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距离》节目编排看民生论文(最新3篇)
从《零距离》节目编排看民生论文 篇一
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如何有效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实践。而《零距离》这档脍炙人口的访谈节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编排手法和思维方式,来写好民生论文。
首先,《零距离》节目注重深度访谈,通过与受访者的直接对话,了解其真实感受和思想。这也是写好民生论文的关键,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入交流,获取真实的信息和数据。不仅仅是依靠二手资料和统计数据,更要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声音和呼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更有深度和实效的建议。
其次,《零距离》节目注重情感因素的呈现。在访谈过程中,主持人会倾听受访者的心声,并适时表达自己的关切和理解。这种情感的沟通对于论文写作也非常重要。在写民生论文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冷冰冰的数据和理论,还需要关注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感受。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零距离》节目注重故事性的呈现。每个受访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同样,民生问题也可以通过讲述具体的案例和故事来进行论证和说明。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论文的观点和结论。
最后,《零距离》节目注重问题导向。每期节目都会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讨论,而不是泛泛而谈。同样,写好民生论文也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层面。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问题导向明确,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提升论文的实用性和价值。
综上所述,《零距离》节目编排中的一些手法和思维方式,对于写好民生论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深度访谈、情感呈现、故事性展示和问题导向,可以让民生论文更加真实、感人、有深度和实用。希望这些经验能够给广大研究者在撰写民生论文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从《零距离》节目编排看民生论文 篇二
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术界的持续研究和实践。而《零距离》这档脍炙人口的访谈节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来提升民生论文的质量。
首先,《零距离》节目注重主题的选择和定位。每期节目都会选择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关注度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讨论。同样,写好民生论文也需要选择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只有选择合适的主题,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增加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
其次,《零距离》节目注重受访者的选择和背景。每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些具有影响力和专业性的人士参与访谈,以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可信度。同样,写好民生论文也需要选择合适的受访者,他们应该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提供有力的论证和观点支持。通过选择合适的受访者,可以增加论文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再次,《零距离》节目注重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在每期节目中,主持人会引导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展开对话。同样,写好民生论文也需要充分展开讨论,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深入剖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才能提供全面和准确的论证和结论。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研究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最后,《零距离》节目注重观点的碰撞和碰撞。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之间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主持人会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和辩论。同样,写好民生论文也需要展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观点的碰撞和碰撞,可以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论证和结论。
综上所述,《零距离》节目编排中的一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写好民生论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受访者,展开广度和深度的讨论,展示不同观点和碰撞,可以提升民生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希望这些经验能够给广大研究者在撰写民生论文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从《零距离》节目编排看民生论文 篇三
从《零距离》节目编排看民生论文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开办了《南京零距离》栏目,以贴近观众的报道视角、以民为本的报道内容和鲜活有力的报道方式,开民生新闻的先河。十年来,它一直不断探索和拓展,这一过程也诠释着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从《零距离》(2009年《南京零距离》节目改名为《零距离》)的节目编排方式入手,对民生新闻的创新与拓展进行探讨。
一、“3.0”时代民生新闻的拓展
民生新闻的发展大致走过了三大阶段:1.0时代,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群,关注其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是一种平度视角;2.0时代,注意提升节目品味,增加正面报道和主题宣传的比重,体现舆论导向;3.0时代,实现电视与观众的全方位交流、互动,特别是有效结合电视和网络,使电视栏目成为多元意见的表达平台。
在“民生新闻3.0”时代,民生新闻栏目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以下特征:1.强化新闻评论,多种观点多元展示,同步互动。2.线上线下整合传播,网络同步推进,节目和活动并驾齐驱,形成复合空间的强势传播。3.质量评估侧重于网络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民生新闻3.0的本质,是网络化传播时代电视新闻的新发展。在此背景下,《零距离》升级有两个目标,一是实现民生新闻在新阶段的自我提升、自我转型,二是推动城市频道品牌及零距离品牌向江苏省域迈进。“立足南京,辐射全省,影响全国”是《零距离》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目标的推动下,《零距离》进行了一系列自我升级举措,主要有三点:一是扩大报道题材及推广活动的覆盖面。首先,自采节目的题材向全省、全国辐射。节目对省内、国内的重要新闻事件给予必要的关注;另外,全国民生新闻协作和SNG协作也有非常成功的经验,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二是强化新闻评论,打造多种观点多元展示平台,同步互动。除了个性主持人,还请入新闻评论员、意见领袖、特邀嘉宾、场外观众等参与意见和观点表达,同时重视网络互动。三是版面上强化深度报道。记者深度介入新闻事件,揭露事件真相,体现舆论监督的力量。
二、升级后《零距离》节目的编排特色
升级后的《零距离》形成了开放式演播室、双主持人与观众更多互动的特色,其编排既有板块划分,也是灵动有活力的。两人或多人主持,开放式的演播室,意味着节目的包容度更大,是多意见的展现平台。同时,引进微博、视频连线、采访嘉宾、评论员等等,开放式的播报方式打破了传统封闭、单纯播报的电视新闻格局。
1.主要板块
《零距离》主要的板块有四个:现场报道、新闻发布厅、读报和调查。
“现场报道”延续了《零距离》的一贯特色和优势--准确迅速的现场报道。所有报道全部由记者现场出镜引出,短小精悍却具备最强的现场感。该板块每天由5-8条节目组成,主要内容是当天的突发新闻、有现场感的民生新闻等等,形成连续、快节奏、极具现场感的新闻板块。
“新闻发布厅”主要发布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权威信息,包括与民生相关的时政新闻、各条口单位的信息发布、相关政策的权威解读等等。这个板块的信息发布也是快节奏、密集式的,每天由3-5条新闻组成,每条新闻时长在1分半左右,充分利用各种图表,用简洁、有效的方式把政策发布说清楚。为了增强节目的权威性,《零距离》节目还不定期邀请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走进演播室,直接进行新闻的发布。这样,“新闻发布厅”就不仅仅是一个播出平台,还成了政府信息发布平台,新闻发言人可以直接通过节目,向大众发布信息。江苏省气象局、民政厅、体育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都走进过《零距离》的演播室,进行信息的发布。
“读报”是《零
距离》“孟非读报”板块的延续,作为一个名牌子栏目,升级后这个板块邀请更多的名嘴来发表看法,是一个多元话语平台。读报的内容不限于本地新闻和省内新闻,也可以对全国的重点新闻进行评说,由此也扩大了节目关注的范围、丰富了节目内容。“调查”是《零距离》升级后的一个重点板块,延续《零距离》一贯的深度调查的优势,更加重视和强调记者深度介入新闻事件,揭露事件真相,体现舆论监督的力量。调查类节目容易走进程式化的误区,如暗访黑窝点+相关部门查处等等,《零距离》的调查触角则深入到老百姓的身边,很多普通新闻在记者的穷追不舍下,被挖掘出不为人知的背后内容,成为非常好的调查节目。如,《零距离》记者在采访南京某小区居民被以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为由进行了拆迁,却没有拿到合理补偿的事情时,发现原本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的位置变成了烟草公司的办公大楼。记者由此层层深入、步步紧追,挖出了文化艺术中心三次变址,最后被迁至偏远地区,无法提供文化活动的内幕,后来制作的调查《善变的文化艺术中心》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
2.灵活编排
虽然有相对固定的.四大板块,但《零距离》节目的编排并不僵化,而是灵动有活力的,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重大突发事件随时插播。每天的节目播出时段,SNG和3G两个报道小组时刻待命,一旦有重大突发新闻,随时打破正常节目的播出,插播现场连线报道,给观众带去第一时间的事件报道。此时,原有的节目编排将根据情况进行改动,一些时效性不强、内容偏软的节目有可能被取消播出。
(2)对国内重大事件给予必要关注。新闻栏目不能将视线只集中在本地、本省,全国范围内的重大事件也要给予关注。《零距离》的做法是,拿到第一手的画面资料后,加上自己的解读。例如,我国第一艘航母首次试航时,节目邀请了军事专家到现场,对观众可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解读。对于特别重大的国内突发事件,节目组第一时间派出记者,用连线、发回新闻报道等方式进行展现。如7·23甬温线动车事故
(3)适时加入嘉宾访谈和评论。为了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多元观点的展现,节目会邀请特约评论员,对一、两条节目进行简短点评。这个点评并不是弥补主持人的不足,而是在主持人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角度的解读,在观点的碰撞和互动中,给观众提供深一层,或者多一面的思考。
(4)网络、电话互动贯穿节目始终。《零距离》节目开播之初,就采用电话调查的形式,对一些观众普遍关注、有讨论空间的新闻事件进行民意调查。这一调查形式沿用至今。电话调查存在只有数字、难以收集民情民意的缺憾,微博的兴起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它不仅能发起投票,还可以通过收集网友的评论,为节目提供更加丰富、生活化和富有贴近性的观点。目前,《零距离》栏目的官方微博粉丝超过8万,每天提供对新闻的观点,在扩大选题来源等方面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5)多个子板块不定期播出。一直以来,《零距离》都在节目内部创新上下很大的功夫,研发了很多新颖、独特的子板块,不定期在节目中呈现,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版面,增加了很多可看的元素。
今年,《零距离》推出了“新闻敏感度”子板块。以新闻试验为主要特色,根据平时的新闻热点,假设一个情景,用隐蔽拍摄的方式真实记录市民的做法,以此来测试新闻事件中市民的真实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新闻实验在国外是“精确新闻”的一种,主要通过实验的手段,了解公众的态度。这个板块与一般的街头调查最大的不同是,它依据真实的新闻背景而产生,但测试前提是假设的。如:“你对物价飞涨敏感吗?”这个议题,我们找到一家包子铺,特地制作了比正常规格小的包子,卖给顾客,测试顾客反应。公共场所禁烟的规定出台后,我们进行了“公共场所禁烟,是否有人制止”的测试。
《零距离》在节目的末尾增加了“零距离秀”小板块,就是江苏人的小型“达人秀”, 通过新闻与娱乐元素的嫁接,给草根人士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打造独具特色的《零距离》秀场。来《零距离》舞台秀过的有盲人乐队演奏、面塑大师现场创作、民俗舞蹈表演等一百多人。既有专业的艺人,也有草根的、民间的表演者。在节目结束之际播出这个板块,能有效地调节节目的气氛。
(6)特殊节点打破原有编排,特殊处理。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零距离》会打破所有的固有编排,制作一档时长1小时,贯穿整个《零距离》时段的特别节目。例如,在“3·15消费者权益日”,《零距离》联合江苏省工商局、省消协推出了3·15特别节目《民生的召唤,我们的责任》。节目邀请了江苏省工商局局长、副局长、消费者协会会长等走进演播室,权威解读消费纠纷和维权案件,独家揭秘消费陷阱。这档特别节目回顾了上年度消费维权十大事件,并针对美容美发行业预付费卡消费、食品安全隐患等热点问题,通过记者暗访、知情人曝光和权威人士现场解读等方式,向消费者发出消费提醒。2010年清明节,《零距离》节目联合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推出了特别节目《清明·祭》,整档节目打破常规,没有新闻报道,全由经过精心筛选的感人的清明故事组成,加入演播室访谈元素。节目邀请了特约主持人赵丹军,片中的嘉宾是经过多方努力从全国各地邀请而来的,节目包括抗战烈士丁香的故事、伟大父亲将意外去世的5岁儿子眼角膜和肾脏捐献的故事等等。整档节目所呈现的是对生命、幸福、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很多观众被节目感动落泪。这样的特殊节目还有很多。
三、不变的核心定位:民生
任何节目的外在形式都是为其内容服务的,在节目形式的探索背后,有《零距离》一贯坚持的核心定位--民生。在制作每一条新闻节目的过程中,栏目都坚持为百姓说话,说百姓的话,以受众为中心。
《零距离》曾播出一条新闻《整治“水果车” 宜疏不宜堵》,记者跟随城管执法部门人员,对街头占道经营的水果车进行执法行动。这样的执法行动经常出现在节目中,而这条新闻的报道立场和角度却有些不同:没有简单地报道执法人员如何查处、小贩占道经营如何扰乱社会环境,而是提出疑问:取缔了这些临时水果摊点,老百姓买水果怎么办、方便吗?要不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便宜又便捷的水果购买点?这些都体现了《零距离》以人为本的民生定位。
因为坚持以民生为节目的核心定位,题材的选择就有了很大的扩展。《零距离》升级后,所涉及的民生新闻已经不再是原来简单的突发事件、社会新闻,触角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前栏目的新闻来源主要依赖,导致投诉、小型突发事件、小纠纷多,内容同质化严重,贴近百姓有余,节目丰富性不够。《零距离》升级后,记者的条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重视与条口单位保持紧密联系,从中寻找民生题材,如环保、医疗卫生、文教、科技、考古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新闻来源。对于国内国际重大事件,除了直接派记者进行一线报道以外,还找寻其与江苏、南京本地的关系,进行相关的新闻报道。总之,《零距离》选择新闻的标准是“做好看、好玩、有用的新闻”,这一点始终没有变化。