度的合作,在具体问题的管理中,由于管理信息的不匹配,实际达到的管理效果也是不太乐观的。提高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深度合作、创新管理模式是促进当今城市社会管理中重要的措施,对于充分的发挥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大大的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的质量,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之间的联系
(一)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有着相同的管理对象
众所周知,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有着相同的受众,那就是社区的广大居民。它们的差异在于社区管理注重社区的安全和稳定,更像是一种监管,而物业的管理注重社区居民正常的生活,更像是一种服务。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和稳定,维护广大居民的正常的生活。所以,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有着相同的受众,那么它们之间的合作绝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管理的优化和升级,是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对于提高城市社区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所使用管理手段是类似的
无论是社区的管理还是物业的管理都是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他们的目的和宗旨是一致的,能够使用的手段也基本类似。物业管理通过对居民的服务来达到满足居民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而社区管理通过对不稳定因素的管理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不能够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维护社区的安全和稳定。二者管理手段的类似也使得它们的融合创新模式成为了可能,通过融合创新模式,它们必然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的管理职能,同时也要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二、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种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信息不匹配
在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中,一个非常直观的矛盾问题在于居民的信息更多的掌握在物业管理者的受众,而社区管理者作为社区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者却很难及时有效的获取必要的信息。居民的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物业,但是物业的管理职能有限,对于一些影响社区安全和稳定的因素往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相比于物业管理,社区管理的存在感就很低,很多居民甚至不知道社区管理的存在,但是真正有能力有职权帮助居民解决这些问题的恰恰是他们忽视的社区的管理。这一信息的不匹配,让社区居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所以加强二者的融合创新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二)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分管效果不明显
在日常的管理中,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师分开的,但是由于其各自管理的局限性,最终管理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社区管理虽然拥有足够的管理职权,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和居民的联系较少,所以居民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社区管理者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为居民解决问题。而物业管理同居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他们没有相应的职权,管理的职能也十分的有效。所以,二者分管的结果就是居民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造成了管理智能的缺失。
(三)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缺乏深度合作
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虽然他们的手段、目的、受众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居民管理中,却往往是单独管理的,缺乏彼此之间的合作。一旦出了问题,彼此就成了相互推卸责任的对象,让居民的问题更难解决。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居民管理中,他们是缺乏合作的,或者简单的合作也流于表面,使得居民真正学到问题是,双方都彼此推卸责任,让居民的问题无从解决。这是一种明显的管理上的缺失,更是一种制度的问题。
(四)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中各主体矛盾复杂
一般来说,物业管理者更多的是由开发商选定的,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为开发商服务。但是当居民购买房屋之后,房屋的所有权是居民的,物业管理需要为居民服务。一旦房屋出现问题,在居民和开发商的纠纷中,物业管理就面临极大的考验,他们需要维护居民的利益,但是自身的局限性又导致物业管理需要为开发商服务,所以三者之间的矛盾较为复杂,难以有效的解决。
三、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合作管理
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职能,让二者的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解决居民切实的问题。物业管理同居民联系密切,但是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同时也是为开发商服务的,当加强二者的.融合创新时,就能够更好的发挥社区管理中监管的职能,让社区管理更好的维护居民的利益,同时物业的管理也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获得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必再为开发商服务,而是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此时双方的工作和职能都得到了优化,而居民也享受到了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二)提高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之间的
服务职能社区的管理是宏观的,更多的是保证社区的安全和稳定,而物业管理确实微观的,能够更好的解决居民存在的具体的问题。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创新,可能很好的发挥二者服务的职能。一方面,社区管理能够借助物业管理的平台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物业管理也能够通过社区管理提升自身威信,让后续的工作更好的开展。
(三)保障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不同于社区的管理,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服务的职能,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物业管理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有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物业管理的职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才能够更好的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让物业管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的居民收益。此时,物业管理者和居民之间就不会存在太多的的矛盾,对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有利费。所以说,保障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其服务和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居民来说,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此时,社区管理者在同物业管理的融合中,就需要考虑到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社区管理所能够做的就是很好的发挥监管的职能,促进物业管理的规范性,让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
(四)有效缓解管理中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社区的管理中,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居民、开发商、物业之间的矛盾。就是把通过物业管理同社区管理的融合,让物业管理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开发商选择物业管理者的时候,需要从社区管理中选择。这样的物业管理产生的方式,就会其的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而不再需要为开发商服务。物业管理者作为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媒介,就能够很好的发挥自身协调的职能,更好的维护居民的利益,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必然的选择,对于加强城市社会的管理、化解居民矛盾、解决居民切实的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社区管理通过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大大的增强社区管理的水平,让社区的管理更加的科学规范,的稳定社会秩序。对于物业的管理来说,也能够大大的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让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主体居民来说,则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月萍.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有机耦合——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74.
[2]武合生;郑新汉;汪维清.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8(179):28-29.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篇五
摘要:
面对智能社区、智慧社区的蓬勃发展,传统意义的物业管理服务已难以满足居民便捷、安全、多样化的需求。新形势下的物业管理系统必须要具备高度的集成性、交互性及动态性,物业服务具有多样性,并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在智慧社区理念引领下创新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要因企制宜、形式多样;以品牌企业为依托,实现连锁加盟;依靠智慧社区平台,让物业管理更具个性。
关键词:
智慧社区;物业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智能社区的不断发展建设,特别是物联网的兴起,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方兴未艾。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建设智慧社区的计划,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定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旨在大力倡导发展智慧社区。“十三五”规划中,我国已有不少城市将智慧社区建设纳入到城市信息化进程中,诸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都将建设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已经建成的智慧社区有300余个,纳入智慧社区规划的约有1000个。开启智慧社区建设,是居民对优美人居环境和智能物业管理的殷切期盼。本文通过分析智能化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借鉴优秀智慧社区实施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智慧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智慧社区与物业管理概述
(一)智慧社区的内涵
目前有关智慧社区的定义表述注重技术层面上的偏多,完整的定义还较为少见。我国学者关于智慧社区的涵义主要从信息技术、物联网、综合服务方面来阐述。蔡艳认为智慧社区是基于信息通信和射频识别技术而提供便捷高效的管理服务。张彭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物联网智能管控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服务,而且还是注重精细化管理的人性化服务。学界各方观点总的认为,智慧社区的目的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先决条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似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集成运用,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专业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社区形态。智慧社区作为最基本的单元和模块,可以被认作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普通社区相比,智慧社区在以下三个方面得以改进:一是智慧社区集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与数字生活于一体;二是智慧社区将周边的商业、金融、医疗、教育等纳入到综合信息平台;三是智慧社区将物业常规服务项目与智能化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门禁和监控系统、智能消费、远程抄表、自动喷淋等。
(二)物业管理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城市居民小区的物业服务主要是基于房屋本身与社区配套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以及简单的社区环境的整治、处理,其服务项目、范围、立意都非常有限。20世纪90年代,物业服务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房屋的管理修缮、环境的维护治理,而是扩展到小区治安、监控、车辆管理等增值服务,这促使物业管理开始向物业服务转变。本世纪初,物业管理服务被看成朝阳行业,房地产行业的一路高歌猛进带动了物业管理服务的迅速发展,并成为与房地产配套的核心服务。[1]大量的物业公司参与其中,凭借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智能化、自动化、专业化、规范化、实时化及个性化的物业管理服务正得到城市居民的极力推崇和支持。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小区设备监控管理、经常性服务管理(如:电梯、车库、门禁、物业信息服务等)、各类房屋租赁销售、环境绿化管理及水电气财务管理等基本服务内容。智能小区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进度,使得物业管理服务不仅要提供规范、有序、高效、高质的管理服务,而且也要为用户提供准确便捷、安全丰富的人性化服务。
二、智慧社区形势下物业管理的特点
智慧社区建设给传统物业带来了积极影响。一是有效降低了物业管理成本。智慧社区所采用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不仅降低了因物业人手不够的管理疏忽的风险,而且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有效降低了运作成本。如物业秩序管理中,依托“社区区域安监系统”,包括巡更、门禁和红外线设防、突发事件自动报警等自动识别系统,有效减少安防岗位配置,降低工资成本开支,提高秩序维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有效提高业主对物业企业满意度。“智慧社区”在满足业主多方面需求条件下,融合线上线下交易、家政服务、娱乐休闲和智能家居等功能平台,真正实现业主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实现获取信息、家政预约等一系列特约服务。三是有利于整合住宅小区资源。智慧社区具有明显的功能集成性,智慧物业管理通过整合小区周边商业资源主动为业主提供衣、食、住、行、游、娱、购相关生活资讯,营造社区生活方式,引导消费。商业和物业高效结合,不仅让业主充分享受便捷的额外的增值服务,而且实现社区商圈范围内的资源互补和信息共享。[2]面对智能社区、智慧社区的蓬勃发展,传统意义的物业管理服务已时过境迁,无法满足居民便捷、安全、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智能物业管理应运而生,
迎合了居民和时代的需要。结合前文阐述的智慧小区的特点,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物业管理特点在于:首先系统要具备高度的集成性、交互性及动态性,从而实现社区管理、运作的智能化;其次服务的多样性也是加强物业服务的协同化管理的重要表现;最后高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高新信息技术必将是智慧家居、智慧物业的核心技术,智能数字化和网络一体化成为物业服务管理的时代特征。
三、物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一)××智慧小区物业管理创新案例
某市的某智慧社区作为最早试点的智慧社区项目,率先推行智能物业管理,如今被作为智慧小区的榜样来推广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其物业管理集成系统平台来全方位认识该智慧小区的独特之处和成功之处。从该智慧小区的系统平台构成来看,整个平台融合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基础功能,将建设、公安、房管、计生、就业、社区警务、调解矫正、流动人口、家政、养老、购物等不同类型的基础服务通过信息综合平台来准确、有效地实现。这不仅体现了延伸服务功能和智能化管理,而且将居民的衣、食、住、行、康、乐、养等需求问题都很好地解决和处理,充分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及便捷安全的体验满意度。这和传统的政府服务自成一体的物业管理有明显的区别和较大的改进。一直以来,政府街道直接管辖社区,政府提供的各种基本服务是单向的,社区群众办事的唯一途径就是到社区委员会办理。智慧社区则彻底改变了这种思路,在专业物业公司的运作管理下,政府提供各种服务业主基本都能及时知晓和积极配合参与,更具人性化,且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二)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物业管理创新举措
一是因企制宜,形式多样。物业管理一定要因企制宜地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根据物业企业自身的条件决定参与形式,小型物业企业以线下基础服务为主,依托一些互联网在线平台,如58同城、赶集网等,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增值便民服务项目。[3]而一些有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大型物业企业集团,应积极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如深圳彩生活物业企业旗下管理600多个住宅项目,面积达7000多万平方米,与光大银行合作推出“彩生活e卡通”,依托物业租赁平台为1万多户业主提供物业租赁服务;整合业主资源,搭建社区物业服务平台,吸引商家加盟,从而避免企业投入资金过大的风险。二是以品牌企业为依托,实现连锁加盟。通过以沿海一线城市为试点,依托行业龙头物业企业,形成品牌物业企业联盟,优化整合电商服务平台,吸引鼓励中小物业企业连锁加盟,从而降低建设智慧社区的成本,逐步推进基础物业服务和创新经营服务的融合,实现品牌连锁经营。三是依靠智慧社区平台,让物业管理更具个性。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物业行业融合线上和线下交易功能,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物业企业要瞄准现代化物业服务的市场机遇,实现物业管理升级。可以通过对家庭用户的数据采集,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智慧云服务平台,建成一个智慧社区,并结合智慧社区中各自特有的习俗、天气、地理、生活水平、教育等,研发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数据模型,使看似寻常的物业管理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进而实现物管行业的转型升级及盈利模式创新。[4]
四、结语
建设智慧小区是当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小区的发展趋势,迎接智慧社区必然带来城市物业管理的转型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城市将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必将成为智慧城市最耀眼的明珠。不过智慧社区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现在的探索还仅仅是起步,此外智慧社区的核心技术物联网的成熟运用也需要一定时间和硬件基础。
参考文献:
[1]卓思廉.社区物业管理[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38-39.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4:312-314.
[3]秦峰.基于智慧社区的物业管理模式创新[J].信息系统工程,2014(6):62-63.
[4]天津卓朗科技公司.智慧社区发展分析报告[R].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72-74.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篇六
一、大学生社区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大学生社区的五个构成要素入手分析,认为大学生社区建设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生社区空间区域有限,硬件设施不足。[2]空间区域与硬件设施是大学生社区构成的基础要素,它承载着社区其它要素,为社区师生等人员和各类事物运行提供物质保障,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显性影响。然而目前高校校内空间区域十分有限,设施配备整体不足,各类学习、活动、社交等场所人员密度太大,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一些学校因无固定教室、宿舍区无自习室、图书馆一座难求,使不少学生连最起码的自学条件都无法保障。内部供给不足,学生必然到校外寻求宽裕空间和多样化服务。于是校园周边的书屋、超市、酒吧、咖啡屋、网吧、健身房、KTV,甚至钟点房遍布。这些设施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内资源的短缺,但校墙的人为割裂,使学校无法将这些设施纳入学校社区,进行统筹管理。校外属地社区组织也不可能按服务学生社会化的标准受到严格监管。一些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为迎合少数人的消极需求,传播一些低俗价值取向,助长腐朽的思想行为。校内空间区域与硬件设施不足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热情不同程度的消退,长此以往可能影响其生产生活技能的掌握;也可能导致学生间的竞争加剧,使他们为了争抢到有限的资源而出现违反社会规范和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同区域空间内的校外设施因游离于大学生社区监管之外,可能存在安全、道德隐患。第二,大学生社区人员群体新型化,组织结构陈旧复杂。大学生社区管理者等非学术性事务工作者缺乏专业背景、实践经验等,不仅无法在学生事务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也不能运用自身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校园学习和实践竞争日益激烈,而学校和社会能提供给学生实践、实习的机会有限,很多学生尽管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进入社会却难以准确定位。加之学校多为传统层级式职能型组织结构,学生与教师的双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学生始终处于大一统的被管理状态,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因此可能面临自信心不足,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和定位自身社会角色等问题。第三,大学生社区立法滞后、政策脱节、机制僵化。法律体系不健全,政策制定相互脱节,教管机制僵化,使大学生时常感受不到法律政策在保障与己相关事务中的作用。由于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政策不能较好保障大学生社区生活实际需求,学生无助无奈下,就会质疑法律政策的威严,动摇遵守社会规范的决心。为迎合大众心理,高等教育政策一度将学术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概念模糊化,同质化普及本科,人为减少了大学的社会分工选择,加剧了就业压力;误导了一些人的价值取向,使青年生活目标的确立受到直接影响。僵化不健全的专业选择、专业转换、学分转换机制限制了学生全面感知自我、充分识别自我和准确定位自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使生产生活技能社会化受到严重影响,人生目标和角色培养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第四,大学生社区多元文化相互撞击,价值取向发生偏离。青年社会化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化的传承、价值观念的确立使青年逐步成为被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成员,因此,文化软环境是影响青年社会化的最重要因素。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广泛充斥撞击,传统文化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传统主流观念被动摇。新的价值观日趋多元,青年在多种不同价值取向间徘徊,心理困扰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都可能导致青年人价值观念的改变甚至扭曲,而价值观念则直接影响着人生观、人生目标的确立,并最终影响青年对于自身角色的认识和社会角色的扮演。[3]第五,大学生社区高度依赖网络,虚拟社会隐患众多。网络作为大学生社区构成的新型特殊要素是把双刃剑,其正向作用要充分肯定,现实危害也不容忽视。大学生高度依赖网络,却忽略了网络毕竟是虚拟社会,网络成员主体身份隐藏,现实社会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在虚拟社会不被尊崇等问题。发布虚假消息、沉溺网络游戏、传播色情暴力、网络盗窃诈骗、水军围观炒作、骇客攻击等不良行为泛滥。这些不良行为对青年学生确立健康生活目标、形成正确价值观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也会使青年社会角色定位虚拟化,与现实社会分裂。大学生社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其社会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构建创新型大学生社区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重视环境育人,创建区域性大学生社区,在发达国家有普遍例证。在美国,诸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等许多大学都与所在城市相融为大学城。从空间地域上讲,大学没有校墙,大学即是城市、城市即是大学。咖啡馆、餐厅、连锁型超市等社会服务机构全部进入学校街区,既满足了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交活动、课外学术交流等场所,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机会。城市公共设施全部进入学校街区,城市公交系统直接在学生生活区、教学区设立站点,方便学生上课、出行。整个城市因大学的设立而建立发展,整个城市都是以学校为核心,全城为学校营造环境;全城设施、机构、人员按照学校标准直接、间接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全面、完整的服务,全城都是大学生社区,整个城市都发挥着大学生社区的作用。对环境服务育人、影响育人的双重功能,中国古代早有认识,“孟母三迁”就是例证。我国不少城市在周边建设卫星城式的“大学城”也多是基于这一认识,其典型做法是将一些高校搬到郊外一个相对安静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集中办学,让高校远离城市的喧嚣。但其突出不足是不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社区环境,普通的城市社区功能在“大学城”几乎完全缺失。大学生基本生活在“温室”之中,这种很少接触校外社会的社会化是不全面的社会化。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社区建设特别是管理进行创新。
三、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创新路径
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创新,就是要基于目前大学生社区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依据大学生社区可约束、易进取、多变化和重模仿的特点,高度重视环境育人,运用社区管理和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合理整合现有的资源,改造和改革传统的高校大学生社区模式,创建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成长、发展、完成社会化的区域性大学生社区。创新大学生社区建设,需要有效改善大学生社区空间区域有限与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在充分认识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机制创新入手,打破学校和周边社区地域相融机制相隔的现实,树立建设区域性大学生社区的理念。以学校为中心,将周边可能服务或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的所有区域空间都确立为大学生社区。由属地政府负责建立管理、协调组织领导机制,以有利于服务大学生事务为原则,建立以学校牵头,学校学生事务机构和城市社区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的区域性社区服务管理机构。建立公共事务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区的服务整合功能,激发社区社会公众、学生共同参与社区事务;打破校墙隔裂,剔除一切不良因素,整合区域内一切设施为学生提供服务;统筹划分功能,校内设施以承担学术性事物为主,校外设施以承担非学术性事务为主,统一以服务大学生社会化为目的和衡量标准。建立社区管理前沿机制,区域社区中城市所有公共设施全部建设到位,政府所有承担社会服务管理职能的部门全部进驻区域社区服务,以完善和扩展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建立以学校为主、学生和社区公众等多方参与的管理监测评估机制,共同监管大学生社区中各类机构、设施、场所,既校内外统一标准严格监管,又公开、公平、公正激发社会资本,在合理盈利范围内,以优质多样服务参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服务青年学生社会化。创建区域性大学生社区,有效改善大学生社区空间区域有限与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大学生社区管理创新,从创新的本质上讲,是变管理为治理。要在对大学生社区概念及其功能的重要性与时俱进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大学生社区现状及其产生的风险。统筹社区综合保障、整合服务、信息传输、管理自治、调和疏导、教育教化等基本功能,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优化发挥政府职能和各类资源作用,构建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大学生成员自治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其核心是变单一的学校行政管理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治。大学生社区管理创新,从创新的方式上讲,是变管控为依法、系统、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快立法,变行政规制为法治保障。系统治理就是要从软硬件资源配置、校内外区域性社区建设及事务管理前、中、后等方面系统化考虑。政府在决策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过充分论证,保证决策满足大学生良好社会化实际需求,符合校情、国情,相互衔接成为体系。综合治理,就是要将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手段为主,向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自律、社会矛盾调节等多种手段共同作用转变。大学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而政府、社会和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怎样的学习生活环境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从大学生社区的五大要素入手,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全面推进区域性大学生社区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社区的空间硬件设施条件,建立区域性大学生社区网络平台,提升文化软环境,制定保障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实践、就业等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大学生社区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